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地貌
本县位于淮北平原东南部,大部分是冲积平原。地面高程13—19米,由西向东缓缓倾斜,平均坡降万分之一左右。县境东北部天井湖以东丘陵一直延伸到江苏省泗洪县境内,地面高程20—30米;东南部淮河以南为低山丘陵,与嘉山、凤阳丘陵相接,地面高程20—40米。南部边缘在60米以上,大肥山为95.4米,最高玉皇山为97.4米。
一、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占本县大部分面积,分布在淮河以北、天井湖以西,为淮北平原之东南一角。地面高程一般在16—19米之间。总的趋势由西向东倾斜。地表全部为第四纪松散地层覆盖。是由古河流沉积物及近代淮河及其支流泛滥沉积物组成。南部沿着淮河有近期淮河泛滥堆积形成的自然堤。宽度为500—2000米不等,斜坡相对差2—3米。
二、浅平洼地
零星分布于沿淮大堤外侧和淮河河口处,呈长条形和不规则形状。系由河流泛滥改造加之人工堤的隔阻而形成的背河洼地、或系河口地段河面扩展加宽和淤积形成的洼地。一般面积不大,地面高程14—15米。由于人工围垦,大部分洼地为耕地,一部分洼地中间有积水,丛生芦苇。
三、河漫滩
河漫滩主要分布于沿淮一带,宽度300—2000米,随河流的弯曲而变化。地表沉积物多为亚砂土。在小溪、朱顶两乡靠近淮河沿岸河漫滩较为发育。地面高程14—15米。在毛滩泄洪区,也渐渐发育为河漫滩地。
四、剥蚀丘陵
本县的剥蚀丘陵,分布在县境东北部天井湖以东及东南部淮河以南。在天井湖以东基底岩为震旦纪矽质灰岩,其上覆盖厚约5—10米的坡积、残积层,地面高程20—30米。淮河以南之丘陵,主要为早元古代变质岩系组成,部分有第三纪(5000万年前左右)砂砾岩覆盖,并有花岗岩出露。第四纪松散覆盖较薄较少。地面高程,一般为20—60米,最高可达90米以上。
一、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占本县大部分面积,分布在淮河以北、天井湖以西,为淮北平原之东南一角。地面高程一般在16—19米之间。总的趋势由西向东倾斜。地表全部为第四纪松散地层覆盖。是由古河流沉积物及近代淮河及其支流泛滥沉积物组成。南部沿着淮河有近期淮河泛滥堆积形成的自然堤。宽度为500—2000米不等,斜坡相对差2—3米。
二、浅平洼地
零星分布于沿淮大堤外侧和淮河河口处,呈长条形和不规则形状。系由河流泛滥改造加之人工堤的隔阻而形成的背河洼地、或系河口地段河面扩展加宽和淤积形成的洼地。一般面积不大,地面高程14—15米。由于人工围垦,大部分洼地为耕地,一部分洼地中间有积水,丛生芦苇。
三、河漫滩
河漫滩主要分布于沿淮一带,宽度300—2000米,随河流的弯曲而变化。地表沉积物多为亚砂土。在小溪、朱顶两乡靠近淮河沿岸河漫滩较为发育。地面高程14—15米。在毛滩泄洪区,也渐渐发育为河漫滩地。
四、剥蚀丘陵
本县的剥蚀丘陵,分布在县境东北部天井湖以东及东南部淮河以南。在天井湖以东基底岩为震旦纪矽质灰岩,其上覆盖厚约5—10米的坡积、残积层,地面高程20—30米。淮河以南之丘陵,主要为早元古代变质岩系组成,部分有第三纪(5000万年前左右)砂砾岩覆盖,并有花岗岩出露。第四纪松散覆盖较薄较少。地面高程,一般为20—60米,最高可达90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