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初年,南京人潘孝武父子来临涣集开设“园昌斋”酱园店。该店对酱品的选料和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所生产的酱油是出名的调味品;包瓜、培乳、蜜饯辣椒、酱荆芥等20多种酱菜,风味独特。其中尤以包瓜为奇,它以香、脆、嫩及酱味浓郁等特点,赢得了世人的赞美。清末有人题诗赞曰:“瓜风送香气,蜂蝶乱飞云,食之包瓜后,忘却故乡人。”各种酱菜采用特制的小竹篓装封,既能保持酱菜的香、鲜、脆,又具有地方特色,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徐州人梁广田、梁广涵兄弟随父来濉溪城,在前大街路南开设“景元”酱园店,并从徐州聘请名师曹保珍为技术指导。生产酱品有莴苣条、咸地瓜、培瓜、五香大头、佛手大头、紫香大头、萝卜干、酱瓜、猪肉酱、酱油、陈酿原醋、京冬菜、香糟、甜酒、八宝菜、什锦菜等60余种。其中以、陈酿原醋、京冬菜、培瓜、五香大头、八宝菜、什锦菜等酱品最有名气。京冬菜不仅自成一肴,且为参翅等高档筵席中最佳佐味品。陈酿原醋选用籽粒饱满、色泽鲜亮的上等高粱为主料,以大曲作酵母,用糖作辅料制成。其味酸中带甜,具有补益开胃、助食消化之功能,并有“不加防腐剂,隔年不变质”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五香大头则以香、咸、嫩、脆、甜而久负盛名,不仅在省内畅销,还远销上海、南京。
民国时期,濉溪酱品业更加繁荣。境内有酱品店20余家,从业人员62人,生产上百种酱品。包瓜、培乳、五香大头等有名酱品久销不衰。淮海战役时期,酱萝卜、大头莱、培乳等酱菜,全被解放军包销。抗美援朝时期,大批酱菜销往东北,供志愿军战士食用。
1956年,县内由10多户私营酱园店联营成立了濉溪县酱品酿造厂和临涣酱品厂。两厂分别沿用“景元”和“园昌斋”之传统操作工艺,年产各种酱品500余吨。1958年临涣酱品厂生产的包瓜、酱莴苣、酱黄瓜等酱菜,通过上海口岸食品进出口公司,远销至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1966年县酱品酿造厂从浙江、蚌埠等地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大大提高了食醋和酱油的生产效率,节省原料40~50%。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使食醋的酸度提高4度以上,酱油的氨基酸含量也有提高,味道更加鲜美。1973年生产各种酱品1251吨,获利10万元。1976年唐山大地震,县内酱品除保证本地市场需求外,还大批销往灾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酱品年产量一直稳定在1400吨左右。1981年在杭州举行的华东6省调味品协作会上,临涣包瓜被评为最佳产品。到1985年底,酱品业有职工130人,固定资产45.9万元,年产各种酱品2070吨,完成产值78.7万元,盈利11.1万元。产品畅销本省及南京、上海、四川、贵州、内蒙古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
附记临涣包瓜的制作方法
包瓜,又名女儿瓜。原产河南省东部一带,清末,由临涣“园昌斋”酱菜店引种到临涣。春季播种,七月采摘。酱菜用瓜多选重量为1斤至1.5斤的鲜瓜,随采摘随加工,不过夜,以保持瓜的鲜度和脆嫩。制作时将鲜瓜切盖去瓤,入缸初腌,日晒夜露30余天后复酱(一层瓜一层甜酱),培40天后制作成琥珀色瓜壳待用。然后将加工好的酱杏仁、花生仁、酱黄瓜、酱品兰、酱台子、酱生姜、酱培瓜、酱莴苣、咸豆角、鹿角、陈皮等10余种优质酱菜和调味品切碎调配,装入瓜壳内,盖上瓜盖,捆扎成原鲜瓜瓜型。其成品色泽鲜亮,脆嫩清香,咸甜适度,酱味浓郁,南北皆宜。
上一篇:第三节 糕点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