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体育课
民国25年(1936年),濉溪镇宿县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有两名体育教官,每周设两节体操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列队、步伐的操练,课余时间开展赛跑和篮球活动。后体育教官离去,体操课不能正常开设,节次不定,常被其它学科占用。
建国后,体育课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课程,全县中、小学每周都设体育课2节。1950年至1952年,濉溪师范、濉溪中学、古饶中学、孙疃中学、人民小学、解放小学首先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1952年后,其他学校先后都配备了专、兼职体育教师。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1954年署期,县文教科举办为期4天的全县体育教师培训班,参加者200余人。1958年,县文教科增配5名专、兼职体育教研员,开展体育教学研究工作。1962年全县中、小学体育工作会议以后,各校都能保证体育课教学时间,抓好体育锻练。1966年至1976年全县各校体育课改为军体课,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弃之不用。1977年各校体育课逐渐恢复,中学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此后,县教育部门每年都举行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研究改进体育教学的方法,并组织观摩教学。
二、体育活动
建国前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是男学生篮球运动。建国后课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并由男及女。各中、小学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编排了具体的活动时间项目表,每班每周活动2至4次,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体操、技巧等。1953年后,学校响应毛泽东提出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体育活动开展活跃,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校际间的体育交往频繁。1956年全县中学普遍推行“劳卫制”,次年达标3419人。1958年至1959年,学校体育活动达到高潮,县办中学春秋两季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经常组织篮球和排球比赛。“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一度停止。1972年濉溪中学、古饶中学、孙疃中学、城关一中、实验小学、南坪小学等校重新组建体育锻炼队,开展课外活动,并先后参加了宿县专区中学和少年田径、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等比赛,取得优良成绩。1976年后,各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各项竞赛活动增多,除选派运动员参加县以上比赛外,还经常举办校运动会。1979年幼儿体育活动开展起来,县城幼儿园举行独生子女竞走赛。1982年,全县中、小学开始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77年至1985年,我县9名中学生破淮北市田径记录11项。四铺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较好,1985年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取得团体总分第六名,是淮北市成立以来首次获得团体名次的农村学校。
三、人才培养
(一)业余体校
县业余体校成立于1962年,主要任务是培训、选拔基层专项体育骨干、专业体工队员和体育师资。体校成立初期有篮球、乒乓球两班,男学员27人。1963年根据国家体委发出的《关于在女少年中大力提倡乒乓球活动》的通知精神,在原烈山农校增设女子乒乓球训练点。1966年至1970年,业余体校活动停止。1971年业余体校恢复活动,设篮球、乒乓球、武术3个班,学员60人。1978年体校男子篮球队代表淮北市参加省少年篮球金寨赛区比赛,获第一名。1979年体校男、女篮球队代表淮北市参加全省“四化杯”篮球赛。1985年业余体校有男女篮球、男女田径、武术5个训练队,学员70人。
(二)人才输送
1950年至1966年,我县为省体工队输送队员13名,其中乒乓球队员3名,篮球队员2名,田径队员4名,手球队员1名,摔跤队员1名,划船队员1名,举重队员1名;为蚌埠专区网球队、划船队、举重队输送队员8名;为皖南大学等院校输送体育学员4名。1975年至1985年,向省体工队输送队员23名,其中篮球队员3名,田径队员4名,排球队员4名,手球队员2名,武术队员4名,柔道队员3名,足球队员1名,游泳队员1名,象棋手1名。向省、市体校输送手球、田径等运动员8名,向北京部队输送田径队员4名,向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系输送学员1名,向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系输送学员6名,向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体育系输送学员2名,向宿州师专输送体育学员7名,向巢湖师专输送体育学员5名,向淮北师范体育班输送学员47名。建国以来我县向省体工队和高等院校及中等专业学校输送体育人才128名,其中男74人,女54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