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设沛国于相城,颁布“酒榷”,对酒实行专卖政策,垄断酒的产销,以获酒利。足见当时濉溪的酿酒业已相当可观。考古发现,当时已经用酒陪葬。1984年11月,在今濉溪东蔡里荒冢中,发掘一个四耳盘口壶,经专家鉴定,为东汉时期所造,其内有酒,色碧绿,香扑鼻。
魏晋时,濉溪酿酒业己具有一定规模。“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和“七贤”之一的刘伶,都生于酒乡,酷爱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后快。刘伶在《酒德颂》中写道:“捧罂承糟,衔杯歠醪,奋鬓箕踞,枕曲藉糟,无忧无虑,其乐陶陶”。嵇康在《秋胡行》中有“旨酒盈罇,莫与交欢”的诗句。至今此地有的酒店仍书写“嵇康问道谁家好,刘伶答曰此处高”的对联。
唐代诗人白居易,青年时代多半住在古符离攻读诗文。闲暇之时,常携学友刘五、贾握中等游玩,或泛舟濉水,或游寺登山,诗酒盘桓,与濉溪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不少美妙诗句。他在题赠学友的一首诗中写到了濉溪酒和濉溪鱼:
朝来暮去多携手,穷巷贫居何所有?
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
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
偶语闲攀芳树立,相扶醉踏落花归。
宋时期,濉溪酿酒更上一层楼。据古碑记载,在濉溪和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宋元丰三年(公元1031年)文学家苏轼任徐州太守期间,曾游濉溪山水,他在《南乡子·宿州上元》词中写道:“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
在金兵南进、南宋偏安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兵连祸结,战乱频仍,濉溪酿酒业受到摧残,此时,濉溪酒多在符离库存、中转,通过睢阳古道销往南方诸地。周密《齐东野语》中记载,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淮东招抚使李显忠、副使邵宏渊率兵攻克符离,发现府库中有不少金、银、钱、粮、绢,并且有酒三库。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官方在濉溪北八里渠沟设酒税官。元统一中国后,濉溪酿酒业又日益兴旺起来。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在渠沟设立“酒监”以课酒税。
明万历年间,濉溪日渐繁华,酿酒作坊已有10余家,翰林戴国士曾游濉溪,夜泊濉水,饮酒赋诗,写下了“橘徕疑楚泽,沽酒读离骚”的优美诗篇。相山隐士任柔节曾以“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诗句赞美濉溪酒。从此,一些骚人墨客、迁客游子、达官巨贾,常会集于此。宴乐于佳酿旨酒之中,吟咏出不少美妙诗句:“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能添壮士英雄胆,善助诗人锦绣长。”明末清初,濉溪酿造作坊已发展到20余家。有迹可查的有“允成”、“广益”、“俊源”、“春泉”、“源兴”、“同泰”、“同源”、“福泉”、“义和”、“隆源”、“同益”等坊。此时濉溪酒以当地销售为主,多为前店后坊,每个酒店有雇工2至3人,既零售也批发。酒店两旁还书有招徕顾客的对联。如
“同益”坊:同饮兰亭觞流曲水溢成玉露浪涌金波
“广益”坊。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
“福泉”坊: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水游鱼得味成龙
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起,濉溪于每年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举行“乡饮酒礼”。赴会人员多为地方官员及乡里缙绅和各酒坊主。他们首先到各酒坊道贺,然后分别品尝酒坊主带来的美酒,直率评议,鉴别优劣。“乡饮酒礼”一年两度,遂成乡规。
康熙、乾隆年间,濉溪市面更为繁荣,每年农历三月十八的相山庙会,一些来自外地的香客商人,为了品尝濉溪名酒,多投宿于濉溪。迄今,还流传“相山的庙会,濉溪的买卖”的说法。
嘉庆七年(公元1803年),濉溪酿酒作坊已发展到30多家。较大的有“俊源”、“源丰”、“福泉”、“恒聚”、“邵福太”、“泰兴隆”、“广益”、“聚盛”、“春和园”、“聚兴”、“允成”、“同聚源”、“春泉”、“源兴”、“同泰”、“同源”、“广成”、“源昌”、“福源”、“义和”、“隆源”、“同益”、“协顺“、“协聚”、“协源公”、“信源”等。生产的溪濉酒,通过水陆两路,向南销往上海、无锡、南京、芜湖、武汉等地;向北销往济南、天津、北京、张家口、抚顺等地。这时的濉溪酒,声誉大振。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濉溪重修古睢书院,全城捐款单位24家,其中酿酒作坊就占10家,由此可见濉溪酿酒业之盛。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津浦铁路通车,为濉溪酒外销创造了有利条件,濉溪酿酒业得到迅速发展,很快就出现了72家酒坊争雄的局面。
民国初期,濉溪酿酒业得以长足发展,产量倍增,销路宽广。来自上海、杭州、无锡等地的粮商、酒商云集于此。当地农民也兼营贩运,篓背、桶装,把濉溪酒销往四面八方。酿酒作坊遍布大街小巷达72家之多,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团城七十二,居中尽得法,千瓮皆上品,甘美泉水佳。”其中,股东生意43家,独资经营29家,共有工人近千名,发酵池600余条,拥有固定资产6000多万元(法币),年产量达300多万斤。各酒坊的规模大小不一,资金多寡不等,产量有多有少。“协聚”、“允成”、“福泉”、“广益”、“南豫泰”等酒坊,资金雄厚,设备齐全,其老板在农村均占有十几顷土地,每年收取大量地租,原料充足,每个酒坊发酵池都在16条以上。常年生产不停,年产量逾10万斤。而“协源”、“协顺”等小酒坊,由于资金少,自购原料受限制,一年要停产二三个月,年产量不足6万斤。
酿酒工人分工明确,各工种都有专称:学徒工叫“相公”,买粮的称“下市”,看曲师傅称“曲领子”,酿酒师傅称“酒把式”,破碎工称“磨头”,收酒的称“站缸”,会计称“先生”等等。当时,酿酒工人劳动繁重,生活艰苦,踩曲工有两个队,46人,轮番在各酒坊作业。每队每天要拉、踩、运曲5万余斤,而每人仅能得铜钱1千文,可买四五斤杂粮。最苦最累的是蒸酒工人,上甑簸箕装,入池用大筐,晾糟木锨扬,冷却水桶忙。出牛马力,吃猪狗食,一旦年高体弱,就会被撵出门外。当时,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家有隔夜粮,也不去酒坊。”酒坊老板为了获取较大的利润,挖空心思,寻觅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良策,发挥自己的优势,彼此展开竞争。“协聚”酒坊,以雄厚的资金占优势。老板周俊哲,家族大,资产万贯,发行的纸币可在方圆百里流通。采取薄利多销的竞争策略,在上海享有较高的盛誉。到民国23年(1934年)就拥有两辆日本产“丰田牌”汽车和一幢观景楼。“广益”酒坊,以信誉称雄,凡外出酒均比其他酒坊高出一个酒度,在南京声誉很高,销量也大,有“广益酒在南京不过秤”之说。其老板葛炳贵,农商兼营,拥有一个“随起”庄园,占有土地20多顷,蒸酒用粮能源源供应。“允成”酒坊,清朝初年开业,历史悠久,占有百年老窖的“地利”,经营得方,经验丰富,每房曲温比其他酒坊高5至10度,同时曲出房时间又延缓4至5天。其酒以浓香著称,以质量夺魁,行销芜湖、安庆、武汉、南昌等地。“同聚”酒坊老板曹品元,谋深虑远,对工人,特别是“曲师傅”、“酒把式”较为“关心”,报酬略高于其他酒坊,有时还给困难的蒸酒师傅送点粮面。因此,“同聚”坊蒸酒技术力量雄厚,出酒率高,利润大,畅销南京、无锡一带,一直处于不败之地。到抗战前已发展有大、小同聚两个酒坊。“同源”酒坊老板李茂兰,为当地绅士,以“权势”占优,他的酒,可不交税。在原料缺乏时,可任意向其他酒坊“讨借”,被借者多畏其权势,不敢讨还。竞争,虽使一些本小、经营不得法、资金不够稳定的酒坊陷于困境,但却促进了酿酒技术的提高和产量的大幅度上升。
由于产量日益增加,内销已处“饱和”,各酒坊老板纷纷在外地寻觅门路,建立销售点和中转站。南京市面繁华,销售量大,运输方便,是竞争最为激烈之地。资金雄厚的“广益”、“同聚”、“协昌”等10余家的酒坊老板,通过各种渠道跻身于南京市场,先后建立了自己的酒庄。“广益”与南京酒业商会会长刘浅庭联合,在火花巷开设了“汇丰酒庄”。“协昌”委派花方跃在水西门开设了“杏花村酒庄”。“同聚”在铜作巷开“慎源酒庄”。赵方明在珠江路开了“永源酒庄”。刘德秀在三牌楼开了“濉溪酒庄”。程子平在中山路开了“中国国酒公司”。这些酒庄多批发,少零售。濉溪酒通过这些酒庄可转运到无锡、杭州等地销售。“允成”酒坊,另辟溪径,“霸占”芜湖市场,由程配久在芜湖上二街开设“程信园酒庄”。通过这个酒庄,“允成”酒又转销到安庆、武汉、南昌等地。“春和园”酒坊的酒大都销往滁州等地,垄断了滁州市场。颇有竞争能力的“协聚”酒坊,以“每斤酒多给二两”的办法,在繁华的上海打开销路,由李传典在上海开了“濉溪酒庄”。一些无竞争能力的小酒坊,有的依附于大酒坊,更多的则是在内销上下功夫,对来濉溪运酒的小贩给予“优惠”,除了管吃、住外,临行还资助一些路费。酿酒作坊间的激烈竞争,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在濉溪有数百人的“脚班子”专事搬酒运粮,在符离集火车站,侯子帧、邵立本等人开设了两家转运酒、粮的“信托转运公司”。
民国27年5月,日军攻占濉溪,许多酒坊被日机炸毁,酿酒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同年秋,“汇源”酒坊老板李敬环,因其弟李振环在濉溪维持会的财务委员会中掌握实权,生产资金能保障供给,而且消息也很灵通,首先恢复了生产。接着“大同聚”、“小同聚”、“广益”、“允成”、“福泉”等酒坊也相继开业。尔后,一些小酒坊也合股陆续开起门来。同年冬濉溪酿酒作坊已恢复到了32家。但由于战火连绵,交通阻塞,濉溪酒外销困难,酿酒业处于萧条冷落的困境。一些酒坊主审时度势后,择交通发达之地新建酿酒坊。濉溪酒坊老板朱荫萱率先在蚌埠创立“振源公”酒坊,允成酒坊老板在宿县南关建“新允成”酒坊。原于南京开设“汇丰”、“慎源”、“涌源”三家酒庄的濉溪老板,在水西门外合资开设了“汇源涌”酒坊。从此濉溪酿酒技术在津浦铁路沿线广泛传播。
民国34年,日本侵略者投降,蒋介石还没有发动全面内战,20多家酒坊主利用战争空隙,纷纷恢复生产,在短短5个月里,酒坊迅速发展到50余家。
民国35年4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濉溪,酿酒业再次受到摧残。国民党政府为了战争的需要,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对酿酒加重税收。同时又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各酒坊入不敷出,无法生产,致使多半酒坊相继倒闭。
民国37年底,濉溪解放。1949年5月18日,人民政政府赎买了私人酿酒作坊“小同聚”。创立了“国营濉溪人民酒厂”。1950年,国家对酿酒实行专酿专卖政策,私人酿酒作坊“广益”、“允成”、“福泉”、“春和园”、“德源兴”、“仁源”等并入“国营濉溪人民酒厂”。从此濉溪酒的生产获得新生。
民国初期濉溪镇糟坊一览表
上一篇:第一节 渊源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