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我县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除县东北部有少量低山残丘分布外,其余为广阔平原区。主要地貌类型为山丘、平原、湖洼地、河流。
一、山丘
低山残丘主要分布在马桥、四铺和刘桥区,面积为75.1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1%。马桥区蔡里乡平坦地带东侧的老龙脊、鹰山等9座山,系徐州云龙山余脉,山脊线与岩石走向、主要构造线的方向一致。西侧的花鼓山等5座山丘,均为半掩埋岛状残丘,山坡大多平缓。青龙山至四铺区赵集的十里长山残丘,呈岛状突出于平原之上,相对高度20至30米,坡度小于35度,山坡基石裸露。全县山丘多为宜林地,适于林、副、牧业的发展。山丘下延伸的开阔地带,即山间谷地,近似平原形态,面积159.3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6%,土壤肥力高,适于发展种植业。
县内最高山峰老龙脊,位于蔡里集东南5.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3°56′,东径116°54′。海拔362.9米,山底围3华里。因山势起伏象老龙的脊背,故名。四铺区赵集的十里长山,南北绵延10华里,故名。它包括蔡山和盘龙山,最高海拔89.3米。刘桥区东北部的相山西延部分,南北狭长,海拔275米。除此以外,我县还有40多个小山丘。
小山丘简况表

二、平原
平原区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海拔23.5至32.4米。面积约2070平方公里(不含水面和湖洼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5.2%。以横穿平原中部的古隋堤(今宿永公路)为界,北部为黄泛冲积平原区,南部为古老河湖相沉积平原区。
黄泛冲积平原区包括刘桥、马桥、城关、百善、四铺、铁佛等区(镇),为黄泛沉积物覆盖,属冲积成因的堆积地形。在金、元、明、清时期,黄河屡次决堤,当黄水被高出地面5米的隋运河北堤挡住去路后,就在堤北漫漫干涸、沉积,当时有“黄水不过隋堤”之说。该区土壤深厚肥沃,地面平整,地下水丰富。
古老河湖相沉积平原区包括双堆、南坪、孙疃、五沟、临涣等区,为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覆盖,属剥蚀堆积地形。由于沉积较早,在漫长的成土过程中,沉积之初富含的碳酸钙被淋洗到底层,加上地下水的影响,形成不同形状的砂礓。该区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土壤以砂礓黑土为主,地瘦,质差,但增产潜力大。
三、湖洼地
隋堤南有较多的封闭型湖洼地,主要分布在四铺、百善、铁佛等区,全系耕地。这是我县特有的地貌类型,其成因与隋运河有关。运河北堤宽40米,高出地面5米,高大完整;南堤宽20米,高出地面4米,残缺不全。汛期大水猛涨时,南堤往往决口,泥沙被水冲向决口两边,自北向南形成土岭。土岭为黄泛物质堆积,宽500至600米,长3500至5000米不等,高出地面约1米。仅四辅区内的商庙岭子、谢家岭子、冯圩子岭子、三铺南岭子面积就有20多平方公里。每两道岭子之间,由于长期积水,便形成封闭型湖洼地,近似方形。这样的湖洼地很多,俗称“十八湖”,如卧龙湖、叶刘湖、关家湖、尹湖、油榨湖、练子湖、陈大湖、运粮湖、邱湖、杨家湖、四平湖、孤山湖、雁鸣湖、附湖、百里湖、沈姜湖、南湖、小湖等。总面积为86.67平方公里。特点为湖底滞水性大,四周保水差。
四、河流
县境内河流多顺自然坡降平行贯穿,浍河等主要河道两侧分布有泛滥堆积地貌。主干河道有14条,其中行洪河道有新濉河、相西河、闸河、龙岱河、洪碱河、南沱河、王引河、包河、浍河、北淝河10条。另有大沟116条,全县河、沟构成5个水系:濉河水系、南沱河水系、新北沱河水系、河水系、北淝河水系。澥河、沟总长1283.45公里,水面面积25.2平方公里。(详见本书卷三水利志)
五、塌陷湖泊
濉溪镇、百善区、刘桥区内,因开矿采煤,局部地面塌陷成湖泊,这是我县的人为地貌。濉溪镇东关自1972年以来,已塌陷0.35平方公里,南关自1974年以来塌陷0.42平方公里;丁楼自1975年以来塌陷0.61平方公里。百善区姬乡、程楼、三里井,自1977年以来塌陷2.34平方公里。刘桥区陈圩自1982年以来塌陷0.25平方公里。共塌陷3.97平方公里。深度3至3.5米,常年保持一定水位。
上一篇:第一节 地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