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濉溪县志》编修始未
《濉溪县志》编修工作从1984年5月起步,到1988年4月终审定稿,越时4年,三易其稿。整个编修过程分为4个阶段。
1984年5月至1985年2月,为组织建设、宣传发动阶段。1984年夏,县志办公室陆续调进编写人员,并着手制定全县修志工作规划,拟定县志篇目。7月19日,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张敬富任主任。9月24日,召开全县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完成县志编纂任务,同时修成50部部门志和11部区镇志。会后,有修志任务的单位相继建立起修志领导小组,并物色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情况、文字水平较高的同志组成编写组。10月中旬,县志办公室举办了有200余人参加的修志培训班,学习方志理论和修志方法。嗣后,方志编修工作在全县展开。
1985年3月至1986年4月,为搜集资料阶段。其间,我们一手抓部门志、区镇志的编写,一手抓搜集县志素材。先后举办3次修志人员培训班和两次志稿评议会,组织了两次人数较多的外出参观学习。1985年4月,推行两级联志承包责任制,即各修志单位向县编委会承包,编写人员再向修志单位承包。承包合同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奖惩。11月底又举办全县修志成果展览,展出了50多部部门志、区镇志的初稿,约600万字。
1986年4月,基本完成了150部部门志和11部区镇志的编写任务。与此同时,我们聘请20位退休教师担任资料员,专门搜集和整理资料。用9个月的时间,在县档案馆和宿县、阜阳地区档案馆,省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安师大图书馆、安庆市图书馆、南京第二档案馆等10多个单位,查阅旧志500余卷、史籍2000余册、各种档案材料4000余卷、报刊1万余份。共搜集资料1000余万字,制资料卡1万余张,复印材料400余件,为编写县志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
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为县志编写阶段。为搞好县志总体设计,县志办人员除到本省的涡阳、全椒县和河南省沈丘县学习外,还于1986年5月,兵分两路,北上辽鲁,南下苏浙,到辽宁省的海城和锦西县、山东省的临朐县、江苏省的武进县、浙江省的萧山县、上海市奉贤县学习修志经验。6月对原县志篇目进行修订,改“大编式”结构为“分卷式”结构,在篇目设置上突出了地方特点,克服了各编之间内容畸轻畸重很不均衡的弊端。7月上旬,开始组建县志编纂班子,除县志办8人参加编写外,还根据设卷的需要,聘请22位部门志的主笔担任分卷编辑。接着举办县志编写研究会,研讨编写方法。尔后,每人先试写一章,交全体编写人员评审,评点优劣和得失,从而摸索编写经验。8月下旬起,县志编写工作全面展开,至年底,写出了140万字的县志初稿。经过总编和编审的统一修改,1987年6月,形成了95万字的评议稿。
1987年7月至1988年4月,为修改、审定阶段。1987年7月上旬,《濉溪县志》稿评议会在县城召开,参加会议的有2地1市21个县的修志工作者近50人。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吕秋山、业务指导处处长晁文壁、安徽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林衍经,以及山西省应县和河南省永城县的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也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对志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议,一致认为:《濉溪县志》编写工作起步最迟,进度最快,成绩喜人;《濉溪县志》稿是一部完全合格的评议稿,应予以充分肯定。会后,我们博采众议,整理出修改意见数百条。8月,制定出修改方案,报省、市地方志办公室批准后,对志稿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有的部分不是三易其稿,而是五易其稿、六易其稿。1988年2月,改出送审稿,报淮北市人民政府审定。3月3日,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审定意见,认为志稿政治观点正确,体例完备,资料丰富,语言简炼,图文并茂,符合新编地方志的要求。4月又报请省地方志办公室审定。5月1日,我们将全部书稿送交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编写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我们遇到许多困难,有些困难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一是组织发动难。修志之始,社会上对这项工作不理解,不重视,有些单位的负责人不舍得出人出钱,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把修志摆上议事日程。二是组织编写班子难。编修县志是一项大规模的系统工程,绝非一人或几人能够胜任,必须合众力才能完成。28卷专志,专业性很强,必须由专业人员来写,而这些人员又多系单位的业务骨干,难以脱产修志。三是搜集、核实资料难。我县是1950年新建县,无旧志可以参考,也无一部全面反映濉溪情况的历史文献,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劫,档案资料多已散失或损坏。修志所需的历史和现实资料全靠自己搜集、核实,这就必然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四是处理资料的重复、交叉难。同样一个内容,往往在多处出现,究竟何处当写,应当详写还是略写,或侧重某一点去写,要处理得当,颇费心思。全书这样的地方多达300处以上。
尽管遇到诸多困难,而编修工作竟能顺利进行,原因何在?一是领导重视。修志之初,县委书记范鹏飞就指示: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县长张敬富经常督促检查修志工作,主持召开各种会议,帮助解决具体困难。1987年春政府换届后,继任县长李本正又继续抓紧志稿的修改、审定及出版工作。各编委也脚踏实地抓好了本部门承担的修志任务。政府办公室主任郑于超、李怀君,及时解决了人员、经费、办公用房、职工住房等难题。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各局、各区镇领导人也为编写县志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提供了各种帮助。二是县志办公室工作得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始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根据工作进展情况,不失时机地转变工作重点,使整个编修工作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一气呵成,减少了弯路和失误。三是修志人员的辛勤努力。修志人员不怕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不图名,不图利,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从1985年起,县志办公室连续3年被评为县岗位责任制先进单位,1987年被评为全省修志先进单位,有3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县志编修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上级机关、专家学者、有关单位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省志办公室负责人多次来濉指导工作,业务指导处的梅森同志在病中不辞辛劳审阅志稿,并写出了近万字的书面评议意见;薛继林、吴静二同志对县志编纂也给予热情帮助。淮北市志办主任于福山、副主任李士森及其他同志,经常来县帮助工作;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徐邦萤,审阅并修改了志稿中的方言部分;省三二五地质队高级工程师唐开健和工程技术公司经理赵先林提供了详细的地质资料和基岩地质图;安徽师范大学池子华提供了捻军斗争史料;《安徽画报》记者朱涛、县委宣传部通讯科长孙龙俊、县供电局副局长彭玉光、县乡镇企业局副局长阎德启,以及周维鼎、王民等同志分别提供了有价值的图片资料;县党史办公室提供了大量的党史人物资料;县医药公司副经理周成林提供了医药资料。早期在办公室工作的有张超、蔡雷、陈瑞3位同志;先后帮助办公室工作的还有张克俭、孙作舟、姜雪航、王允义、李文藻、武振坤、余效彬、孙作信、梁永成、王瑞林、丁澄宇、邵体华、朱学孔、王若仁、张瑞祥、陈品正、李时溪、赵德义、赵秀芬、王德乾、王德民、郑万新等同志,其中张克俭、孙作舟在办公室工作长达二年半之久。对以上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一并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学识有限,又缺乏编纂经验,只能以此拙作奉献给读者。书中谬误之处,诚请读者批评指正,待以后续修《濉溪县志》时纠谬补遗。
编者1988年4月
1984年5月至1985年2月,为组织建设、宣传发动阶段。1984年夏,县志办公室陆续调进编写人员,并着手制定全县修志工作规划,拟定县志篇目。7月19日,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张敬富任主任。9月24日,召开全县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完成县志编纂任务,同时修成50部部门志和11部区镇志。会后,有修志任务的单位相继建立起修志领导小组,并物色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情况、文字水平较高的同志组成编写组。10月中旬,县志办公室举办了有200余人参加的修志培训班,学习方志理论和修志方法。嗣后,方志编修工作在全县展开。
1985年3月至1986年4月,为搜集资料阶段。其间,我们一手抓部门志、区镇志的编写,一手抓搜集县志素材。先后举办3次修志人员培训班和两次志稿评议会,组织了两次人数较多的外出参观学习。1985年4月,推行两级联志承包责任制,即各修志单位向县编委会承包,编写人员再向修志单位承包。承包合同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奖惩。11月底又举办全县修志成果展览,展出了50多部部门志、区镇志的初稿,约600万字。
1986年4月,基本完成了150部部门志和11部区镇志的编写任务。与此同时,我们聘请20位退休教师担任资料员,专门搜集和整理资料。用9个月的时间,在县档案馆和宿县、阜阳地区档案馆,省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安师大图书馆、安庆市图书馆、南京第二档案馆等10多个单位,查阅旧志500余卷、史籍2000余册、各种档案材料4000余卷、报刊1万余份。共搜集资料1000余万字,制资料卡1万余张,复印材料400余件,为编写县志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
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为县志编写阶段。为搞好县志总体设计,县志办人员除到本省的涡阳、全椒县和河南省沈丘县学习外,还于1986年5月,兵分两路,北上辽鲁,南下苏浙,到辽宁省的海城和锦西县、山东省的临朐县、江苏省的武进县、浙江省的萧山县、上海市奉贤县学习修志经验。6月对原县志篇目进行修订,改“大编式”结构为“分卷式”结构,在篇目设置上突出了地方特点,克服了各编之间内容畸轻畸重很不均衡的弊端。7月上旬,开始组建县志编纂班子,除县志办8人参加编写外,还根据设卷的需要,聘请22位部门志的主笔担任分卷编辑。接着举办县志编写研究会,研讨编写方法。尔后,每人先试写一章,交全体编写人员评审,评点优劣和得失,从而摸索编写经验。8月下旬起,县志编写工作全面展开,至年底,写出了140万字的县志初稿。经过总编和编审的统一修改,1987年6月,形成了95万字的评议稿。
1987年7月至1988年4月,为修改、审定阶段。1987年7月上旬,《濉溪县志》稿评议会在县城召开,参加会议的有2地1市21个县的修志工作者近50人。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吕秋山、业务指导处处长晁文壁、安徽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林衍经,以及山西省应县和河南省永城县的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也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对志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议,一致认为:《濉溪县志》编写工作起步最迟,进度最快,成绩喜人;《濉溪县志》稿是一部完全合格的评议稿,应予以充分肯定。会后,我们博采众议,整理出修改意见数百条。8月,制定出修改方案,报省、市地方志办公室批准后,对志稿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有的部分不是三易其稿,而是五易其稿、六易其稿。1988年2月,改出送审稿,报淮北市人民政府审定。3月3日,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审定意见,认为志稿政治观点正确,体例完备,资料丰富,语言简炼,图文并茂,符合新编地方志的要求。4月又报请省地方志办公室审定。5月1日,我们将全部书稿送交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编写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我们遇到许多困难,有些困难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一是组织发动难。修志之始,社会上对这项工作不理解,不重视,有些单位的负责人不舍得出人出钱,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把修志摆上议事日程。二是组织编写班子难。编修县志是一项大规模的系统工程,绝非一人或几人能够胜任,必须合众力才能完成。28卷专志,专业性很强,必须由专业人员来写,而这些人员又多系单位的业务骨干,难以脱产修志。三是搜集、核实资料难。我县是1950年新建县,无旧志可以参考,也无一部全面反映濉溪情况的历史文献,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劫,档案资料多已散失或损坏。修志所需的历史和现实资料全靠自己搜集、核实,这就必然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四是处理资料的重复、交叉难。同样一个内容,往往在多处出现,究竟何处当写,应当详写还是略写,或侧重某一点去写,要处理得当,颇费心思。全书这样的地方多达300处以上。
尽管遇到诸多困难,而编修工作竟能顺利进行,原因何在?一是领导重视。修志之初,县委书记范鹏飞就指示: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县长张敬富经常督促检查修志工作,主持召开各种会议,帮助解决具体困难。1987年春政府换届后,继任县长李本正又继续抓紧志稿的修改、审定及出版工作。各编委也脚踏实地抓好了本部门承担的修志任务。政府办公室主任郑于超、李怀君,及时解决了人员、经费、办公用房、职工住房等难题。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各局、各区镇领导人也为编写县志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提供了各种帮助。二是县志办公室工作得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始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根据工作进展情况,不失时机地转变工作重点,使整个编修工作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一气呵成,减少了弯路和失误。三是修志人员的辛勤努力。修志人员不怕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不图名,不图利,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从1985年起,县志办公室连续3年被评为县岗位责任制先进单位,1987年被评为全省修志先进单位,有3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县志编修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上级机关、专家学者、有关单位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省志办公室负责人多次来濉指导工作,业务指导处的梅森同志在病中不辞辛劳审阅志稿,并写出了近万字的书面评议意见;薛继林、吴静二同志对县志编纂也给予热情帮助。淮北市志办主任于福山、副主任李士森及其他同志,经常来县帮助工作;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徐邦萤,审阅并修改了志稿中的方言部分;省三二五地质队高级工程师唐开健和工程技术公司经理赵先林提供了详细的地质资料和基岩地质图;安徽师范大学池子华提供了捻军斗争史料;《安徽画报》记者朱涛、县委宣传部通讯科长孙龙俊、县供电局副局长彭玉光、县乡镇企业局副局长阎德启,以及周维鼎、王民等同志分别提供了有价值的图片资料;县党史办公室提供了大量的党史人物资料;县医药公司副经理周成林提供了医药资料。早期在办公室工作的有张超、蔡雷、陈瑞3位同志;先后帮助办公室工作的还有张克俭、孙作舟、姜雪航、王允义、李文藻、武振坤、余效彬、孙作信、梁永成、王瑞林、丁澄宇、邵体华、朱学孔、王若仁、张瑞祥、陈品正、李时溪、赵德义、赵秀芬、王德乾、王德民、郑万新等同志,其中张克俭、孙作舟在办公室工作长达二年半之久。对以上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一并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学识有限,又缺乏编纂经验,只能以此拙作奉献给读者。书中谬误之处,诚请读者批评指正,待以后续修《濉溪县志》时纠谬补遗。
编者198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