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防汛抗旱
一、防汛
本县沿河沿湖地带,地面高程大部在14-16米之间,都处于洪水位以下。汛期时内外河水同时上涨,经常受到洪水威协。1950年以来,淮河水位五河站超过16.5米设防水位的有17年,占47%,基本上是两年1次。内河水位北店站,从1953年内外水分流以来,超过15米设防水位的有13年,占40%。1949年以来,淮河五河站超过18米警戒水位的大水有7年,占20%,基本上是5年一次。内河北店站超过16米警戒水位的大水有4年,占12%。内外河高水位的频繁出现,迫使本县必须高度重视抗洪防汛。在中央“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指引下,经过多年斗争,使本县境内的淮北大堤,顺利地通过了1956、1963、1968、1975和1982年的较大洪水。
组织领导县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由县主要负责人任指挥、副指挥。下设办公室,负责水情、雨情和上传下达。办公室下设工程、财务、器材等组,负责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调度。各区在汛期时成立防汛指挥所,由区主要负责人任指挥、副指挥。各有关乡成立防汛领导小组,汛期在工地现场办公。在县统一指挥防守的内外河193公里堤段中,有险段46处,采取县、区、乡三级分段防守。对淮河堤防的险段,要求确保死保;对行洪区行洪,则由省防汛指挥部决定。
民工调度全县防汛民工实行三线上工制度。第一线民工,淮堤每公里25-50人,内河堤每公里2-10人。在淮河达到16.5米设防水位时上堤。第二线民工,淮堤每公里200-300人,内河堤每公里10-15人。在淮河五河站达到17.5-18.0米警戒水位时上堤。第三线民工,淮堤每公里300-1000人,内堤每公里80-200人,在淮河五河站达18.5米水位时上堤。
在第三线民工内包括其他各区乡支援民工。从第二线民工上堤后,各支援区乡即作适当支援。具体支援计划由县指挥部决定。同时另组织巡逻队和抢险队。巡逻队淮堤每公里2-6人,内河堤每公里1—4人。抢险队,淮堤每个险段1个队,50-100人;内河每乡成立1个队,每队100人。在沿淮各区乡都要组织1个骨干抢险队,配齐各种抢险工具,由区乡直接掌握。每队50-100人,以便突击抢险。
抢险器材采取分级准备。小木桩、麦草、草帘等小器材,由群众自筹,落实到户;汛期堆放在指定地点,登记入册,专人看管。大型器材,由县指挥部统一安排,统一调度。
二、抗旱
本县由于地理、气候和地形等因素,在历史上旱灾出现的频率不及涝灾的一半。大旱年平均约20年一遇;一般旱年约10年一遇;局部旱灾则较多。建国后,50年代旱灾出现频繁。1951-1960年的10年中有8年受旱。其中受旱面积达100万亩以上者有3年。60年代以后,旱灾明显减少,而且多表现为局部旱情。由于年内雨量分布不均,往往一年之内旱涝并发。1951年春旱受灾58万亩,秋涝面积却达128万亩。1954年夏旱受灾100万亩,秋涝达144万亩。因此本县的抗旱措施,往往不及防洪除涝,一般多是临时组织发动。
组织领导,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区、乡在旱情严重时组织抗旱指挥所或领导小组,领导抗旱工作。
措施是挖塘、打井和引河水灌溉。1952年夏旱,天井乡井水干涸,群众饮水也发生困难。7月底全县发动19万多人,挖塘281口,打井984眼,抢种秋作物23.4万亩,灌溉早秋作物4万多亩。1961年春旱严重,自头年10月至是年3月约半年时间仅降雨104毫米。滩地禾苗枯槁,山地龟裂,小麦受旱面积达72万亩。各级政府相继成立抗旱办公室,发动群众挖塘打井,抽调河水抗旱,灌溉小麦40多万亩。
70年代,全县开展了大规模打灌溉机井工程。1978-1979年共打机井1389眼,累计完成机井1736眼。并进行了相应的机电配套。加上引水工程,1985年本县有效灌溉面积达66万亩,旱涝保收田达35.4万亩。附:1954年淮河抗洪斗争
1954年夏季,淮河流域连降暴雨,洪泽湖以上降雨总量达788亿立方米,超过1931年770亿立方米,为淮河有水文记载以来最大洪水年。淮河在短期内出现5次洪峰。洪水位特别高,五河以上都超过1931年,五河一带水位平于坝顶。造成香(庙)浮(山)段行洪,毛滩退建堤决口,侯家坝破堤,郜台子抢险。严重的水情,使本县防汛特别紧张。安徽省长黄岩、宿县地委书记孟亦奇都亲临五河坐镇指挥。淮委在禹山坝决口后,也来本县沫河口设立防汛指挥部,并派出胡德荣部长亲自领导,以防灾情扩大。县委书记吴炎武、县长胡德文也都分赴各险段,领导抗洪斗争。全县上堤防汛民工最高达8.2万多人,泗县、泗洪等兄弟县和黄河抢险大队支援民工近2万人。为本县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抗洪斗争。
毛滩决口毛滩老堤筑于1948年,经1950年洪水冲刷,未曾溃决。毛滩北面的退建堤,系1950年洪水后改线退建。1952年岁修时,又加高堤顶0.6米,顶宽3米,堤顶高程21.5米。退建堤筑成后,老堤未予修理。1954年洪水上涨时,7月13日全县全力投入防汛抢险,加高培厚堤防,老堤并由群众做防浪工事。及至堤坡发生渗水,加内戗和部分子埝同时并举;并在小李台(沈家洼险段)打木桩防塌,坚守老堤。7月28日水平堤顶,工地才向淮委去电告急。并动员堤内群众迁移,准备放弃老堤,开口放水。淮委电复同意弃守后,并指示加强退建堤的防守,同时增拨抢险器材以应急,增调支援民工使每公里堤段达1000人。当时毛滩老堤内外水差达3米,由于在老堤开口前未计划抢做裹头限制口门缓缓放水,以致口门扩大,进水太猛;无法控制。
老堤开口放水时间是7月31日中午12时30分。开口位置在毛滩下游500米处。由县公安局同志在现场掌握。先将择定开口位置部分堤段控制至平水,再挖3道过水沟。过水时间为13时左右。当时以老堤土质不好,内外水跌差又大,放水口在堤内灌满时,已扩大约50米,并在堤后冲掉6个庄台。16时许,新堤浸水2米左右,17时新老堤间水位与淮河接近相平。当时退建堤全线内坡平台以下发现漏洞达数十处。当即发动民工抢堵,下苇捆、打桩、填草袋、直至沉船,终因漏洞太多,扩大太快,抢堵无效,决口6处。其中大的决口两处,宽约160—180米,其他决口宽30—70米不等。同时老堤开口后继续冲宽达300米。抢险队于8月12日才开始盘做两头裹头,至16日做好,但测得口门深度达13米,已无抢堵可能。
毛滩退建决口后,县防汛指挥部准备确保侯家坝和朝阳坝围堤。但侯家坝因时间仓促,加高加固工程的人力、物力调配不及,于8月2日3时亦告决口。使浍河、沱河和天井湖周围多淹面积588平方公里。
郜台子抢险郜台子险段位于五河上游8公里,系淮北确保堤防。右岸与小溪、香庙斜对,河槽狭窄。险段长约2公里,河岸坍塌,洪水深度在10米以上。7月31日毛滩决口后,淮水陡跌,花园湖行洪区洪水大量北流,主溜直逼淮河北岸,郜台子情况异常险恶。8月1日晨,郜台子附近堤段外坡被冲塌数米。当时抢险队即在坍塌处打桩、捆枕、下包,并在上游挂柳防浪抢补,都未收效。8月3日傍晚又自老堤顶中心向下坍塌长约80米,情况危急。五河县郜戚段防汛指挥所指挥兰易民、宿县地委书记孟亦奇于是日先后赶到,并带领淮委派来支援的黄河抢险大队和抽调的五河、泗县、泗洪3县民工4000人(后增至1.2万人)星夜赶到进行抢救。但溜势太大,外坡和堤身被冲塌者逐日扩大,至8月17日已长达1286米,以郜台子附近最为严重。当时抢救的方针是,以全力守住老堤为主,抢筑月堤为辅。先由黄河抢险大队在堤身坍塌严重堤段,用高粱秸搂厢下埽;又用沉树法,挡冲挂淤,效果良好。同时,利用老堤以内的原有庄台作为外缘,连接庄台,抢筑月堤一道,作为第二道防护工程。当时调泗县民工1.2万人,于8月9日开工,至17日完成,计长1784米,实行层土层硪,保证了工程质量。全段干部群众均奋不顾身与洪水搏斗。防汛所需器材:缆绳、木桩、麻袋、铅丝等,淮委大量调运,及时供应。经过7昼夜的大量抢救,终于战胜洪水,保住郜台子险段安渡汛期。
本县沿河沿湖地带,地面高程大部在14-16米之间,都处于洪水位以下。汛期时内外河水同时上涨,经常受到洪水威协。1950年以来,淮河水位五河站超过16.5米设防水位的有17年,占47%,基本上是两年1次。内河水位北店站,从1953年内外水分流以来,超过15米设防水位的有13年,占40%。1949年以来,淮河五河站超过18米警戒水位的大水有7年,占20%,基本上是5年一次。内河北店站超过16米警戒水位的大水有4年,占12%。内外河高水位的频繁出现,迫使本县必须高度重视抗洪防汛。在中央“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指引下,经过多年斗争,使本县境内的淮北大堤,顺利地通过了1956、1963、1968、1975和1982年的较大洪水。
组织领导县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由县主要负责人任指挥、副指挥。下设办公室,负责水情、雨情和上传下达。办公室下设工程、财务、器材等组,负责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调度。各区在汛期时成立防汛指挥所,由区主要负责人任指挥、副指挥。各有关乡成立防汛领导小组,汛期在工地现场办公。在县统一指挥防守的内外河193公里堤段中,有险段46处,采取县、区、乡三级分段防守。对淮河堤防的险段,要求确保死保;对行洪区行洪,则由省防汛指挥部决定。
民工调度全县防汛民工实行三线上工制度。第一线民工,淮堤每公里25-50人,内河堤每公里2-10人。在淮河达到16.5米设防水位时上堤。第二线民工,淮堤每公里200-300人,内河堤每公里10-15人。在淮河五河站达到17.5-18.0米警戒水位时上堤。第三线民工,淮堤每公里300-1000人,内堤每公里80-200人,在淮河五河站达18.5米水位时上堤。
在第三线民工内包括其他各区乡支援民工。从第二线民工上堤后,各支援区乡即作适当支援。具体支援计划由县指挥部决定。同时另组织巡逻队和抢险队。巡逻队淮堤每公里2-6人,内河堤每公里1—4人。抢险队,淮堤每个险段1个队,50-100人;内河每乡成立1个队,每队100人。在沿淮各区乡都要组织1个骨干抢险队,配齐各种抢险工具,由区乡直接掌握。每队50-100人,以便突击抢险。
抢险器材采取分级准备。小木桩、麦草、草帘等小器材,由群众自筹,落实到户;汛期堆放在指定地点,登记入册,专人看管。大型器材,由县指挥部统一安排,统一调度。
二、抗旱
本县由于地理、气候和地形等因素,在历史上旱灾出现的频率不及涝灾的一半。大旱年平均约20年一遇;一般旱年约10年一遇;局部旱灾则较多。建国后,50年代旱灾出现频繁。1951-1960年的10年中有8年受旱。其中受旱面积达100万亩以上者有3年。60年代以后,旱灾明显减少,而且多表现为局部旱情。由于年内雨量分布不均,往往一年之内旱涝并发。1951年春旱受灾58万亩,秋涝面积却达128万亩。1954年夏旱受灾100万亩,秋涝达144万亩。因此本县的抗旱措施,往往不及防洪除涝,一般多是临时组织发动。
组织领导,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区、乡在旱情严重时组织抗旱指挥所或领导小组,领导抗旱工作。
措施是挖塘、打井和引河水灌溉。1952年夏旱,天井乡井水干涸,群众饮水也发生困难。7月底全县发动19万多人,挖塘281口,打井984眼,抢种秋作物23.4万亩,灌溉早秋作物4万多亩。1961年春旱严重,自头年10月至是年3月约半年时间仅降雨104毫米。滩地禾苗枯槁,山地龟裂,小麦受旱面积达72万亩。各级政府相继成立抗旱办公室,发动群众挖塘打井,抽调河水抗旱,灌溉小麦40多万亩。
70年代,全县开展了大规模打灌溉机井工程。1978-1979年共打机井1389眼,累计完成机井1736眼。并进行了相应的机电配套。加上引水工程,1985年本县有效灌溉面积达66万亩,旱涝保收田达35.4万亩。附:1954年淮河抗洪斗争
1954年夏季,淮河流域连降暴雨,洪泽湖以上降雨总量达788亿立方米,超过1931年770亿立方米,为淮河有水文记载以来最大洪水年。淮河在短期内出现5次洪峰。洪水位特别高,五河以上都超过1931年,五河一带水位平于坝顶。造成香(庙)浮(山)段行洪,毛滩退建堤决口,侯家坝破堤,郜台子抢险。严重的水情,使本县防汛特别紧张。安徽省长黄岩、宿县地委书记孟亦奇都亲临五河坐镇指挥。淮委在禹山坝决口后,也来本县沫河口设立防汛指挥部,并派出胡德荣部长亲自领导,以防灾情扩大。县委书记吴炎武、县长胡德文也都分赴各险段,领导抗洪斗争。全县上堤防汛民工最高达8.2万多人,泗县、泗洪等兄弟县和黄河抢险大队支援民工近2万人。为本县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抗洪斗争。
毛滩决口毛滩老堤筑于1948年,经1950年洪水冲刷,未曾溃决。毛滩北面的退建堤,系1950年洪水后改线退建。1952年岁修时,又加高堤顶0.6米,顶宽3米,堤顶高程21.5米。退建堤筑成后,老堤未予修理。1954年洪水上涨时,7月13日全县全力投入防汛抢险,加高培厚堤防,老堤并由群众做防浪工事。及至堤坡发生渗水,加内戗和部分子埝同时并举;并在小李台(沈家洼险段)打木桩防塌,坚守老堤。7月28日水平堤顶,工地才向淮委去电告急。并动员堤内群众迁移,准备放弃老堤,开口放水。淮委电复同意弃守后,并指示加强退建堤的防守,同时增拨抢险器材以应急,增调支援民工使每公里堤段达1000人。当时毛滩老堤内外水差达3米,由于在老堤开口前未计划抢做裹头限制口门缓缓放水,以致口门扩大,进水太猛;无法控制。
老堤开口放水时间是7月31日中午12时30分。开口位置在毛滩下游500米处。由县公安局同志在现场掌握。先将择定开口位置部分堤段控制至平水,再挖3道过水沟。过水时间为13时左右。当时以老堤土质不好,内外水跌差又大,放水口在堤内灌满时,已扩大约50米,并在堤后冲掉6个庄台。16时许,新堤浸水2米左右,17时新老堤间水位与淮河接近相平。当时退建堤全线内坡平台以下发现漏洞达数十处。当即发动民工抢堵,下苇捆、打桩、填草袋、直至沉船,终因漏洞太多,扩大太快,抢堵无效,决口6处。其中大的决口两处,宽约160—180米,其他决口宽30—70米不等。同时老堤开口后继续冲宽达300米。抢险队于8月12日才开始盘做两头裹头,至16日做好,但测得口门深度达13米,已无抢堵可能。
毛滩退建决口后,县防汛指挥部准备确保侯家坝和朝阳坝围堤。但侯家坝因时间仓促,加高加固工程的人力、物力调配不及,于8月2日3时亦告决口。使浍河、沱河和天井湖周围多淹面积588平方公里。
郜台子抢险郜台子险段位于五河上游8公里,系淮北确保堤防。右岸与小溪、香庙斜对,河槽狭窄。险段长约2公里,河岸坍塌,洪水深度在10米以上。7月31日毛滩决口后,淮水陡跌,花园湖行洪区洪水大量北流,主溜直逼淮河北岸,郜台子情况异常险恶。8月1日晨,郜台子附近堤段外坡被冲塌数米。当时抢险队即在坍塌处打桩、捆枕、下包,并在上游挂柳防浪抢补,都未收效。8月3日傍晚又自老堤顶中心向下坍塌长约80米,情况危急。五河县郜戚段防汛指挥所指挥兰易民、宿县地委书记孟亦奇于是日先后赶到,并带领淮委派来支援的黄河抢险大队和抽调的五河、泗县、泗洪3县民工4000人(后增至1.2万人)星夜赶到进行抢救。但溜势太大,外坡和堤身被冲塌者逐日扩大,至8月17日已长达1286米,以郜台子附近最为严重。当时抢救的方针是,以全力守住老堤为主,抢筑月堤为辅。先由黄河抢险大队在堤身坍塌严重堤段,用高粱秸搂厢下埽;又用沉树法,挡冲挂淤,效果良好。同时,利用老堤以内的原有庄台作为外缘,连接庄台,抢筑月堤一道,作为第二道防护工程。当时调泗县民工1.2万人,于8月9日开工,至17日完成,计长1784米,实行层土层硪,保证了工程质量。全段干部群众均奋不顾身与洪水搏斗。防汛所需器材:缆绳、木桩、麻袋、铅丝等,淮委大量调运,及时供应。经过7昼夜的大量抢救,终于战胜洪水,保住郜台子险段安渡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