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街道建设
县城濉溪镇,建国前仅有5至7米宽东西街两条,1至4米宽大小巷道14条,街道弯曲、狭窄。1950年7月建县后,填平老溪河,修建顺河路、环城路,拓宽后大街,翻修巷道。36年来,先后建成碎石路面10条,长5790米,面积3.25万平方米;水泥路面4条,长808米,面积1880平方米:沥青路面7条,面积3.89万平方米。
一、老街改造
(一)前大街
建国前,前大街通过老濉河大兴桥与东关前大街联为一体,东接濉符公路,西至十南街,全长1100米。建国后,因老濉河拓宽,大兴桥改建移位,遂与东关前大街割为两段。现前大街东起老濉河西堤,西至烈山路,全长1520米。路面结构和宽度东西两段不同,关帝届街以东地段,长650米,宽5至7米,是大街的主体段,青石板路面;关帝庙以西地段,长870米,宽10至12米,原为土路面,建国后逐年加宽路基,铺成碎石路面。东段是商业集中地段,民国10年(1921年)由地方绅士周俊哲倡议,临街户集资兑料,加铺细条石路面。条石长0.8米至1米,宽0.4米至0.5米,厚0.25米至0.3米,精凿细刷,四面见线,分垄扣缝。路面拱度为3%,路两侧砌有高出路面0.1米、宽0.5米的镶边人行路肩石,以排放路面积水。27年和37年两次战火,老濉河西堤至南阁巷一段石板路面遭破坏,建国后多次修理,未能恢复原貌。现南阁巷至关帝庙街一段,较为完好。
(二)后大街
东起濉符公路,西至烈山路,全长1865米,是老城交通干道。银行老城营业所至立交桥一段,长890米,宽20米,始建于1952年,1958年铺成碎石路面,1973年铺成沥青路面,为老城主要商业区。银行老城营业所至濉河大闸一段,长285米,宽17米,1951年春整修为新街,两侧商店整齐,路面宽度统一,是老城仅有的一段正规街道。1958年兴建濉溪闸,开辟从濉溪闸至第二小学330米一段东关后街,与濉符公路接通。立交桥至烈山路一段,长375米,宽23米,始建于1955年。
(三)关帝庙街
北起后大街,南止前大街,长210米,是通往前、后大街的主要街道。北段从后大街至盐店巷,长165米,宽7米;南段从盐店巷至大街,长45米,宽3米,为刀把式街形。建国前,遇雨街心泥深没踝,污水四溅。1950年冬铺成碎石路面,1982年修成沥青路面。
(四)酒厂巷
原名平安里巷。日军占领时,南段称日丰巷,北段称沈家巷。1980年,更名为酒厂巷。该巷北起后大街,南至前大街,长180米,南高北低,高差0.9米。原铺有单身人行块石路面。1954年,北段路面拓宽,1968年拆迁民房拓宽南段。街心宽6米,路面宽4米,两边砌有镶边路牙石,路心为分层贯入式的油结体,平坦整齐,结构密实,是我县第一条黑色路面。
二、新路建设
经地质勘探,老城地下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煤炭,属采煤塌陷区。1976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符夹铁路西无煤地带建设新城。10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积极建设新城,努力改造老城”的方针,加快了县城建设的步伐。新城已建成纵三横六网状结构道路9条,总长度11.1公里,路面面积0.03平方公里。其中沥青路面积11.15万平方米,碎石路面积9020平方米,水泥路面积1200平方米。淮海路、沱河路、濉河路、溪河路、浍河路5条为主干道;碱河路、岱河路、虎山路、烈山路4条为次干道。
(一)淮海路
淮海路北起老濉河庆相桥,南至新濉河五里郢桥,全长5.3公里,为新城纵向轴心道路。三块板路型,快车道宽14米,慢车道宽5米,分车带宽2.5米,人行道宽8米,道路总宽度45米。
该路碎石路商始建于1958年冬。从庆相桥至二堤口一段,长4.3公里,为0908国防路,1970年修成宽5.5米的沥青路面。1977年至1978年间,按二级公路标准,将沥青路面加宽至9米。1983年国防路改道新濉河西堤,溪河路口至岱河路口700米路面,形成三块板。道路两侧金融、食品、服务、烟酒、五金、百货、书店等楼房建筑相继兴起,路容崭新,街面繁荣。1984年冬和1985年春,进行“十里长街绿化”,两侧分车带改建成花坛,人行道按株距6米栽植了法梧、冬青。
(二)沱河路
始建于1974年,东起烈山路,西止新濉河东堤,全长1050米,宽35米,为新城横向轴心道路。1974年和1976年,两次发动机关、工厂、学校、居民义务劳动,铺成碎石路面。1979年东段和中段铺成沥青路面,1985年西段铺成沥青路面。淮海路口以东长250米地段为三块板路面,快车道宽12米,慢车道宽5米,分车带宽1.5米,人行道宽5米;淮海路口以西至新濉河东堤,长800米地段为一块板路面,快车道宽12米,两侧花带宽5米,人行道宽6.5米。东段两侧人行道、分车带,植四行法梧,现已拱起,夹道成荫。中段和西段,1983年把原三块板路型的慢车道建为街心花园,栽植各种珍贵花木,现绿篱如垣,松柏滴翠,百花吐艳。可供观赏游览。
(三)濉河路
东起火车站广场,西至新濉二桥,是火车站集散物资的重要通道。始建于1958年,全长1510米,路宽40米。淮海路口以东一段,长650米,1963年铺成宽4米单车道沥青路面,淮海路口以西一段,长860米,1983年铺成宽10米沥青路面。
(四)溪河路
东起烈山路,西至新濉河东堤,全长1060米。始建于1974年,原是通往永城、亳县和本县铁佛、岳集等地的三级公路。淮海路口以东一段,长300米,现已形成商业街;淮海路口以西地段主要为医疗卫生区,已局部形成三块板路面。
(五)烈山路
北起火车站广场,南至南环城路,全长1970米,路面宽5至7米,原为濉溪老城西护城堤。1963年铺成碎石路面,1983年铺成沥青路面,是火车站对外集散物资的一条重要通道,1984年将路高降落0.5米,路面拓宽为13米,铺设沥青路面宽9米。
老城街巷情况表
新城道情况表路
一、老街改造
(一)前大街
建国前,前大街通过老濉河大兴桥与东关前大街联为一体,东接濉符公路,西至十南街,全长1100米。建国后,因老濉河拓宽,大兴桥改建移位,遂与东关前大街割为两段。现前大街东起老濉河西堤,西至烈山路,全长1520米。路面结构和宽度东西两段不同,关帝届街以东地段,长650米,宽5至7米,是大街的主体段,青石板路面;关帝庙以西地段,长870米,宽10至12米,原为土路面,建国后逐年加宽路基,铺成碎石路面。东段是商业集中地段,民国10年(1921年)由地方绅士周俊哲倡议,临街户集资兑料,加铺细条石路面。条石长0.8米至1米,宽0.4米至0.5米,厚0.25米至0.3米,精凿细刷,四面见线,分垄扣缝。路面拱度为3%,路两侧砌有高出路面0.1米、宽0.5米的镶边人行路肩石,以排放路面积水。27年和37年两次战火,老濉河西堤至南阁巷一段石板路面遭破坏,建国后多次修理,未能恢复原貌。现南阁巷至关帝庙街一段,较为完好。
(二)后大街
东起濉符公路,西至烈山路,全长1865米,是老城交通干道。银行老城营业所至立交桥一段,长890米,宽20米,始建于1952年,1958年铺成碎石路面,1973年铺成沥青路面,为老城主要商业区。银行老城营业所至濉河大闸一段,长285米,宽17米,1951年春整修为新街,两侧商店整齐,路面宽度统一,是老城仅有的一段正规街道。1958年兴建濉溪闸,开辟从濉溪闸至第二小学330米一段东关后街,与濉符公路接通。立交桥至烈山路一段,长375米,宽23米,始建于1955年。
(三)关帝庙街
北起后大街,南止前大街,长210米,是通往前、后大街的主要街道。北段从后大街至盐店巷,长165米,宽7米;南段从盐店巷至大街,长45米,宽3米,为刀把式街形。建国前,遇雨街心泥深没踝,污水四溅。1950年冬铺成碎石路面,1982年修成沥青路面。
(四)酒厂巷
原名平安里巷。日军占领时,南段称日丰巷,北段称沈家巷。1980年,更名为酒厂巷。该巷北起后大街,南至前大街,长180米,南高北低,高差0.9米。原铺有单身人行块石路面。1954年,北段路面拓宽,1968年拆迁民房拓宽南段。街心宽6米,路面宽4米,两边砌有镶边路牙石,路心为分层贯入式的油结体,平坦整齐,结构密实,是我县第一条黑色路面。
二、新路建设
经地质勘探,老城地下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煤炭,属采煤塌陷区。1976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符夹铁路西无煤地带建设新城。10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积极建设新城,努力改造老城”的方针,加快了县城建设的步伐。新城已建成纵三横六网状结构道路9条,总长度11.1公里,路面面积0.03平方公里。其中沥青路面积11.15万平方米,碎石路面积9020平方米,水泥路面积1200平方米。淮海路、沱河路、濉河路、溪河路、浍河路5条为主干道;碱河路、岱河路、虎山路、烈山路4条为次干道。
(一)淮海路
淮海路北起老濉河庆相桥,南至新濉河五里郢桥,全长5.3公里,为新城纵向轴心道路。三块板路型,快车道宽14米,慢车道宽5米,分车带宽2.5米,人行道宽8米,道路总宽度45米。
该路碎石路商始建于1958年冬。从庆相桥至二堤口一段,长4.3公里,为0908国防路,1970年修成宽5.5米的沥青路面。1977年至1978年间,按二级公路标准,将沥青路面加宽至9米。1983年国防路改道新濉河西堤,溪河路口至岱河路口700米路面,形成三块板。道路两侧金融、食品、服务、烟酒、五金、百货、书店等楼房建筑相继兴起,路容崭新,街面繁荣。1984年冬和1985年春,进行“十里长街绿化”,两侧分车带改建成花坛,人行道按株距6米栽植了法梧、冬青。
(二)沱河路
始建于1974年,东起烈山路,西止新濉河东堤,全长1050米,宽35米,为新城横向轴心道路。1974年和1976年,两次发动机关、工厂、学校、居民义务劳动,铺成碎石路面。1979年东段和中段铺成沥青路面,1985年西段铺成沥青路面。淮海路口以东长250米地段为三块板路面,快车道宽12米,慢车道宽5米,分车带宽1.5米,人行道宽5米;淮海路口以西至新濉河东堤,长800米地段为一块板路面,快车道宽12米,两侧花带宽5米,人行道宽6.5米。东段两侧人行道、分车带,植四行法梧,现已拱起,夹道成荫。中段和西段,1983年把原三块板路型的慢车道建为街心花园,栽植各种珍贵花木,现绿篱如垣,松柏滴翠,百花吐艳。可供观赏游览。
(三)濉河路
东起火车站广场,西至新濉二桥,是火车站集散物资的重要通道。始建于1958年,全长1510米,路宽40米。淮海路口以东一段,长650米,1963年铺成宽4米单车道沥青路面,淮海路口以西一段,长860米,1983年铺成宽10米沥青路面。
(四)溪河路
东起烈山路,西至新濉河东堤,全长1060米。始建于1974年,原是通往永城、亳县和本县铁佛、岳集等地的三级公路。淮海路口以东一段,长300米,现已形成商业街;淮海路口以西地段主要为医疗卫生区,已局部形成三块板路面。
(五)烈山路
北起火车站广场,南至南环城路,全长1970米,路面宽5至7米,原为濉溪老城西护城堤。1963年铺成碎石路面,1983年铺成沥青路面,是火车站对外集散物资的一条重要通道,1984年将路高降落0.5米,路面拓宽为13米,铺设沥青路面宽9米。
老城街巷情况表
新城道情况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