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夕,县境内粮行遍布城乡各个集市,但资本甚少,仅有固定场所。“行人”为买卖双方的说合人,从中得到行佣和撒落粮,故粮行又称“伢行”;因当时的粮食计量单位为石、斗、升,合,又称“斗行”。农村集市的粮行只在逢集开业,日中则聚,日偏则散。粮行较多的则是濉溪镇和临涣集两地。
濉溪镇盛产浓香型白酒,当时有酿酒作坊30多家。随着酿酒业的发展,私人开设的粮行达60余家。其中在西关开设的粮行有隆庆、公顺、福成、鼎兴、万盛等24家,在南关开设的粮行有北同丰、泰昌、俊兴、恒聚、九如等13家,在东关开设的粮行有东宜、竟成、盛兴等10家。上市粮的主要买主是酒坊的老板,他们雇用专人每天到粮行观察行情,掌握动态,畅销则抢购,滞销则压价,操纵市场,使卖粮农民深受其害。
临涣集是我县西南部较大的粮食集散地,在清末就有“六陈行”(即粮行)10座、“斗坊子”(一种规模较小的粮行)20余处。民国末年有粮行25家,规模较大的有“两米丰”粮行和“连丰”粮行等。每集粮食成交总量在50石左右(约折合2万斤)。
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全部取缔私人粮行,设立粮油交易所,创建了统一的粮油市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粮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