当前日期:

目录

一、管理机构
1、文化局1960年10月,成立濉溪市文教局,有6人专门从事文化管理工作。1971年10月25日,成立市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未设科室。1976年,人员增加到18人。1980年淮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1980年创作科6名人员调入文联,创作科更名为戏剧创作研究室,文化局机关有25人。1984年5月机构改革后,文化局有26人。1985年,相山区、烈山区、杜集区先后成立文教局,每区配备了1~2名专职文化管理干部。至1992年底,文化局下设9个职能科室,有工作人员19人。文化局下属单位有:电影公司、群艺馆、图书馆、剧研室、国画院、歌舞团、梆剧团、博物馆、兴华大戏院,淮北影剧院、相山电影院,共有工作人员301人。
2、档案局1963年7月20日,成立中共濉溪市委档案科,定编1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瘫痪,人员解散,档案科自行消失。1974年11月21日,成立市档案局和市档案馆,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合署办公。定事业编制6人,实有3人。1985年9月7日,档案局改归市政府编制序列。至1992年12月,档案局和档案馆共有13人,全市机关档案室135个。
3、广播电视局市广播事业管理局于1975年7月成立。直属单位有市广播站及下属各公社广播站、淮北七0四电视转播台。1983年9月,市广播事业管理局改为市广播电视局。1989年4月,由市政府投资300多万元兴建的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开始使用,面积4337平方米。至1992年底,市广播电视局下属单位有淮北人民广播电台、淮北电视台、淮北七0四台、淮北实验台、淮北广播电视报社等单位。
4、博物馆成立于1976年2月。1977年7月29日,郭沫若为市博物馆题写了馆标。馆址临时设在显通寺后院,是一座地方性综合性的历史博物馆。1987年9月,市文物管理所成立,1992年11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为一个机构,对外两个牌子。共有职工300人。
二、艺术表演团体
建市初期,有市泗洲戏剧团、市杂技团艺术表演团体两个,1971年9月撤销建制。1970年12月,市文工团成立,团址设在市总工会东西小楼。1984年,更名为市歌舞团,并推行联演承包责任制。1975年,成立市豫剧团,内设艺委会。至1992年,共有市歌舞团和市豫剧团文艺表演团体两个。
1、濉溪市泗洲戏剧团1960年,以原宿县劳动剧团为骨干组建。先后排演了《结婚之前》、《三月三》、《花为媒》、《雷锋》、《焦裕禄》等几十出戏,巡回演出于淮北市、鲁南、豫东、苏北、皖北一带。1964年,该团排演淮北市作者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智夺乌金》,参加了安徽省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1965年从怀远县文工团调来20人,成立了梆剧队。是年,为视察淮北工作的中央领导谭震林、伍修权等举行专场演出。1971年9月撤销该团建制。
2、濉溪市杂技团1960年从萧县调来的萧县青年杂技团,经过整顿补充组建而成。先后排演了《马术》、《武术》、《椅子顶造型》、《口技》、《蹬坛》、《耍碟》等数十个节目,除在淮北市演出外,还到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省的市、县、镇演出。是年参加安徽省杂技调演,《椅子顶造型》、《顶梯椅顶》、《晃板五节瓶》等4个节目获一等奖。1966年5月,在江西庐山演出受到陈毅、肖劲光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1971年9月撤销该团建制。
3、歌舞团原名为市文工团。1970年2月筹建,人员主要来自上海、南京、蚌埠、芜湖、淮北市等地的下放知青、社会青年。12月正式建立市文工团。1972年9月从蚌埠铁路红小兵宣传队吸收30多人,文工团人员最多达180多人。歌舞团初期以芭蕾舞起家,在3个月里,排演了大型现代芭蕾舞《白毛女》,1971年排演《小刀会》,1972年排演大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和《沂蒙颂》,并排演一批民族、民间舞蹈,如藏族的《康巴的春天》、蒙古族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新疆的《红日照天山》、朝鲜族的《苹果丰收》、彝族的《送粮路上》、傣族的《孔雀舞》、汉族的《葵花向太阳》、《采花舞》、《夜练》等。1973年初,作为中共安徽省委慰问团演出队赴襄渝铁路沿途,铁道兵七师、八师和安徽汽车四队进行慰问演出,历时70天,行程1000多公里。1979年,市委确定建团方针为1团3队,内设歌舞队、话剧队、魔技队,有人员约130人。1984年剧团确定建团方针以歌舞为主体,取消话剧队、魔技队,更名为淮北市歌舞团,并推行联演承包责任制。1984年10月,参加省《江淮之秋》歌舞节演出,荣获创作奖、演出奖、舞美设计奖、音乐奖、服装设计奖、精神文明奖等20项奖励。11月,排演的《矿工与阳光》、《黄山情》两个歌舞在华东六省一市于南昌市举办的第二届舞蹈会演中分别荣获创作一等奖、群舞表演二等奖,演员三等奖和创作三等奖、群舞表演三等奖。到1992年底,共有演职员69人。
4、豫剧团创建于1975年,建团初期以排演现代剧目为主。如《新人骏马》、《铁马奔腾》、《园丁之歌》、《渡口》以及《报童》等创作剧目。1978年2月以后开始排演传统剧目,如《穆桂英挂帅》、《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凤求凰》、《赵氏孤儿》、《李信与红娘子》等剧目,并排演了淮北市作者创作的大型讽刺喜剧《还我青春》,以及现代剧《焦裕禄》、《小二黑结婚》和《夺印》。1984年,该团创作演出的《光棍招亲》在省首届戏剧节上荣获创作三等奖、演出三等奖。1989年安徽省第二届艺术节,豫剧团排演历史剧《海峡恩仇记》荣获演出奖。1990年安徽省文化厅、省剧协、省梆子戏研究会在阜阳联合举办的“安徽省梆子戏小品、折子戏大赛”,市豫剧团参赛的剧目《捆绑不成夫妻》、《爱资病》、《算卦》等荣获19个奖。1991年演出的《逼嫁》、《捆绑不成夫妻》、《爱资病》、《算卦》等4个剧目由安徽省电视台拍摄成电视,先后由省、市电视台播放。1991年底,由安徽省文化厅举办的“安徽省抗洪救灾戏剧小品大赛”,《抠老婆与酒丈夫》、《裤大王》两个小品均获奖,并在省电视台播放。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