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乙巳年正月(戊寅月)廿二日(己未日)已巳时

目录

民国35年(1946年),蚌埠开始有农业技术推广试验机构。是年,安徽农区农场总部在蚌设立,建立皖东农业技术推广辅导区,隶属于省农林局和华东农业科研所。其主要任务是在皖东北县区和蚌埠郊区推广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推广介绍先进的农业机械。
建国后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于1954年建立了市农业技术推广站。1956年,根据中央提出的农业发展纲要,省有关部门把淮河北小蚌埠作为稻改试验区,相应建立水稻改良试验站。
1950年,皖北国营企业公司在宝兴面粉厂建立化验室,为最早的厂办技术机构。1954年,该化验室划归市工业局,开始承担新产品的研究项目。1958年6月,在此基础上建立第一个专业科研机构——市科学研究所。
1958年12月,市科技工作者代表大会作出《关于建立全市科研网的决定》,推动了专业科研机构和基层科研机构的建设。1959年至1961年,先后有钢铁厂、空气压缩机厂、东海烟厂、玻璃厂等办起了科研所,新建的专业研究所也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风力机研究所、自然能源研究所等。1962年,市科学研究所撤销。1963年后,在群众性技术革新和科学试验活动中,科研机构恢复重建。1964年3月,柴油机厂、玻璃厂、染织厂等7个工厂建立了中心实验室。1966年在发展新兴工业中,由市科委组建了半导体、仪器仪表、农业机械3个专业研究所。
1970年至1982年,先后有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国家建材局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国家电子工业部第40所和41所、国家兵器工业部第207所陆续迁入蚌埠。
1981年至1985年,市科研机构得到较全面发展。市属专业科研机构发展到10个,企事业科研机构达到39个,并出现2个民办科研机构。中央和省驻蚌的科研、设计机构也有6个。
一、市属科研机构
市科学研究所1958年至1962年在胜利路工业试验大楼设立,为市第一座综合性科研机构。专区和市合并期间,改称蚌埠专区科学研究所,专市分开后仍用原称。该所拥有一座三层楼房,建筑面积910平方米,设化学、半导体、机电、农业、同位素应用5个研究组和1个实验工厂,全所人员最多时达130余人。1960年,所内有10余名人员被市人委分别任命为技术员或助理技术员。该所主要任务是:对当时作为尖端科学技术的课题进行试验研究;应用科技成果,开发新的工业生产领域;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研究所成立至1962年,主要在硅胶、尼龙、癸二酸、有机玻璃、金属锗二极管、三极管、半导体收音机、同位素应用、有机硅等研究中取得10余项成果。同时,由该所化学研究组曾对本地和淮北地区开展过钢铁、焦炭、化肥、土壤、化工原料等方面的化验分析工作,并举办过多期化验学习班,在淮北等地区较有声誉。1960年,该所创办科学技术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入学,学制二年,教师由所内技术人员担任,期满分配在所内工作。1962年5月15日,因国民经济调整,该所撤销。其化学研究组作为市化验室划归轻工业局。
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位于国治街,1979年2月经省革委会批准成立,为省科委所属的专业科研机构,由省、市科委共管。其前身是1966年5月成立的市仪器仪表研究所和农业机械研究所,1979年合并为工业自动化研究所。1981年10月经市政府决定,曾将电子仪表工业局无线电研究所并入该所,后于1983年划开。该所研究专业有: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电子检测、控制仪表、工业电气自动化、机械加工工艺、装配工艺、计算机软硬件。1985年,所内设有4个研究室和办公室、科研科,附设实验车间。全所75人,其中科技人员45名,占66%。科研楼2974平方米,拥有检测仪器和研究设备近100台,并设有计算机房。该所建立后,共完成科技项目40多项。其中,全射流喷灌项目获省科技大会奖;WSD-1型数字白度计、ABD型携式白度计达国内先进水平。该所1985年创收21万元,是历史上最好水平。
市化工研究所位于吴湾路,1971年6月15日经市革委会批准,由市中心化验室扩建而成,是市化工局(公司)专业科研机构。1985年,所内设有分析室、情报室、办公室和产品试验车间。全所职工48名,其中科技人员31名,占64.6%。其实验楼面积900平方米。建所初期,研究方向以化肥、农药为主。1980年后,贯彻科技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至1985年共完成科技项目40多项,有3项获省、市科技成果奖。其中,阴离子羟基硅油乳液研制成功后,被列为华东地区应用研究协作项目,1983年7月在全国第一次有机硅织物整理剂质量评比会上名列前茅,被列为推广项目。1980年实行科技成果有偿转让后,该所科研收入逐年增加,1985年的收入由1980年的1.3万元上升到19万元。
市无线电研究所位于治淮路,1978年10月经市革委会批准,由市电子仪表工业局的“七·二一”工人大学扩建而成。1981年10月,市政府决定该所与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合并,两块牌子,一个班子,属市科委领导。1983年10月9日,市政府又决定两所划开,无线电研究所仍划归市电子仪表工业局。该所主要任务是开发研制电子新产品,1985年有人员24人,其中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9人。7年间共完成科研项目15项,其中SFL-25数字粉粒流量计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该所先后派出20多人次,到国内近100多个大专院校、科研和生产单位开展调研,签订科研项目合同10项。项目完成后,不仅解决了科研经费,且创收124万元。
市纺织科研所位于大庆路,1982年7月经市政府批准建立,为纺织行业的综合性科研机构,隶属市纺织工业公司。该所以化纤长丝、弹力丝、变形丝的引进研究为主要任务,并对各种新颖纱线,仿毛、仿麻、仿绸等新产品进行综合研究。1985年底有职工116人,其中科技人员35人。初期采取边筹建、边研究、边生产的办法建所,建所后累计完成科研项目9项,其中,维棉混纺灯芯绒、低弹网络丝、空气变形纱等均形成生产能力。该所1985年创产值85.3万元,纯收入10万元。
市毛麻丝织研究所1983年2月25日经市政府批准建立,设在涂山路第二麻纺厂内。主要任务是兔毛资源研究开发利用。其前身是工厂的科研室,1982年为支持兔毛生产,省科委拨科研经费20万元给该厂,开展兔毛混纺工艺研究,科研室不久扩建为研究所。该所有职工12名,其中科技人员8名。研究所以生产车间为实验场地,其研制成功的兔羊毛混纺纱,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5年,工厂用兔毛纱生产出的兔羊毛衫,也畅销国内外,产品年产值达到774万元,税利178万元。市交通研究所位于大庆路,1978年12月18日经市革委会批准成立。其前身是1970年市革委会生产组批准建立的隶属市交通局的汽车节油研究小组。建所后,专业科研任务是汽车发动机节能,有9名正式职工,3名科技人员,拥有英国符罗特水力测功机和车床、刨床、钻床等加工设备,两部专用试验车。该所是自负盈亏的科研单位,靠两部试验汽车在路试之外承接任务,收费养所。1981年至1985年累计收入8.6万元,利用收入建起320平方米的实验楼。建所后,完成节油方面的科技项目5项,平均节油率8%~10%,并已得到推广应用。市白蚁防治研究所位于胜利中路。前身是1977年3月成立的蚌埠区域白蚁防治科研协作组,1978年经市革委会批准建立白蚂蚁防治所,由房管局技术科代管。1982年独立,隶属该局,改用现称。该所以蚌埠区域白蚁防治研究为主要任务,1985年有5名人员,其中科技人员3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连续变倍解剖镜一台,科研工作面积36平方米。至1985年底,完成科研项目4项。其中,防治白蚁毒饵诱杀筛选研究论文,由该所一名代表在中国白蚁防治科技协作中心组织的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其试制的灭蚁净,灭蚁率达到95%以上。1983年开展家庭灭蚁业务,防治面积达7500平方米,比过去六年防治总面积还多3500平方米,白蚁增长速度由过去六年平均42%下降到20%。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位于陶山路。1960年5月曾建立该所,同年8月调整时被撤销,1979年5月经批准重建。建所初期,以研究油料作物种植为主,后改为从事蔬菜、瓜类、麦、豆等作物和种畜禽改良的研究,并进行品种选优和良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1985年职工29名,其中科技人员11名。拥有科研仪器设备和农业机械19台,玻璃温室6间,中小型塑料大棚4个(0.7亩)。建所后,共完成41个作物品种的试验和推广应用。1984年至1985年,累计创收1.53万元。
市计量测试研究所位于长征路,1978年9月18日经市革委会批准,由原标准计量管理所的技术部门扩建而成。该所是服务性科研机构,设长度、热电、压力、测力、质量5个计量实验室。1985年人员42名,固定资产40多万元。1979年,该所曾为国家计量局完成钢卷尺、钢直尺检定规程的起草任务,并通过审定正式发布,为省第一个发布的检定规程。几年来,开展对高频电压、频率无线电计量和电子仪器修理等,共检修16项48个系种。1981年至1985年,累计服务创收22.3万元。其中,曾为轧钢厂大型同步电机的投产运行、飞箭牌自行车质量进入A级、电表厂DD10电度表和潜水泵厂潜水泵创优等,从标准计量上提供了服务。
市科技情报研究所位于胜利中路。1964年市科委首先在内部设情报阅览室,1970年由科技局成立情报室,1973年1月改建成科技情报研究所,隶属市科委。1983年底,馆藏中文资料8091册,中文期刊3万余册,外文期刊116种,共3261册;国外产品样本1万件,国内产品样本332册,各地科技成果选编411册,检索工具415种,计2728册。该所除提供科技情报资料服务外,还开展情报调研、咨询服务、编辑报导、信息传递、科技情报翻译、声像复制等,并代科委管理全市科技情报工作。1985年,该所有17名人员,设文献资料室、情报研究一室、情报研究二室、综合业务室,配有复印机一台、录像设备两套、照相设备一套和中、英文打字设备,并辟有资料阅览室。1981年5月和10月,该所先后参加华东城市科技情报协作网和南方城市情报网,为两个网的成员单位。1985年加入上海经济区情报网。编辑刊物有《科技经济信息》。
二、中央、省驻蚌科研(设计)机构
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位于吴湾路。该院1953年创建于北京,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设计院之一。1970年迁至蚌埠,在北京展览馆路葡萄园5号楼设有驻北京办事处,在厦门与有关公司共同组建东南建设工程总承包公司。该院可承担领域广泛的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与技术咨询,不仅设计重型机械、矿山机械、起重运输机械、石油化工机械、液压件等机械行业的成套工程和各种单项工程项目,也承接一些民用建筑特别是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1985年全院职工67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20人,占62.7%。设有7个工程研究设计室及2个专业研究室。
国家建材工业局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位于涂山路。该院前身是1953年国家重工业部的建材工业设计公司,1970年由北京迁入蚌埠,主要从事玻璃、耐火材料、建筑陶瓷、水泥等工厂非金属矿山及选矿等方面的总体设计或单项设计,同时进行民用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及有关的技术开发。根据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署的项目文件,由双方合建的中国玻璃发展中心设在该院,国家建材工业局平板玻璃热工测试中心也设在该院。中国玻璃发展中心承担玻璃工业新技术开发、技术人员培训及与国外进行广泛技术交流任务。平板玻璃热工测试中心承担全国玻璃行业热平衡测试,研究玻璃行业节能及窑炉改造等任务。1985年,全院职工6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38人,占70%以上。研究专业有采矿、选矿、物化分析、玻璃和陶瓷工艺、耐火材料、窑炉等20个,设有电子计算机站、机电新设备研制实验厂、选矿试验车间、环保实验室、物化分析室、热工实验室、图书资料馆等。
国家电子工业部第40研究所位于长征路。该所是国内唯一的插接件和断电器研究机构,1968年始建于陕西凤县,1982年迁入蚌埠。该所研究专业包括:军工小型、微型、特种新型、长寿型高可靠的各类插接件和继电器新产品;电接插件、继电器基础理论;国内本行业技术情报及标准化;产品性能的检验及测试方法。同时,可研制生产共用天线系统、微特电机、霓虹灯和灯光控制系统、机床数控系统。1985年,全所职工约8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40%。拥有科研楼面积9564平方米,设8个研究室、3个生产车间。
国家电子工业部第41研究所位于淮河路天桥东。该所是国家电子工业部的华东电子测量仪器研究机构,1968年建于陕西凤县,1981年迁蚌埠。该所重点承担微电子、计算机及软件、通信和军用电子技术的研究;配合高技术领域发展,进行数据域、集成电路、纤维光学、微波和元件等门类测量仪器的研制;推广微型计算机应用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电子测量仪器的基础技术、应用技术、新的测试原理和方法、测试自动化、智能化,并进行综合技术开发。另外,承担国内电子计量器具新产品定型鉴定任务。1985年,全所职工649人,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20余人,设有8个研究室及计算机中心,配有中试和综合机械加工两个车间。科研和生产设施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
国家兵器工业部第207研究所位于宏业村。该所是常规兵器现代化专用集成电路的研究机构,具有军民结合的性质,1981年由山西祈县迁至蚌埠。1985年,该所设半导体集成电路、原膜集成电路和微机应用等8个研究所和1个工厂,有职工500多人,其中科技人员300余名。所内建有M○S、双报集成电路研制工艺线和引进美国的原膜混合集成电路研制线及CAD系统,可承担国外厂家委托的各类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和研制。在民用产品开发中,研制出近100多种国内新产品。其中,有军民两用各类集成电路;照相机内、外测光程序快门等专用集成电路;光电仪表配套用射频/中频放大器、单路及多路红外装置放大器、运算放大器;CCD等系列专用集成电路、色敏专用集成电路、各类电阻网络、二次集成原膜混合集成电路、家用电器专用集成电路等国内先进的新产品。该所微机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方面已取得的成果有:冷库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轨道输送自动秤重与计数系统,光学玻璃退火炉温度自动控制系统,毛条染色温度自动控制系统,酒精发酵罐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等。
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所位于治淮路。该所1956年在原土工试验室的基础上成立,是省水利科学研究的重点机构,隶属省水利厅。该所研究方向是立足安徽省和淮河流域,面向全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解决水利事业发展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水利科学的应用及开发研究;参加技术协作攻关和学术活动;开展技术咨询;应用新技术推动工农业生产等。所内专业研究部门有:水工、土工、材料结构化验室,农田水利研究室,建筑设计室,水文径流实验站,工程质量检测中心。1985年,全所高中级科技人员63人。30多年来,承担了治淮工程和安徽省大中型工程的重大技术课题研究,共完成2000余项试验研究项目。
驻蚌科研(设计)机构1983年专业人员一览表

三、企事业科研机构
1977年,蚌埠无线电六厂较早建立企业科研机构,称新产品研究室。嗣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增多,到1985年计有39户。
蚌埠市1985年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一览表

四、民办科研机构
1984年,蚌埠市开始有民办科研机构。5月于国庆街成立康健食品研究所,共有7人,主要承担软包装饮料研究,其可乐、巧克力香槟饮料两项成果已向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的50家工厂转让。6月于市郊长青乡境内成立金属铸造研究所,共有13人,主要为铸造行业开展技术咨询,并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及新产品研制。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