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我县集市大小不一,逢集日期也各不相同。民国时期,一般小集是10天3集,各集分别按“一四七”(农历,下同)、“二五八”、“三六九”排列。较大集镇则10天4集,多按“二四七九”、“三五八十”或“一四六九”、“三五八十”排列。这样错开集日,有利交易活动。近几年,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集改为3天1集,或逢双,或逢单。大小集交易形式也不相同,小集上市人数少,商品少,多是买卖双方自由成交,没有“行人”。大集镇如濉溪、临涣、孙疃、南坪等,因上市的商品丰富,便物以类聚,形成各个“行”和“市”,如粮食行、棉花行、土布行、干果行、青菜市、瓜果市、鱼市、鸡鸭鹅市、猪羊市、牛市等。行和市都有“行人”。行人多少不等,大的行、市,行人多达20余人。在买卖双方自由交易、讨价还价中,行人从中调解说合,成交后,行人从中收取一定的交易费,俗称“行佣钱”。建国以前,行人之间在谈交易时,一般使用本行业的隐语、暗码。濉溪粮食行的暗码是旦底、抽工、扁川、谓回、缺手、断大、毛根、入开、弯子,分别代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鸡鱼行则用水、哑、木、封、土、天、腥、山、火、金,分别代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些暗码,各行业之间相互保守秘密,一旦失密,随即改用新暗码。
濉溪为本县最大的集镇。民国初年,濉溪的口子酒、粮食和土特产的交易十分活跃,周围各县的客商和农户多来濉溪出售粮食,买回口子酒和烈山无烟煤。西关、南关、东关有大小粮行59家,街道常被卖粮的太平车堵塞。上海、南京、无锡、常州等地客商也纷纷来濉溪坐庄收购粮食。日军侵占濉溪前,每天粮食上市量均在百石(30万斤)以上。有些粮行为把生意做活,还按粮预借贷款给卖粮户,卖粮户甚感方便。濉溪老桥头是商品吞吐的咽喉。桥西侧有码头,每年夏秋水旺季节,商船增多,外运商品以粮食、口子酒为主,运进商品有江西的木材、毛竹、瓷器,福建的红、白糖,沪、宁的染料、布匹、纸张、煤油,苏杭的丝绸,宜兴的紫砂器,以及其他工业品和日用杂品。冬季,桥头两侧又是柴禾行和红芋行,相山、蔡里、赵集、平山一带的山红草、山红芋多来此交易。
为了发展城乡经济,促进城乡物资交流,1952年秋,我县首次在百善集举办物资交流大会,周围各县的客商也来参加交易,上市人数达8万人,成交额达70多万元。此后,全县各大集市每年均举办物资交流大会,会期一般1至3天。临涣集为本县第二大集,春季集日牛马骡驴的上市量近千头,河南、山东、江苏等省的牲口贩子也来此买卖牛马,一日成交百余头,成交额达4至5万元。1958年以后,由于“左”的影响,全县集市贸易被关闭,直到1961年才逐渐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全县集市物价稳定,商品丰富,交易活跃。“文化大革命”期间,强制推行“哈尔套”社会主义大集经验,集市贸易萧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市贸易得到迅速发展。1981年,我县的集市发展到60个,集市成交额共达5141万元,比1980年增长83%,其中大牲畜成交56264头,成交额2086万元。1984年,我县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上市商品大增,工业品、副食品、农产品、工艺品、土产品、家畜家禽等应有尽有。售货摊点布满大街小巷,商品之多,交易之活跃亘古未有。
1984年主要集市交易概况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