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我县蔬菜共10类,51个品种。绿叶菜类有菠菜、苋菜、芹菜、芫荽、茴香、茼蒿、叶用芥菜;白菜类有小白菜、塌地白菜、结球白菜、结球甘蓝;根菜类有萝卜、胡萝卜、根用芥菜、芜青;茄果类有辣椒、茄子、蕃茄;薯芋类有生姜、马铃薯、芋头、山药;瓜类有北瓜、冬瓜、南瓜、黄瓜、瓠瓜、丝瓜、西葫芦、葫芦、菜瓜;豆类有豆角、四季梅(又称扁豆)、蚕豆、毛豆、豌豆;花菜类有花菜、金针菜、刺槐花、葛花;葱蒜类有葱、韭菜、大蒜(又称叶蒜)、葱头(又称洋葱);水生菜类有莲藕、菱角、荸荠、茭白。其它还有以平菇为主的食用菌和竹笋、香椿芽等。
建国前,多数农民无地种菜,以野菜度日,只有少数农户家有小面积菜地。五沟区藕池多少数农家,利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特点,传统种植莲藕。建国初期,这里莲藕生产迅速发展,家家有藕池,户户种莲藕,产量高,销路广,增加了农民收入。从此,我县莲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蔬菜生产中占相当比重。1955年,实行农业“三改”,把马铃薯当作粮食作物大面积种植,但因气候土质不适而淘汰。1958年后,有的社队开辟小面积集体菜地,把蔬菜分给社员食用,品种多为南瓜、北瓜和胡萝卜等。1959年至1963年经济困难时期,胡萝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成为人们的主要代食品。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胡萝卜面积逐年减少。“文化大革命”期间,批判“三自一包”,把自留地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农民无地种菜。1977年,为解决城市居民“吃菜难”问题,在濉溪镇北关、二里庄和刘桥区的陈庄、五沟区的韩村建立蔬菜专业队,共5个大队,19个生产队,土地面积2650亩。1978年,蔬菜生产迅速发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到8880亩,并出现了一些高产典型。如濉溪镇北关大队和平生产队种植津研1号良种黄瓜1.55亩,亩产1.92万斤;种植一点红豆角良种2亩,亩产6500斤。1980年后,蔬菜成为繁荣市场、活跃经济的重要物资,农民种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除种好传统蔬菜外,还大量引进新品种。引种的花菜,人工培养的平菇等,上市量年年增加,成为城乡人民的主要菜肴。蔬菜生产技术也不断改进,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激素处理已广为应用。逐步做到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夏菜冬有,全年不断。1985年濉溪镇二里村马庄队马广印用塑料大棚种0.3亩蕃茄,实收0.84万斤,最大个重1.5斤,平均个重0.45斤,收入1680元,纯收入1410元。
柳孜大白菜是淮北人民喜食的冬令蔬菜,煮食易烂,汤浑味厚,香中带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柳孜座落在隋代开掘的通济渠南岸,沙质壤土,土层厚,加之气候温和,昼夜温差较大,适应大白菜生长。每年栽植面积约500亩,亩产2万斤。其当家品种是二抱头,单株重15斤左右,净菜率为80%;中熟品种,生长期约90天。菜农为保证白菜高产优质,不滥施氮素化肥,以施人粪、饼肥为主,并合理配施磷肥。
王庄大葱为优质良种“大白条”,以棵大、白长、味香著称。一般棵高0.8至1米,葱白长0.6至0.7米;一般棵重150至200克,最大棵重达400克,堪与山东大葱匹比;其味香辣适口,人们喜生食,作烹调佐料,味道鲜美。风销宿县、固镇、徐州等地。王庄原来只种植春葱,从80年代起分为春、夏两季栽培。1985年栽培面积达250余亩,亩产4000至6000斤。
下一篇:第四节 瓜类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