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初年,学堂改称学校。临涣敬业高等小学堂,改称宿县公立第二高等小学校;濉溪镇的广育高等小学堂,改称宿县公立第三高等小学校。城乡小学岁有增设,至民国13年(1924年),县境内的小学已增至91所。16年以后,因战乱的影响,学校大半停闭,仅存34所。这些学校学额不足,共有学生1448人,超过百人者仅有1校,最少者才19个学生。18年以后,蒋介石的南京政权暂时稳固下来,社会秩序也较前稳定,城乡小学校又逐渐增添。到23年,县境小学校已增至280所。国民党为了加强对教育的控制,采取“政教合一”的办法,每保设保国民学校,为初级小学;每乡(镇)设中心国民学校,为完全小学。27年,地方沦陷,学校纷纷停办。次年,濉溪、百善、临涣、南坪、孙疃、罗集、铁佛等较大集镇建立了汪伪政权,他们也先后兴办了学校。33年,县境内的伪公立小学59所,私立小学18所,共有学生4021人。这些学校施行的是军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妄图使中国人民慑服于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甘当他们的奴隶。28年,宿西县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即着手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34年7月,宿西县已拥有小学144所,其中高小26所。古城小学、小孜城小学、茂铺小学、司刘庄小学等都是当时较有名气的抗日小学。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管了县境内所有学校,设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建国前夕,县境内有公、私立小学152所。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对小学校进行整顿改造,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1950年以后的几年里,我县遭受严重的水涝灾害,全县教育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了灾区教育,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到1956年,全县小学发展到413所,在校学生76132人,教职工2554人。1957年由于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小学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1958年随着“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兴起,小学教育盲目发展,全县小学校比上一年增加100所,在校学生增加1.2万多人。从1962年开始,我县对全县小学进行调整,合并或砍去“大跃进”期间盲目开办的一批学校,并精简部分小学教师。1969年,全县409所小学又下放到大队去办,公办教师纷纷回原籍任教,这样一折腾,全县小学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从1970年开始,全县先后有208所小学附设了初中班,约占小学校的37.6%。原小学校的骨干教师大多任初中班的课程,造成小学师资严重不足,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小学教育事业得以健康发展。几年来陆续撤掉小学附设的初中班。1985年,全县有小学548所,在校学生162228人,教职工6387人。
小学教育发展概况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