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创始于1949年春,原名人民小学,校址在文昌宫。开始为4个班的初级小学,学生120人,教师9人。同年秋,迁到关帝庙巷的天主教堂。1950年建县后,将后大街濉溪小学、西关胜利小学并到人民小学,设13个班,为完全小学,学生600多人,教职工25人。是年底,学校建立团支部和少年儿童队组织,是我县最早建团、建队的小学。1954年秋,该校更名为“城关第一小学”,有24个班,学生千人以上,教职工50人。1962年7月,又改称“濉溪县实验小学”。1971年,搬迁至老城西南隅城隍庙旧址,占地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2659.8平方米。1985年有18个班、学生1083人,教职工52人。
该校创办之初,就认真学习老解放区的教学经验,提倡民主管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很快成为全县的示范小学,农村小学教师纷纷来这里学习新的办学经验。1954年至1955年,该校在推广普希金“红领巾”教学法(即采用谈话法取代过去的串讲法)、学习“汉语拼音”和实行普通话教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教师经常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结束前,每人至少要写1篇经验总结或教改论文。据统计,1980年以来,全校共整理出经验材料和论文540多篇。1985年,全校开展优质课活动,经过民主评议,评选出10名校级“优质课”教师,其中5名为县级“优质课”教师,为全县小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该校教育质量始终在全县小学的最前列,曾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单位。
二、临涣小学
临涣小学座落在临涣集华阳寺旧址,是我县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集镇小学,迄今已有80年的历史。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七月,宿州知州李维源在华阳寺开办义学(即临涣小学的前身)。次年,就其学址创办敬业高等小学堂。入民国,改名“宿县临涣集第一初级国民小学”。民国8年(1919),更名“宿县县立第二高级小学”,首任校长张大忠。当时宿西地区进步青年朱务平、徐风笑、刘之武、孙铁民、谢霄九等,先后在该校任教。“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临涣,“二高”师生100多人举行集会,高呼“打倒曹、陆、章”、“抵制日货”等革命口号,到街头游行。次年,朱务平等发起组织临涣地区非基督教大同盟,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文化侵略的险恶用心。13年,在该校教师朱务平、徐风笑、刘之武等领导下,临涣一带成立了进步青年的群众组织——“群化团”,它的口号是:求得真知识,改造恶环境,推翻旧制度,实现真人生。14年,共产党员朱务平、徐风笑、刘之武、孙铁民等人成立中共临涣党小组。不久,改建中共临涣独立支部,朱务平任书记。党员教师李玉白编印讲义,宣传共产主义,教学生唱《国际歌》。同年6月,上海纱厂工人顾正红被杀害的消息传到临涣以后,“二高”师生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高呼“支援五卅运动”的口号,同时募捐汇给上海工人。“二高”师生配合农民、工人,多次同恶霸地主袁三进行斗争,又号召女生不要缠足。行动积极的高年级男生,在胸前挂着纸条,上写“誓死不娶缠足妇”。至20年,该校共有6个,5个班,学生150人,教师7人。
建国以后,临涣小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一直较高。1952年发展到20个班,学生1000余人,教职员工近40人。“文化大革命”前,曾一度列为宿县地区重点小学。虽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摧残,然而临涣小学在群众中却享有崇高的威信。如今该校已成为我县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有27个教学班,55位教职员,在校学生1276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