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农民业余教育
建国前,濉溪地区文盲众多,85%以上的农民目不识丁。1949年初,县境全部解放,各地纷纷兴办冬学。至年底,已办冬学61所,学员1000多人。学习的内容以识字为主,兼学唱歌,有时也读报纸。1951年,冬学发展到308所,学员1.1万人。到1952年,冬学进一步发展,全县已有621所,学员2.8万人,出现了父子、母女、夫妻一起上冬学的动人场面。这一年有74所冬学转为常年民校,学员2851人。根据学员文化程度分为识字班、小学班、初中班,分班上课。1953年,冬学、民校实行固定房子、固定教师、固定课时的“三固定”办法,由政府免费供应扫盲识字课本,补助灯油费。这一年我县采用解放军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的速成识字法进行扫盲,一般3个月可达到小学班毕业标准,识2500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至500字短文,摘掉文盲帽子。是年底,全县农村形成了全民性的学文化运动。各区速成实验班,每一期都有近500人摘掉文盲帽子。1955年,全县配备区专职扫盲干部78人,文教局举办了几期扫盲骨干学习班。至年底,全县已有60%的青少年文盲入学,脱盲9164人。1956年,出现了扫盲工作的高潮,全县入学群众达17.2万人。1960年至1962年,农民业余教育暂时停顿。1963年以后,国民经济恢复,农教工作也逐渐恢复起来。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业余教育受到彻底破坏,机构被撤销,专职干部被遣散,农村中的文盲大量回升。
1979年冬,我县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教育局设置工农教育股,各区配备扫盲专职干部,对农教工作加强领导。1981年,实行日校办夜校的办法,有条件的小学附设堵盲班210个,学员5100人。1982年,全县扫盲工作又有新的发展,办扫盲班247个,小学附设堵盲班281个,共有学员1.4万人,脱盲1562人。1983年,共有学员2.1万人,脱盲2046人。1984年,共有学员2.1万人,脱盲2069人。1985年,全县办扫盲班315个,堵盲班248个,业余小学4个,科技班21个,学员2.2万人,脱盲2292人。11月,我县在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扫盲人员培训班上介绍了扫盲工作经验。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业余教育受到彻底破坏,机构被撤销,专职干部被遣散,农村中的文盲大量回升。
1979年冬,我县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教育局设置工农教育股,各区配备扫盲专职干部,对农教工作加强领导。1981年,实行日校办夜校的办法,有条件的小学附设堵盲班210个,学员5100人。1982年,全县扫盲工作又有新的发展,办扫盲班247个,小学附设堵盲班281个,共有学员1.4万人,脱盲1562人。1983年,共有学员2.1万人,脱盲2046人。1984年,共有学员2.1万人,脱盲2069人。1985年,全县办扫盲班315个,堵盲班248个,业余小学4个,科技班21个,学员2.2万人,脱盲2292人。11月,我县在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扫盲人员培训班上介绍了扫盲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