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修筑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濉溪人口多聚,为防侵扰,在四周挖深壕,设栅门,置吊桥,筑水圩。清道光年间,在栅门内建东、西、南、北四阁楼,以增加防御功能。清咸丰五年(1855年)为抵御捻军,沿水圩四周筑土城。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绅士吴香甫倡议,废土城建砖城,设圩务局筹款备料,监工建造。资金来源:北门至小西门,由官府拨款;小西门至大西门,由罚收税款支付;大西门至南门,由相乡36集行头抽税解决;南门至东门,由本地商民捐款兴建;东门至北门,用拆除相乡36集破庙砖石为料,本地各店铺出工建造。筑城墙时,同时建东、西、南、北4城门、城楼、阁楼。因西门偏南、北门偏东,又建小西门、小北门,并在城墙四角建炮楼8座。光绪二十九年工程告竣。民国初,军阀混战,为防其害,绅士周俊哲倡议,划片集资,在前后大街及重要街口建厦子门8座,小街小巷建棂子门5座。砖城外东、西、南三面用土筑瓮城,环城深挖壕,仅在城门处建桥与城外相通。
濉溪砖城巍峨,瓮城雄踞,城上炮楼高矗,城内厦子门、棂子门道道相隔,森严壁垒。
濉溪砖城巍峨,瓮城雄踞,城上炮楼高矗,城内厦子门、棂子门道道相隔,森严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