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项目效益
经过几年工程项目的实施,治理区形成了以浍河水系为中心的完整的排水系统。除涝标准达到“五年一遇”,即3天降雨167毫米不涝,连续阴雨20天不渍。据1985年对地下水位的定点观测结果,在9月、10月连续降雨224.8毫米的情况下,地下水位降至地面下0.66米,治理区仅需3天,而非治理区则需24天。至1985年,治理区除涝面积达1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7.4%;有效灌溉面积达8.28万亩,占耕地面积41.4%。大大减轻了治理区的旱涝灾害。
治理区供电能力大为提高。1980年至1982年(以下简称基期),每年平均供电67万度,1985年增至143万度,根本改变了治理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通过增施有机肥料和化肥,砂礓黑土的各种养分含量均有增加。1985年与基期相比,有机质由0.95%增加到1.38%,全磷由0.035%增加到0.0989%,速效磷由百万分之一点八三增加到百万分之四点五一,全氮由0.065%增加到0.0814%,速效氮由百万分之五十三点二八增加到百万分之一百五十三。
通过综合治理,1985年与基期相比粮食亩产由248斤增加到402斤;棉花由31.2斤增加到84斤;油料由76.6斤增加到144斤。与1983年相比,农、林、牧、副、渔总收入由3060.72万元增至4072.3万元,增长33%;人均收入由218元增至411.58元,增长88.8%;户均储蓄年末余额由258元增至512元,增长98.4%。
治理区供电能力大为提高。1980年至1982年(以下简称基期),每年平均供电67万度,1985年增至143万度,根本改变了治理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通过增施有机肥料和化肥,砂礓黑土的各种养分含量均有增加。1985年与基期相比,有机质由0.95%增加到1.38%,全磷由0.035%增加到0.0989%,速效磷由百万分之一点八三增加到百万分之四点五一,全氮由0.065%增加到0.0814%,速效氮由百万分之五十三点二八增加到百万分之一百五十三。
通过综合治理,1985年与基期相比粮食亩产由248斤增加到402斤;棉花由31.2斤增加到84斤;油料由76.6斤增加到144斤。与1983年相比,农、林、牧、副、渔总收入由3060.72万元增至4072.3万元,增长33%;人均收入由218元增至411.58元,增长88.8%;户均储蓄年末余额由258元增至512元,增长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