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49年5月,县内在私人酒坊“小同聚”的基础上,建起第一个国营企业濉溪酒厂。当时仅有职工8人,其中7人是从私人酒坊接收的老工人。年末工人增加到40人,其中,年龄在30岁至40岁的24人,40岁以上的16人;小学文化程度的9人,文盲31人;传统工艺技术人员15人,一般生产人员25人。
建县后,工业开始有计划的发展,到1953年,企业增加到5个,工人队伍发展到879人。1957年企业增加到12个,工人队伍发展到4523人。平均年龄明显下降,30岁以下的青年工人占40%;文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初中毕业生占15%,技术力量也有所加强,生产技术人员占25%。1958年,全县掀起大办工业热潮,大批农民弃农从工,年末工人队伍猛增到16863人。新增加的工人中,农业人口9173人,城镇人口3167人,75%分布在工业部门,多数从事大炼钢铁工作。工人队伍的畸型发展,造成工人素质明显下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9%,生产技术人员仅占7%。1959年,大炼钢铁高潮过后,弃农从工的农民部分返乡务农,工人队伍相应缩小,年末为9419人。
6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发展国民经济方针,我县从1961年开始,关、停、并了盲目发展的企业,并大批精简下放职工,压缩城镇人口。精简对象是弃农从工的农民和企业中体质弱、技术素质差的工人。压缩的重点放在工业、交通和基本建设部门。1963年末,企业调整到54个,比1959年减少38个;工人精简到4613人,比1959年减少4806人。经过调整,提高了工人队伍素质,技术人员比例上升为30%。此后,工人队伍相对稳定,每年增减不超过200人,到1969年末,工人总数为4785人。
1970年,开始在城镇下乡知识青年中招工,同时对城镇和农村退伍军人进行安置,当年新增加工人2015人,年末工人队伍达6800人。平均年龄相应减小,30岁以下的青年工人占60%;文化水平相应提高,初中毕业生占45%;技术力量相对削弱,生产技术人员占20%。从翌年起的7年中,工人队伍较稳定,每年增减人数不突破170人,到1977年末,工人数为6941人。
1978年,开始自然减员补充招工,并为1976年和1977年退休、病故的职工子女补办了顶替招工手续,同时安排了大批下乡知识青年、城镇待业青年和城镇退伍军人就业,工人数猛增,当年末达9210人。其中,30岁以下5710人;初高中毕业4617人,小学毕业2394人,文盲2199人;生产技术人员2579人。1980年后,招收新工人采取文化考核、择优录用的办法,并对在职职工采取了长期或短期、脱产或半脱产的文化补习和职业技术培训,还将部分文化、技术基础较好的送入高等学校深造,工人队伍素质明显提高。1985年,全县拥有工人11775人,其中男性8646人,女性3129人,分布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4231人,全民所有制企业4480人,其它单位3064人;固定工8113人,合同制工7人,临时工511人,计划外用工2871人,其它工273人。工人队伍的年龄结构较合理,16岁至30岁的占57%,31岁至49岁的占35%,50岁以上的只占8%。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中专以上学历占15%,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共占15%,其余都是高初中毕业生。技术素质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五级工以上的占34%,三级工以下的占36%,其余都是四级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