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初期,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是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法,提倡自制教具,开展直观教学活动。不过当时我县绝大多数教师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习惯于“先生讲,学生听”的旧程式,对教学改革还不甚理解,因此,对上述要求,贯彻不力,收效甚微。
从1953年起,县教育部门大力宣传并推广苏联教育经验,教师系统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理论。课堂教学按照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进行。成绩考查采取“五级记分法”。推广苏联的教学经验,使教学方法有所改进,但在很多方面生搬硬套,难免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
1956年以后,县文教科要求各科教师注意钻研教材,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即“双基”教学),教学质量逐步提高。1958年各中学师生经常参加劳动,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从1962年起,逐步恢复以教学为中心的正常教学秩序,但不少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强制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出现了笔记多、作业多、考试多的“三多”现象,造成学生负担过重。1963年,文教局要求各中学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反对“多而杂”、“满堂灌”,提倡“少而精”、“启发式”,并要求减少考试次数,考试不出偏题、怪题,以减轻学生负担。
“文化大革命”期间,从根本上取消了“双基”教学。教学改革处于倒退状态,教学质量大大下降。1976年以后,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教学改革取得可喜的成果。各校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重点,采用“精讲、勤练、多思”和“读、议、讲、练、考、评、改”等多种教法,变“范”为“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读书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独立获取知识。自1978年以来,县教研室先后70多次组织上千名教师到外地先进学校学习教改经验,回县之后,立即进行传达,并组织观摩教学,以巩固学习成果。经过几年来的教改实践,我县一些教师已总结了具有一定水平的教改经验。城关一中教师张立英,在安徽省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1984年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做法》的论文,被评为省级二等奖。濉溪二中、临涣中学历史课教学录相,荣获省级二等奖。滩溪中学等儿所高中的化学教师,根据各自的教学经验,围绕培养学生智力、扩展思路的问题,分别撰写稿件20余篇,刊登在省编《中学化学错解例析》一书中。
教学改革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1985年,全县升入大专院校的学生共1127人,其中升入重点大学的188人。升入高中专的492人,升入初中专的3334人。
1977~1985年大学、中专录取情况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