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有线广播
1、淮北市广播站1965年底市委选址,规划市广播站。1966年上半年,市广播站开始进行土建工程,并由市人民委员会拨款两万元,购买两台275瓦扩大机、3台601录音机及控制台和其它附属设备。12月1日开始播音,呼号为市广播站,隶属市文教局领导。市区淮海路安装了3只25瓦高音喇叭广播。1966年底和1967年2月,市一中“红卫兵”组织先后两次抢占广播站。1967年3月,市人民武装部接管市广播站。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濉溪市6074部队接管市广播站。1968年9月,濉溪市广播站革命领导小组成立,并逐渐恢复广播宣传,呼号为濉溪市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1年改为市广播站。
1969年5月,市广播网办公室成立,并进行市区至烈山、杜集、高岳、任圩、相山5个公社的广播网络建设,提出了“一根红线连万家”,“条条线路通,只只喇叭响”的口号,经费来源为:市区到公社由国家负担,公社到大队由大队负担,生产队负担入户线,社员个人负担喇叭成本费。是年秋,架设市区到5个公社广播专用线40杆公里,安装舌簧小喇叭2.7万余只,入户率达98%。1976至1978年间,由于广播专线的维修、管理工作不及时,致使农村大部分广播网络遭受损坏,小喇叭入户线80%中断。
1979年,市广播站筹备水泥广播杆120根,铁丝42.35吨,铁芯塑料线3000米,小喇叭2000只,更新了市区到烈山公社的广播专用线路,架设了市广播站至市郊区广播站的专用线。1980年底,市广播站至相山、杜集、任圩、高岳公社的广播专用线更新完毕,架设了市站至濉溪县广播站的线路,沟通了市站至县站的广播信号。1981年初,市广播站和淮北矿区广播站向淮北矿务局所属各矿、厂、处广播站传送每天中午的市站新闻节目。1982年,市广播站架设市站至淮北发电厂、市酒厂、市棉织厂、市毛巾被单厂、杨庄煤矿以及相山到濉溪县东关、杜集至朔里、朔里到钱楼、朔里到窦庄共50杆公里的广播专用线路,安装入户小喇叭230多只。1984年底,市区有线广播终止,在市广播站的基础上筹建广播电台。
2、市郊区广播站市郊区广播站筹建于1977年。1981年5月,移交给市郊区人民政府,管理烈山、任圩、相山、杜集、高岳5个公社的广播放大站。1981年7月1日,市郊区广播站正式播音,节目设有郊区新闻、为农民服务、文艺和天气预报等。主要设备有2×275瓦扩大机两台、控制台1个以及录音机等。1983年底,市郊区撤销,市郊区广播站即被收回广播电视局领导,同时取消自办节目。1985年9月,原市郊区广播站负责筹建烈山区广播站,将2×275瓦扩大机,控制台,601、602录音机各1台移交烈山区站。同时,杜集区广播站也相继成立,担负淮北人民广播电台全部节目有线传输线路的维护、管理工作,主要有市辖区、各大企事业单位的入户线和小喇叭,并具体负责相山到烈山区、杜集区广播站、相山区蔬菜乡、任圩乡、相山乡广播站共37杆公里的广播专用线的维护和管理。市郊区广播站的从业人员共23人。市郊区广播自1985年以后,接收淮北人民广播电台的信号,再通过有线广播的形式传递到本区,自1987年5月1日起改为淮北调频广播电台,有线广播终止。
3、朔里广播中心站1981年6月,随萧县的朔里、龙城两区8个公社行政划属淮北市管辖,11名广播工作从业人员和部分广播宣传设备归属市广播事业管理局。1982年市广播事业管理局决定成立朔里广播中心站,具体负责朔里、坡里、钱楼、窦庄、北山、孟庄、牛眠、毛庄8个公社广播站的建设和机房改造及线路建设工作。1985年改为杜集区广播站,拥有办公室、机房共5间,50瓦广播发射机1台,275瓦扩大机1台及配套设备,负责修建到各乡的260杆公里广播站专用线。自1985年起朔里广播中心站主要是转播淮北人民广播电台的全部节目和自办一些节目,此后有线广播逐步为无线广播代替。
4、市辖区、乡镇广播站1969年,先后建成并投入工作的有高岳公社(高岳镇)广播站、杜集公社(矿山集镇)广播站、烈山公社(烈山镇)广播站、任圩公社(任圩镇)广播站、相山公社(渠沟镇)广播站。1982到1984年底,新建成了相山区蔬菜乡广播站和孟庄乡广播站,并进行了杜集区矿山集镇、牛眠乡、窦庄乡、坡里乡广播站和相山区渠沟镇广播站的机房改造。1985年,烈山区和杜集区广播站建成,主要转播淮北人民广播电台的全部节目,同时自办节目。是年底市辖区、乡镇广播站的建设和机房改造陆续完成。自1985至1992年,市辖区、乡镇广播站用有线的形式转播淮北人民广播电台的全部节目,同时自办节目,有线广播逐渐被无线广播代替。
二、无线广播
1、淮北调频广播转播台淮北调频广播转播台(即淮北七0四台)是全国的“820”工程,是华东调频广播接力传输干线,也是华东调频广播接力传输干线,1970年8月在相山山顶施工,接力传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把泰山调频台传来的广播节目信号接收后传给淮南,最后到达终点站黄山台。10月,10千瓦调频广播发射机主机安装结束。1975年底,10千瓦调频广播发射机副机安装结束。但由于淮北与泰山两调频台之间直接跨距过远,前级信号不稳定,1982年停止转播。1984年11月,省广播电视厅采取节目倒换办法,改变信号传递方向,中央台调频广播信号由合肥经淮南传送到淮北市,并启用1976年安装1千瓦差转式调频广播发射机,直接收淮南转来的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调频节目,并正常发射。覆盖半径中央调频为80公里,省调频为50公里,为市区提供了清晰的调频广播节目。
2、淮北人民广播电台1984年9月1日,成立淮北人民广播电台。1985年1月1日5时50分开始第一次播音,波长209.7米,频率1431千赫,最大覆盖面直径100公里。一套节目,用有线和无线两种传播形式。全台拥有1千瓦中波发射机5台,限放柜2台,测试立柜1台,高76米,发射天线3幅,调压器1台、635录音机4台、602录音机7台,800瓦扩大机1台、275瓦扩大机2台等。1992年前淮北人民广播电台为县级单位,定编47人。
3、淮北调频广播电台1987年5月1日使用50瓦调频发射机开始播音,频率93.2兆周,有效覆盖半径15公里。1988年11月17日,市郊区广播站改为淮北调频广播电台,编制38人。1989年10月1日至1992年12月,淮北调频台用1千瓦调频发射机向全市人民播出立体声节目。除按时转播中央和省台的重要节目外,还自办了“淮北新闻”、“农业百科”、“今日相城”、“快乐时光”、“外国音乐”、“你点我播”、“每周一歌”等节目。1992年底,组建淮北有线电视台,全部人员并入淮北有线电视台,调频广播随之停止播音。
三、广播节目设置
1966年12月1日,市广播站正式播音,主要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文艺节目。自办节目每天10分钟,内容不固定,主要播发地方政府的通知、市党政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作专题广播讲话,有时播送淮北市新闻及文艺节目。1966年底至1968年8月,市广播站停止广播。
1968年9月,恢复自办节目。1970年自办新闻性“联播”节目,每天早、中、晚3次录音播出,基本正常。1973年,自办节目有“新闻”、“联播”和科技知识、服务性等专题节目。年底,市广播站已拥有自己的编辑、记者。1975年初开始,自办节目基本固定下来。到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播宣传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增加了专题广播讲座,配合全国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宣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问题的重要文件,举办英语广播讲座等。
1980年,市广播站调整和增加了自办节目,由原来的“新闻”、“联播”、“学习与科技”3个文字节目,增加为“新闻”、“今日淮北”、“思想漫谈”、“科普园地”、“为您服务”5个文字节目。“新闻”节目每天早上第一次播出,中午重播,播发淮北市新闻;“今日淮北”节目,15分钟,每天发稿1次,次日重播,主要播发通讯、故事等题材的稿件;“思想漫谈”节目,15分钟,每周三发稿,周四重播,主要播发理论讲座、政策问答、理论动态等内容;“科普园地”节目,15分钟,每周一、五发稿,二、六重播,主要介绍科普常识和科技小辞典;“为您服务”节目,5分钟,每周一、三、五发稿,二、四、六重播,主要介绍人们衣、食、住、行、医等方面的小常识。
1984年,在淮北市首次元宵灯会上,市广播站向全市人民现场报道了灯会的盛况,时间达3个多小时。9月中旬到10月上旬,市广播站举办了为期1个月的“庆祝国庆35周年”专题节目。
1986年元月6日以后,淮北人民广播电台实行新的节目时间表。开办的自办节目有“本市新闻”、“晚间新闻”、“广播漫谈”、“职工生活”、“乡村天地”、“科技园地”、“政法战线”、“天南地北”、“青少年节目”、“为您服务”、“天气预报”、“文艺”、“广告”等,全天播音时间6个半小时。
淮北广播电台自1992年初起全天播音时间为9小时15分钟,加强了对淮北市的宣传力度,每天6次,每次10分钟报道有关淮北市政治、经济的形势,以及各条战线取得的伟大成就。开创了“相山之声”、“天南地北”、“学习与实践”、“改革之声”、“淮海文学”和“综合经济信息”等新的栏目和专题节目。
上一篇:第一节 报纸
下一篇:第三节 电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