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石刻
一、柳孜大圣塔修建碑
柳孜集大圣塔修建碑,长64厘米,宽44厘米,现因横嵌壁内,故厚度不详。碑字系小楷,阴刻,字迹清晰,纵13行,其中正文5行,字稍大,其余8行,字略小。上书“维大宋国保静军临涣县柳孜镇天王院,谨募在镇内外信心,共修大圣砖塔一座,七级,高八十尺,计使工价钱伍仟贯文。时天圣十年岁次王申二月王寅朔七日戍申建……”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大圣塔的修建情况,为研究柳孜集的历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二、华佗庙碑
华佗庙碑,现存南坪集小学校(原华伦行宫庙)。碑有两块,其中一碑,地表以上高1.2米,宽0.56米,碑额单线条阳刻云纹图案,纵书“华祖行宫”,楷书,笔力绵弱。碑边阳刻花卉图案,正文系小楷,已剥蚀不清。另一碑,地表以上高1.3米,宽0.59米。碑额阳刻花卉图案,边刻几何图形正文四行,上书“大清国江南凤阳府宿州西南离城四十五里有华祖庙,由来久矣。因□□猖撅,庙宇颓坏,众视不忍,内有弟子□□□虽善心有余而财力不足,为此募化四方善士各助资财,共成善业。重修庙貌,全塑神象,香火供奉以继前人修造之基,可以前功不湮而后功复彰,功法悠远福录无量矣。曰小补云尔……飞龙同治十一年岁次壬申季秋菊月吉日谷旦敬立。”
三、临涣城隍庙碑
碑存临涣集原城隍庙内。碑有3块,其一为“续置临涣城隍庙田记”,载有庙地的数量及分布情况。由山阴潘玉鹏撰文,上书:“临涣宿之名区也。汉置县,为铚城。李唐改曰临涣。是以有城隍神庙,今仍之。自汉唐以来,千有余岁,其间物换星移,不知几经兴废,而庙貌依然……”立于清光绪十一年九月。字迹清晰,笔法劲挺。碑高0.75米,宽0.51米,现镶于过道东墙。另两块镶于正殿走廊两侧壁上,一为重建庙宇碑记,一为重修庙碑。主要内容是追溯庙宇起源,并祈风祷雨,以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上述碑记对于考证临涣古城的历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四、蹇叔墓碑
蹇叔墓碑现存临涣区祁集乡政府院内。碑高1.5米,宽0.6米,厚0.2米,碑身完好。碑额、碑边有单线条阴刻花卉图案。正文系正楷,阴刻,字迹大部清晰规整。此墓碑系地方人李萼亭、李汉云、宋复初等,为纪念秦相蹇叔,募捐集资,于民国33年(1944年)重立。
五、临涣县界碑
1974年,临涣县界碑出土于临涣集北土城外,残缺不全。长67厘米,宽44厘米,厚17厘米。上书:“临涣县东至宿县九里湾,西至永城□□□,南至临涣□□□,北至徐州□□□。”字迹清楚,阴刻正楷。立碑年代无考,今存临涣集文昌宫内。对考证古代临涣县界具有很高的鉴证价值。
附记重修蹇叔墓碑文
涣镇古铚城,蹇叔故里也,城东里许,其墓在焉。蹇叔仕秦,相穆公,丰功伟烈,详于史册,流风遗泽,系于人心。综计生平,自有永垂不朽者在,身后冢墓,似无关轻重耳。然柳下之垄,人禁樵采,召伯之棠,世不剪伐,思其德自不忍伤其物也。不然,自古王公卿相,生而势权煊赫,死而形迹泯灭者不知凡几。而蹇叔墓于此二千年来,风销雨蚀,遗迹犹存者,岂非后人爱护之力乎?惟近代失修,行将就湮。区长丁公,乐善好古,凭吊及之,不忍听其芜没。倡同邑官绅商学各界,鸠工重修,砌石筑土,封崇马鬣,巍然在望,人皆仰之,洵义举也。兹此树碑墓侧,躬亲致祭,不惟使人观感兴起,即后之官斯土者,睹此知富贵□常德泽,可久化贪污为循良,则我涣民众受赐无穷矣。是为记。
柳孜集大圣塔修建碑,长64厘米,宽44厘米,现因横嵌壁内,故厚度不详。碑字系小楷,阴刻,字迹清晰,纵13行,其中正文5行,字稍大,其余8行,字略小。上书“维大宋国保静军临涣县柳孜镇天王院,谨募在镇内外信心,共修大圣砖塔一座,七级,高八十尺,计使工价钱伍仟贯文。时天圣十年岁次王申二月王寅朔七日戍申建……”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大圣塔的修建情况,为研究柳孜集的历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二、华佗庙碑
华佗庙碑,现存南坪集小学校(原华伦行宫庙)。碑有两块,其中一碑,地表以上高1.2米,宽0.56米,碑额单线条阳刻云纹图案,纵书“华祖行宫”,楷书,笔力绵弱。碑边阳刻花卉图案,正文系小楷,已剥蚀不清。另一碑,地表以上高1.3米,宽0.59米。碑额阳刻花卉图案,边刻几何图形正文四行,上书“大清国江南凤阳府宿州西南离城四十五里有华祖庙,由来久矣。因□□猖撅,庙宇颓坏,众视不忍,内有弟子□□□虽善心有余而财力不足,为此募化四方善士各助资财,共成善业。重修庙貌,全塑神象,香火供奉以继前人修造之基,可以前功不湮而后功复彰,功法悠远福录无量矣。曰小补云尔……飞龙同治十一年岁次壬申季秋菊月吉日谷旦敬立。”
三、临涣城隍庙碑
碑存临涣集原城隍庙内。碑有3块,其一为“续置临涣城隍庙田记”,载有庙地的数量及分布情况。由山阴潘玉鹏撰文,上书:“临涣宿之名区也。汉置县,为铚城。李唐改曰临涣。是以有城隍神庙,今仍之。自汉唐以来,千有余岁,其间物换星移,不知几经兴废,而庙貌依然……”立于清光绪十一年九月。字迹清晰,笔法劲挺。碑高0.75米,宽0.51米,现镶于过道东墙。另两块镶于正殿走廊两侧壁上,一为重建庙宇碑记,一为重修庙碑。主要内容是追溯庙宇起源,并祈风祷雨,以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上述碑记对于考证临涣古城的历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四、蹇叔墓碑
蹇叔墓碑现存临涣区祁集乡政府院内。碑高1.5米,宽0.6米,厚0.2米,碑身完好。碑额、碑边有单线条阴刻花卉图案。正文系正楷,阴刻,字迹大部清晰规整。此墓碑系地方人李萼亭、李汉云、宋复初等,为纪念秦相蹇叔,募捐集资,于民国33年(1944年)重立。
五、临涣县界碑
1974年,临涣县界碑出土于临涣集北土城外,残缺不全。长67厘米,宽44厘米,厚17厘米。上书:“临涣县东至宿县九里湾,西至永城□□□,南至临涣□□□,北至徐州□□□。”字迹清楚,阴刻正楷。立碑年代无考,今存临涣集文昌宫内。对考证古代临涣县界具有很高的鉴证价值。
附记重修蹇叔墓碑文
涣镇古铚城,蹇叔故里也,城东里许,其墓在焉。蹇叔仕秦,相穆公,丰功伟烈,详于史册,流风遗泽,系于人心。综计生平,自有永垂不朽者在,身后冢墓,似无关轻重耳。然柳下之垄,人禁樵采,召伯之棠,世不剪伐,思其德自不忍伤其物也。不然,自古王公卿相,生而势权煊赫,死而形迹泯灭者不知凡几。而蹇叔墓于此二千年来,风销雨蚀,遗迹犹存者,岂非后人爱护之力乎?惟近代失修,行将就湮。区长丁公,乐善好古,凭吊及之,不忍听其芜没。倡同邑官绅商学各界,鸠工重修,砌石筑土,封崇马鬣,巍然在望,人皆仰之,洵义举也。兹此树碑墓侧,躬亲致祭,不惟使人观感兴起,即后之官斯土者,睹此知富贵□常德泽,可久化贪污为循良,则我涣民众受赐无穷矣。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