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西药经营
民国元年(1912年),濉溪镇第一家专营西药的店堂“新寿轩”药房开业,店址在老城前大街中段路北。有门面3间、从业人员4名,经营300多个品种,药物由上海五洲药房供应,批零兼营,生意兴隆。建国后,濉溪镇的西医诊所发展到9家,而西药专营商店只有“新寿轩”1家,西药供不应求,各诊所只有从徐州、宿县、南京等地进货。1956年“新寿轩”参加了医药合作商店。
1956年7月,县商业科设医药经营处,经营400多种西药。针、片剂完全是进口货,国内生产的多为粉剂、酊水、油膏之类。随着国家医药工业不断发展,经营的品种逐渐增加,常规药品不断更新,至1964年,经营的药品、器械达1517种,其中粉散剂145种,片丸剂330种,注射剂275种,酊水、糖浆、油膏254种,器械、兽药类513种。进货渠道主要以地、市二级站为主,60年代属蚌埠医药站供货,70年代归属宿县地区医药站供货,80年代归属淮北市医药公司供货。半年编造一次要货计划,分月按计划调入。二类省管商品由省医药公司下达计划,地、市医药二级站调拨。县医药部门可根据实际销售情况提前修改要货计划,如半年内出现脱销或积压现象,还可以与二级站协商增减。三类商品,可以直接由药厂调进,并享受出厂价和送货制待遇。1977年以前,部分药品供应较为紧张,如青霉素针、链霉素针、土霉素片等,县医药公司按每个基层批发部供应范围内的人口比例分配紧缺药品:城关批发部占全县的33%,城关零售门市部占12.3%,百善批发部占12.5%,孙疃和南坪批发部各占11%,五沟和临涣批发部各占10%。对一些时令性较强的药品,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炎、破伤风、乙型脑炎、肠炎等所需药品,则紧扣时令,提前备药,以保障供应。
1956年7月,县商业科设医药经营处,经营400多种西药。针、片剂完全是进口货,国内生产的多为粉剂、酊水、油膏之类。随着国家医药工业不断发展,经营的品种逐渐增加,常规药品不断更新,至1964年,经营的药品、器械达1517种,其中粉散剂145种,片丸剂330种,注射剂275种,酊水、糖浆、油膏254种,器械、兽药类513种。进货渠道主要以地、市二级站为主,60年代属蚌埠医药站供货,70年代归属宿县地区医药站供货,80年代归属淮北市医药公司供货。半年编造一次要货计划,分月按计划调入。二类省管商品由省医药公司下达计划,地、市医药二级站调拨。县医药部门可根据实际销售情况提前修改要货计划,如半年内出现脱销或积压现象,还可以与二级站协商增减。三类商品,可以直接由药厂调进,并享受出厂价和送货制待遇。1977年以前,部分药品供应较为紧张,如青霉素针、链霉素针、土霉素片等,县医药公司按每个基层批发部供应范围内的人口比例分配紧缺药品:城关批发部占全县的33%,城关零售门市部占12.3%,百善批发部占12.5%,孙疃和南坪批发部各占11%,五沟和临涣批发部各占10%。对一些时令性较强的药品,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炎、破伤风、乙型脑炎、肠炎等所需药品,则紧扣时令,提前备药,以保障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