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五河县地处淮河中游,东邻洪泽,西达固蚌,南通凤嘉,北接泗灵。境内“淮水绕东南,沱浍注西北,惟漴合于潼,汤汤淮以北”。淮南丘陵起伏,淮北一望平畴。明洪武年间境域始定,清代为蕞尔小邑,民国年间面积793平方公里,为安徽五等小县。1965年面积稳定为1580平方公里,居全省中等。其中冲积平原1255.3平方公里,占79.4%;山地丘陵140平方公里,占8.9%;河湖水面184.7平方公里,占11.7%。
明代设置1城4乡,清代编16图57堡,民国为19乡镇181个保,现划8区1镇46乡419行政村。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全县仅7.78万人。民国35年(1946年)为13.7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73人。1985年达54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为342人。人口比清末增加5.9倍,比民国时期增加2.9倍,密度比民国时期增加98%。其中农业户50万人,占92.7%,非农业户3.9万人,占7.3%;少数民族7554人,占1.3%;城关常住人口2.45万人,占4.5%。
五河位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4.7℃,无霜期为212天,年降水量905毫米,日照2306.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每平方米123.9千卡。其特点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较适宜农作物生长。但亦常有灾害气候发生,尤以雨涝干旱灾害为重。
五河历史悠史。从本县发现的台子山、高台子古文化遗址证明,远在4000年前,先民就于此生养繁衍,夏商为古徐州域,汉唐其隶不一。宋始建县,城五河口。元属临淮府,明属凤阳府,清属泗州。民国初期属淮泗道,废道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抗日时期属苏皖边区,建国后先属宿县专区,现属蚌埠市。
五河界淮泗间,居南北要冲,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在此演出过许多壮怀激烈的战争活剧。迨至宋代,这里是宋与金元激争地区。元末郭兴、郭英、耿再成、费聚最早追随朱元璋,攻城略地功业殊伟,分别被封为陕国公、营国公、泗国公、平凉侯。清咸丰八年(1858年),农民起义捻军首领张乐行,纵横中原,金戈铁马,曾率部攻克县城,并在县境内活动七八年之久。千百年来,五河古战场遗址曾吸引来一些文人雅士,过客停骖,感旧兴怀,留下许多诗篇,为本县山川增胜。
革命传统在发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烽火,燃遍全县。本县成为淮北重要民主革命根据地之一。民国16年(1927年),王亚箴即在界沟成立中共党支部,率先组织农会运动,点起革命的火炬,使界沟变成“小延安”。尔后,彭雪枫、邓子恢、张爱萍、吴芝圃等人组织3万淮北健儿驰骋淮北大地,与日伪军、国民党军队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了两次解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800名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万人民奋勇支援前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河亦为淮泗钟灵毓秀之区。除明代郭兴、郭英、耿再成、费聚以武功起家彪炳史册外,还有进士李岳、沈应乾勋业表见,重望一乡。清代进士丁象鼎官有惠政,钱世熹理学重乡党,选家奉为圭臬。郜坦所著《春秋集古传注》,收入“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一百第八卷,名噪一时。民国时期留英博士杨德翘精研经济,著有《经济学史》,蜚声遐迩。建国后研究员钟家庆专攻多复变函数论和微分几何取得杰出成就,首获“陈省身数学奖”,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赞扬。
五河资源丰富。1985年,本县土地面积为237万亩,耕地面积116.3万亩,垦植率49.1%,人均占有耕地2.2亩,土地资源高于全省和全国,种植业发展潜力很大,森林覆盖率占5.9%,尚有荒坡隙地3万亩可供利用。土壤共分7个土类16个亚类,48个土属,适合于多种作物生长,盛产小麦、水稻、棉花、大豆、芝麻、花生、油菜等作物。饲养家畜家禽,以猪、羊、鸡、鸭、鹅为宜。
本县总水面27.7万亩,正常水面22.3万亩,人均水域亦高于全省和全国。地表水年平均径流量3.74亿立方米,过境水年平均流量281.9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55.39亿立方米,具有水利灌溉、水产养殖、航运等综合利用功能。县境现有鱼类60多种,虾类7种,蚌螺类18种。其中天井湖银鱼为本县特产,属名贵鱼类,宋代曾是贡品;沱湖螃蟹个大味美,饮誉国内外。
据初步勘察,本县丘陵山区蕴藏着10多种矿产资源。朱顶、小溪等乡矿点埋藏浅,矿源较集中,易于开采。其中具有开采价值的有金矿储量2吨,铁矿储量45.5万吨,钾长石储量28吨,重晶石储量10万吨,蛇纹岩储量1亿吨,大理石储量144万吨,石灰石储量293万吨。大景、月环、大巩、大柏、玉皇等山矿产资源丰富,将成为致富之源。
建国前,五邑襟淮带湖,河湖纵横,地势低洼,俗称“洪水走廊”,十常九淹,原为安徽贫困县之一。建国后经过曲折历程,经济开发日趋好转。1949年农业总产值仅3249万元,工业几乎是空白。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发展水平3287万元,递增率为7.1%。1953—1957年“一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发展水平5286万元,递增率为3.6%。1958—1962年“二五”时期,由于“大跃进”和“共产风”的干扰,发展缓慢。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发展水平5681万元,递增率为2.1%。1963—1965年经过三年调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发展水平3505万元。递增率为5.7%。1966—1970年“三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发展水平5736万元,递增率为13.4%。1971—1975年“四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发展水平8958万元,递增率为8.2%。1976—1980年“五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发展水平1.34亿元,递增率为6.9%。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换了农业体制,发展了商品经济,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又有新的突破。工业改革给工业发展增加了活力,新建和扩建一些骨干企业,大批企业更新了设备,加强横向联系,提高了技术和工艺水平,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81—1985年“六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发展水平2.78亿元,递增率为20.9%。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96亿元,社会总产值5.69亿元,国民生产总值3.25亿元。
五河农业在前进。建国后,本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相信人定胜天,大搞水利建设,抗灾能力显著增强。1949年耕地面积177万亩,粮食总产量7.35万吨,人均产量186公斤。1985年种植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总产量达38万吨,人均产量707公斤。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4.1倍,人均产量比1949年增长2.8倍。是年,种植业产值2.06亿元,林业产值244万元,牧业产值3634万元,副业产值1014万元,渔业产值354万元。农业总产值2.58亿元,比1949年增长16倍。
1984年,全县农业投资总额达8837.96万元,完成土石方2.74亿立方米;全县有大小堤防188.5公里,排水沟1296公里,机井1749眼,水库35座,库容1583万立方米;电力排灌站150座,装机2.6万千瓦;机械排灌站38座,装机4159马力。全县100万亩低产易涝农田,有70万亩初步得到整理。1985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05万元,承担洪泽湖蓄水影响处理工程4处,疏浚河道3.8公里,淮北大堤除险加固24公里,圩堤岁修65公里。完成土石方201.7万立方米。完成砌石和混凝土达3.2万立方米。新增除涝灌溉面积1.46万亩。全县农业机械动力19.15万马力,中小型拖拉机1.16万台,农村用电量793万度,化肥使用量11.2万吨。
五河现已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仍蕴藏着发展的潜力。只要进一步搞好水利建设,实行科技兴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可更上一层楼。
五河工业在崛起。建国后,国营工业开始起步。1984年全县共有企业323个,职工5909人,技术人员210人,固定资产原值4563万元,净值3486万元,流动资金年末余额904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94倍、2.64倍和1.96倍。是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7亿元,全民所有制企业实现利润554万元。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行业,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拥有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职工队伍,并研制出一大批适销对路的新产品。130面粉机组、钙塑箱、丝绸被面等产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
在工业部门中机械工业堪称支柱。本县共有64个机械工业企业,主要生产农业机械、生产用金属品及日用工业品。1984年机械工业企业年总产值达235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1.8%;食品工业企业86个,主要是粮油食品、酿酒,年产值达172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0.3%;以塑料为主的化工企业13个,年产值935万元;建材工业企业132个,年产值1400万元;纺织工业企业6个,年产值1194万元。1985年,全县315个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37亿元,比1952年增长1056倍。是年,实现利润698万元,上缴利税51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242元/人。全年有10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大幅度增长。生产水泥3.11万吨,增长39.5%;植物油2120吨,增长97.9%;饮料酒1.1万吨,增长65%;机制纸板3913吨,增长34.7%;钙塑箱1206吨,增长48.9%。五河机械厂生产的26型面粉机组获安徽省经济委员会颁发的优质产品奖。
1978年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4年全县有乡镇企业265个,村办企业304个,从业人员7947人,完成产值2440万元,比1978年增长152.9%。1985年乡镇企业发展到1.7万个,从业人员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24%。乡镇企业总产值9888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倍。乡镇企业中家庭和联户企业1.65万个,产值4985万元。小溪乡建材总厂有分厂7个,生产水泥预制件、黄金等产品,全年实现产值426万元。本县劳力资源丰富,水陆交通发达,均为发展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矿山采掘业和建材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河商业在振兴。清末民初,五河已是“帆樯云集,舸舰星罗,商旅往还,多萃于此”,商业凭借水路交通颇称发达。日军侵华时期,五邑沦陷,急趋凋落。惟革命根据地盐运繁茂,故当时的园宅集曾有“小上海”之称,但均为私营。建国后,国营商业的凝聚力和辐射力逐步加强。1984年,全县已有百货、五金、食品等八大商业公司,供销总社及粮食系统国营商业机构1397个,人员4846人;集体所有制商业机构168个,人员628人;农村代销商店205个,人员207人;个体有证商业户255个,人员3561人。商品零售额达1.39亿元,比1978年增长1.73倍;工业和农副业产品收购总额达1.05亿元,比1978年增长1.7倍,螃蟹出口45吨,占全省出口任务30%。1985年经过商业体制改革,流通渠道改善,市场机制加强,全县共有商业网点3845个,比1980年增长3.1倍。是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59亿元,比上年增长35.2%,集市贸易成交额2899万元,比上年增长45%。
五河财政在增长。建国前本县财政空虚,民生凋敝。建国后财政收入状况逐年好转。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更大。1952年,财政收入8万元,财政支出32万元。1978年,财政收入645万元(含企业收入158万元、工商税收349万元、农业税收127万元),财政支出1070万元(含经济建设费485万元、文教卫生科学事业费297万元、行政管理费113万元)。1985年,财政收入1423万元(含企业收入231万元、工商税收918万元、农业税收266万元),财政支出1639万元(含经济建设费382万元、文教卫生科学事业费690万元、行政管理费299万元)。1985年比1952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增长176.87倍、50.2倍。
五河交通邮电在变化。建国前,本县陆路交通闭塞。“淮水东南地,无风渡亦难”。民国8年(1919年),淮河有小轮首次通航,不久即停。1951年淮河始有客轮正式通航。1977年国家投资于五河口兴建了淮河公路桥,以及浍河、沱河公路桥建成通车,南通宁沪,北连徐海,结束了历史上南北交通不便的落后状况。1984年全县已建成4条公路主干线和9条公路支线,通车里程达247公里,全是柏油路面。对外可直达合肥、南京、蚌埠、宿州、固镇、睢宁等地;县内可达各区和大部分乡。拥有汽车343辆,其他机动车1.05万辆。货物运输量达52.9万吨,周转量5434吨公里,内河航道135公里,拥有各种船只300艘,1.19万吨位,3464马力。船队可达上海、南京、蚌埠、淮南等地。1985年,开拓环城公路1.5公里,五—蚌公路干线路面由9米拓宽到20米,完成土方15万立方米。新建区乡公路25.1公里,整修路面16公里,全县通车里程228公里。客运量1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8%;客运周转量6506人公里,增长1.1倍;货物运输量51.7万吨,减少1.2万吨;货物周转量7277万吨公里,增长34%。全县农民拥有运输汽车169辆,其他机动车2221辆。
清末五河已设邮政机关,但邮路甚少。民国年间邮路4条,建国后逐渐扩展。1984年共有邮电局(所)28处,其他服务网点48处,拥有交换机26部,载波电话终端机18部,并有载波电话机、电传打字机、机械式电传机、短波发信机多部。电路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分别为96公里和1842.3公里,业务总量53.95万元。1985年,邮电部门18项通信任务全部完成,邮电业务总量达62.5万元。
五河基建投资在扩大。清末民国时期,基建投资甚微。建国初期限于经济基础薄弱,基建投资困难亦多。以致出现一些半拉子工程,“合成氨厂烟囱、银行楼,医院建个半截头。”后经济好转始逐步解决。1949—1985,投资总额6580.4万元。建成机械厂、化肥厂、造纸厂、啤酒厂等一批骨干企业,以及中小学校、电影院、图书馆、电视台等。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在建项目19个,完成基建投资1194万元,新增固定资产433万元。集体所有制单位在建项目20个,完成投资455万元,新增固定资产445万元。年产5000吨配合饲料厂投产。承接国家科委“星火”计划人工咸水繁殖蟹苗、成蟹暂养一条龙科研项目1个,投资63万元,13个淡水繁殖池主体工程基本结束。建成钙塑顶棚农贸市场3处,覆盖面积4000平方米。
建国前,五河县城建筑面积仅0.62平方公里。旧志称“元明置县令,荒城大如斗”;俗云“衙门打板子,城外都听见”。建国后不断扩建。1984年投资、集资41万元,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维修新建一批道路、下水道,初步疏浚了部分老城河。1985年,城区建筑面积已达2.7平方公里,比建国前建筑面积扩大4.5倍。
五河文教、科技、卫生、体育事业在发展。建国前,本县新文化植基未厚,设施亦微,科技更为空白。建国后逐渐发展已具规模。1951年全县仅初中1所,小学207所,教职员工577人,在校学生2万人。1985年,已有师范1所,完全中学6所,初中46所,小学399所,教职员工5225人,在校学生10.19万人,比1951年学生增加4倍。成人教育事业也有发展,电大教学班2个,一些工矿企业办起了职工夜校。是年,全县共有科技人员870人。其中工程科技人员200人(工程师28人),农业科技人员170人(农技师22人),卫生科技人员250人(主治医师18人)。共取得科研成果137项。兴五之要,重在科教。这一战略措施,已被人们初步认识。
建国初期,本县在接收五河教育馆的基础上成立了文化馆。1965年始建五河县广播站,1974年五河县电视台正式开播。1984年全县有文化馆(站)35个,区、乡广播站52个,彩色电视差转台建成,覆盖率达80%左右,电影院、影剧院26个,放映队132个,县有1个泗州剧团、4个区有青年泗州剧团。图书馆1座,藏书3.3万册。
1950年创建五河县医院。1958年成立五河县体育运动委员会。1985年,全县有卫生医疗单位288个,421村已建立医疗室364个,有病床772张,医务人员1075人。与1950年相比,病床增加47倍、医务人员增加66倍。全县人均寿命由建国前的34.8岁增加到69岁。是年,已有专业或兼职体育队伍216人,培养输送体育人才198名。安徽“青年文化杯”乒乓球赛在本县举行,本县参赛代表队获男女团体冠军。
五河人民生活在改善。建国36年来,本县人民结束了“糠菜半年粮”生活,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已开始向“小康型”生活过渡。1984年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1.39万人,年平均工资710元;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7664人,年平均工资603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48.6%、6.1%。农民年平均收入315元,比1978年增长6倍。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827.8元,比上年增长117.8元。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770元,比上年增长167元。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1188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倍。人均存款378元。农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1008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9%。人均存款20元。农民纯收入人均386元,比上年增加17元。农村人均占有粮食775公斤,比上年增加70.5公斤。全年消费品零售额1.13亿元,比上年增加1.5倍。
综上所述,五河各方面部在发展中。建国后特别是最近几年的改革更是大发展。五河是个农业县,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的前人已精辟地论断:五河大害在于水,而大利亦在于水。建国后,本县抓住治水的关键,变水害为水利,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五河还需迎着新时代阔步前进!
五河是镶嵌在淮河中游的一颗明珠。经过建国后36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这颗水乡明珠已经初放异彩。但同时也应看到耕地减少人口增多的严峻局面。然而,改革擂战鼓,开放谱新章,有全县54万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定将使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淮河中游这块美丽的大地上,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五河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