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水域资源
我县河渠纵横,坑塘星罗棋布,水域总面积5.7万余亩,其类型可分为河流、坑塘、水库,采煤塌陷区4种。
县境内有大河14条,1982年水利资源调查,河道总长232.7公里,水面1.7万亩,可养鱼水面有5065亩,当时利用率为50%。较大的沟渠有116条,全长375公里,可养水面5075亩。其中隋堤沟、濉临沟、戚家沟、白龙沟已养水面2161亩。
坑塘多分布在山脚和村镇边。1957年前有万余亩,1958年又兴建一部分蓄水池,面积增至1.7万亩。1981年统计,全县坑塘4740个,面积1.92万亩。坑塘水位浅而不稳,但水质肥沃,铒料丰富,利用养鱼投资小,见效快,当时已养水面万余亩。1985年利用率为100%。
我县有中、小型水库4座,总面积7350亩。其中化家湖水库面积较大,为6370亩,1958年兴办国营水产养殖场,为全县渔业生产基地。龙须水库建成后曾一度养鱼,后因水量不大停养。其它两个水库均因水量不足没有养鱼。1985年利用水库养鱼水面只有3000亩左右。
采煤塌陷区常年积水,并不断扩大。1976年濉溪镇南关塌陷区养鱼成功,为利用塌陷水面发展养殖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至1985年,全县塌陷水面达5961亩,养鱼水面有1100亩。
我县水域水质理化性良好,各种营养盐类含量较高,宜于发展渔业生产。1981年测定酸碱度为7.5至8.6,透明度为0.72米;亚硝酸盐含量每升0.002至0.006毫克,铵氮每升0.004至0.006毫克,硝态氮含量每升0.24毫克,硅酸盐每升10至20毫克。铒料生物:水面浮游植物主要有10个属,其中绿门藻6个属,金藻、蓝藻、绿藻、黄藻各1个属。平均数量每升175.2万个,生物量每升1.62毫克。浮游动物17个属,其中原生动物7个属,枝角类4个属,桡足类3个属。平均数量每升12017个,生物量每升0.64毫克。底栖动物8个种,其中软体动物5个种,昆虫类2个种,寡毛类1个种。分布密度以昆虫类浮游目幼虫和摇蚊幼虫较大,达到每平方米7.68个和70.4个,螺类12.8个,平均生物量每升19.5毫克。水生植物除藻类外,主要有马来眼菜、聚草、蓖齿眼子菜、苔草等,还有菹草、蒲草、水浮莲、浮萍草、水花生、水葫芦等,都是鱼类天然铒料。
我县天然鱼类资源丰富。据建国初期调查,有37种。1980年增至44种。主要鱼种有鲤、鲫、鳊、鲌、鳡、鲇、鳜、乌鱼和黄桑鱼,还有鳟、鲴、鳝、鳅、等。虾类有大青虾、草虾、龙虾。其它渔业资源有鳖、龟、蟹、螺、蚌。1981年在浍河和闸河各捕扬子鳄1尾。
1958年从蚌埠引进鲢鱼(又叫白鲢)、鳙(又叫黄鲢、胖头鱼)、草鱼(鲩鱼、又叫草)。1968年从长江引进青鱼(又叫青、黑)。1972年引进日本鲫,同年从江西引进红鲤、黄鲤、荷包鲤。1973年从东北引进龙峰鲫。1974引进东北镜鲤,和本地鲤杂交育成“化镜鲤”。1978年引进尼罗罗非。
县境内有大河14条,1982年水利资源调查,河道总长232.7公里,水面1.7万亩,可养鱼水面有5065亩,当时利用率为50%。较大的沟渠有116条,全长375公里,可养水面5075亩。其中隋堤沟、濉临沟、戚家沟、白龙沟已养水面2161亩。
坑塘多分布在山脚和村镇边。1957年前有万余亩,1958年又兴建一部分蓄水池,面积增至1.7万亩。1981年统计,全县坑塘4740个,面积1.92万亩。坑塘水位浅而不稳,但水质肥沃,铒料丰富,利用养鱼投资小,见效快,当时已养水面万余亩。1985年利用率为100%。
我县有中、小型水库4座,总面积7350亩。其中化家湖水库面积较大,为6370亩,1958年兴办国营水产养殖场,为全县渔业生产基地。龙须水库建成后曾一度养鱼,后因水量不大停养。其它两个水库均因水量不足没有养鱼。1985年利用水库养鱼水面只有3000亩左右。
采煤塌陷区常年积水,并不断扩大。1976年濉溪镇南关塌陷区养鱼成功,为利用塌陷水面发展养殖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至1985年,全县塌陷水面达5961亩,养鱼水面有1100亩。
我县水域水质理化性良好,各种营养盐类含量较高,宜于发展渔业生产。1981年测定酸碱度为7.5至8.6,透明度为0.72米;亚硝酸盐含量每升0.002至0.006毫克,铵氮每升0.004至0.006毫克,硝态氮含量每升0.24毫克,硅酸盐每升10至20毫克。铒料生物:水面浮游植物主要有10个属,其中绿门藻6个属,金藻、蓝藻、绿藻、黄藻各1个属。平均数量每升175.2万个,生物量每升1.62毫克。浮游动物17个属,其中原生动物7个属,枝角类4个属,桡足类3个属。平均数量每升12017个,生物量每升0.64毫克。底栖动物8个种,其中软体动物5个种,昆虫类2个种,寡毛类1个种。分布密度以昆虫类浮游目幼虫和摇蚊幼虫较大,达到每平方米7.68个和70.4个,螺类12.8个,平均生物量每升19.5毫克。水生植物除藻类外,主要有马来眼菜、聚草、蓖齿眼子菜、苔草等,还有菹草、蒲草、水浮莲、浮萍草、水花生、水葫芦等,都是鱼类天然铒料。
我县天然鱼类资源丰富。据建国初期调查,有37种。1980年增至44种。主要鱼种有鲤、鲫、鳊、鲌、鳡、鲇、鳜、乌鱼和黄桑鱼,还有鳟、鲴、鳝、鳅、等。虾类有大青虾、草虾、龙虾。其它渔业资源有鳖、龟、蟹、螺、蚌。1981年在浍河和闸河各捕扬子鳄1尾。
1958年从蚌埠引进鲢鱼(又叫白鲢)、鳙(又叫黄鲢、胖头鱼)、草鱼(鲩鱼、又叫草)。1968年从长江引进青鱼(又叫青、黑)。1972年引进日本鲫,同年从江西引进红鲤、黄鲤、荷包鲤。1973年从东北引进龙峰鲫。1974引进东北镜鲤,和本地鲤杂交育成“化镜鲤”。1978年引进尼罗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