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境东北部山区面积84平方公里,是徐州云龙山脉南延部分,大小山头93个。4.6万亩耕地,分布在山脚湖坡,土层浅,土质薄,地块零碎,耕种困难。建国前水利失修,水土流失严重,每逢暴雨,山洪暴发,山水夹杂着泥沙滚滚而下,冲断道路,冲坏塘坝,冲走庄稼。尤其是姬沟两岸,山坡植被少,水土大量流失,两岸土地常常颗粒无收。汛期过后,山区便又缺水干旱。遇到大旱之年,庄稼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群众要跑到离村几里、十几里的平原地区运水,当时流传一首民谣:“俺的娘,好狠心,把俺嫁到东山根,山又高,井又深,一根井绳十八斤……”民国33年(1944年)大旱,南庄村的群众只得到几里外的萧县栾庄、陶墟挑水吃,粮食颗粒无收,外出逃荒要饭的有500多人,占村民的33%以上。
50年代初期,党和政府领导山区人民治山治水。首先在山脚下开挖截水沟、顺山沟,打小型缓水坝,接着修山坡梯田,到1958年,共开挖截水沟353条、顺山沟242条,打缓水坝215处,修梯田0.12万亩,这些工程在排涝、缓水、蓄水、防旱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减轻了水旱灾害。从1957年开始,由国家投资,农民出工,先后兴建了三联、化家湖、太山、龙须坞、田家窝5座水库,缓和了山洪冲刷,减轻了水土流失,初步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但是当时正值国民经济“大跃进”时期,在极左思想影响下,到处盲目建库打塘,先后修建了米山、封山、野山、朱山等无效水库6座,山塘10面,做土方45万立方米,挖压土地0.3万亩,浪费集体资金270万元。这些库、塘有的因坝低塘浅蓄不住水,有的缺少水源,无水可蓄。1964年制订了一个治山治水的全面规划,在山坡挖鱼鳞坑,造燕窝田,大搞植树造林。到1966年共植树80万株,部分山区恢复了植被。1967至1976年10年动乱期间,又盲目推行“大寨经验”,在山坡和山脚下大造“大寨田”、“海棉田”,提出“山石板上栽水稻,石头缝里超纲要”、“千里百担一亩田”等脱离实际的口号,毁林造田,破坏了植被和生态平衡。“文化大革命”以后,山区水利建设才走上正确轨道,采取了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措施。首先在大的山涧沟修建一些缓水坝,坝上建桥,做到蓄水交通两结合,实现节节控制,蓄水保土。然后恢复和新做大量的鱼鳞坑、燕窝田。还在小山涧沟里上下分段节节筑坝拦水,叫竹节沟;在树根部修水坑,叫水簸箕;在山沟筑坝,使山水改道缓流,形成倒流水。同时还在山坡同一高度修筑石坝,以保持水土。又把梯田边的土堰改建成石垒堰,地边栽上黄花菜或植树。到1985年底,84平方公里山区共兴建中、小型水库5座,山塘13处,挖沟867条,筑缓水坝278道、沟头防护115处,燕窝田筑坝123道,挖鱼鳞坑9万个,垒土石谷坊和等高线保护面积0.89万亩,修小型涵闸118座、山脚梯田0.33万亩,打深井50眼,配套30眼,修路69条,长235公里。以上工程共完成土方414万立方米。山坡植树620万株,封山育林51.2平方公里,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7平方公里。不仅基本解决了山区人、畜饮水的困难,还发展了农田灌溉,改变了生产条件,粮食单产由1949年202斤,增长到1985年664斤,增长2.3倍。蔡里乡宋庄村现有耕地0.18万亩,灌溉面积达0.11万亩,其中自流灌溉500亩,1985年人均收入450元。南庄村建国前近1500人,只有1眼水井,现在全村3000人,土地0.55万亩,有吃水井10眼、农灌井3眼、小水库1座、拦水坝道,总蓄水量30万立方米,不仅彻底解决了吃水困难,而且有千亩以上农田得到自流灌溉。
1950~1985水利工程投资、效益统计表
上一篇:第三节 水库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