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副产品建国前,外地和本籍行商在五河、临北、新集等沿淮集镇设点收购本县农副产品,然后运往上海、南京等地贩卖。建国初,由基层供销社代购。1951—1953年,国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刺激农副产品生产和收购。1954年,本县对生猪实行派购,县以下由食品公司指定食品站收购,或仍委托基层供销社代购。是年秋,禁止新棉上市,实行对棉花统购。1957年,根据国务院规定,生猪、烤烟、黄麻、苘麻、大麻、废铜、废锡、废铝等由国家委托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统一收购。家禽、鲜蛋等,开放自由市场购销。这一时期,本县副食品供应敞开。
1958年,全县“人民公社化”,由社队集体养猪,私人养猪停止,猪蛋禽等副食品供应紧张。1959年,恢复对生猪、家禽、鲜蛋、菜牛、菜羊的派购。是年,付给农副产品预定金344万元,采取“统一经营,统一收购,统一屠宰,统一供应”,实行农副产品超购加价奖励。1960年,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但在“三年困难”时期,农民在公共大食堂用餐,猪蛋禽收购任务难以完成。1961年,全县仅收购4005头,销售709头。每人合0.22公斤。1962年,为了农民休养生息,实行“先留后购”,适量地减少统、派购任务。

1966年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限制了多种经济的发展,影响经济作物的生产与收购,猪、蛋、禽等供应紧张。1978年后,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棉花、大麻、苘麻、菜牛、菜羊、鲜蛋、黄牛皮等近20种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1979年以后,恢复了议购议销,高进高出,低进低出。议购议销商品限于三类农副产品和完成收购任务以后允许上市的一、二类商品,以归口经营为主,也可跨行业经营。1984年将猪、蛋、禽列为三类物资,取消派购,采取市场调节下的自由收购。由于生猪收购放开,个体屠宰专业户自由收购和自由销售,从1980年后,国家收购、销售量逐年减少。1985年,县食品公司收购生猪4.54万头,比1980年减少59.7%;销售1.42万头,比1980年减少89.4%。
二、日用工业品
建国前,本县私营大商号多自行派人到上海、南京、无锡、常州等地采购工业品,批发给零售商店和农村小商贩。
建国初,工业品敞开供应。由国营百货公司、供销社、私营商店自由经营。1954年8月,为加强对私营布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安排市场供应,紧缺的棉布一律由县花纱布公司统购统销;列入计划供应的棉布实行分区、定量凭票证供应。1958年,商业工作开展“大购大销”,对工业品的包销范围不断扩大,日用工业品供应日趋紧张。是年,全县销售自行车43辆,缝纫机22架,肥皂2500箱,收音机5台,1962年,调整了商业机构,恢复了专业公司和供销社,建立县以下基层供销社、分销处。并抽调人员到农村了解工业品销售情况;派人到上海、合肥、蚌埠、宿县等地催调计划内物资,购进计划内货源。1964年,大部分工业品敞开销售,多为平价供应。
“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品可供量与社会购买力长期不平衡,供不应求,棉布、肥皂、火柴再次凭票证供应。
1979—1981年,市场工业品供应开始好转。1982年,自行车销售量达9424辆,比1979年销售增长2倍多。1983年,市场工业品充足,日用工业品除上海产凤凰牌、永久牌自行车等极少数品种凭票证供应外,其余均敞开供应。国营专业公司开展跨行业代批发代销售和联营、联销、联展活动,使商品销售量猛增。1984年,自行车销售1.23万辆,比1980年销售增长2.2倍。1985年,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商品成了热门货。

三、药品
建国前,本县中西药品均由私人经营。清末至民国初年,县城内较大的中药店有“王泰生”、“同涵春”。随后,“长生堂”、“同春堂”、“颐和堂”三家中药店相继开业。民国10年开始,城内的“永昌药号”、“泰生堂”和小溪的“长生源”中药店也渐有名气。其中。“永昌药号”经营时间较长,为本县建国前夕和建国初期最大的私人中药店。
民国23年(1934年),县城关“钱源和”百货商店率先兼营八卦丹、万金油、头痛粉、清凉水之类的成品中药。随后,“长生堂”、“泰生堂”、“永昌药号”等中药店也兼营少量成品西药。
建国初期,本县药品销售,采取自由经营方式。1956年,成立五河县公私合营药材经营处,开始联合经营中西药品和药材。1961年,成立五河县医药公司后,统一经营中西药品和医疗器械。
50—60年代,遵照国务院的决定,本县先后两次进行中西药品大调价。1958年,有24种西药品降价8%—66%。1967年,部分西药降价22%,部分中药降价2%,中成药降价8%。
70年代,县医药公司相继在新集、东刘集设立药材批发部。至1985年,先后在全县设立6个中西药材批发部(站),9个零售门市部(点)。经营药品达1850余种。
1976—1985年,县医药公司每年平均收购中药材在100吨左右,收购金额达40余万元。1985年,该公司共购进各类药物额为300余万元,销售总额为400多万元。
四、生产资料
农资供应建国前,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是镰刀、木犁、四轮牛车等旧式农具,由木匠、铁匠加工并出售。建国后,农业生产资料长期由供销合作社经营。1950年、1954年两年,五河大水,供销社系统贯彻为农业服务的方针,派出人员,调运籽种、饼肥、小型农具等,开展船头供应。供应品种从旧式农具扩大到化肥、农药、农药械、耕畜和圆盘耙、播种机、收割机、山芋切片机、双轮双铧犁等新式农具。1955年,供应化肥12吨,农药3吨,新式农具307部,牛车141辆,山芋切片机14部。为了支援农业合作化运动,国家调拨大量农业生产资料运往农村。1956年纯销售总额1875万元。其中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600万元,占销售总额32%。1958年,全县“人民公社化”后,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量增大,供销社从合肥、宿县、蚌埠、滁县等地调运化肥2000吨,农药400吨,农药械898件,从内蒙古、新疆等地购进耕畜500多头供应农村。为了配合“三改”,购进铁制水车794部,供应改种水稻地区。供应方法多以农业贷款方式将实物和贷款数同时分配到公社和生产大队。在“三年困难”时期,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几乎停止。1962年,全县农村开始实行责任田,除尿素按计划供应外,磷肥、碳铵均敞开供应。1969年,全县销售尿素54吨,磷肥314吨,碳铵1464吨,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112万元。1979年后,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资供应量猛增。是年,销售尿素6422吨,为1969年尿素销售量的117.9倍。1985年,销售尿素1.05万吨,为1969年尿素销售的194.2倍。化肥除按计划供应奖励平价尿素外,其余均敞开供应。
几个年份供销社系统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情况统计

计划物资供应主要有金属材料、机电设备、化工材料、建筑材料、煤碳、石油、木材七大类。
建国初,本县无专门物资部门。1963年,县物资局成立,开始经营计划物资的调拨供应。供货范围一般是地方国营工业、基本建设、教育等部门,和企业内纳入国家计划的生产用料及维修用料。供应对象主要是本县厂矿和企事业单位。供应品种不多。1976年前,金属材料只有五六个品种,机电产品有200个品种,建筑材料也只有四五个品种。民用物资经营量甚微,仅布电线、油毡等几种。
计划物资,全部从宿县地区物资局调进,多采取定向、定点供货方法。计划内物资不进入商品市场,购进后直接用于生产和建设。县物资局无权实行单独的经济核算,采取地区统一报帐制度。1978年开始,计划物资分配加大,品种增多。从宿县地区购进计划内物资和部分计划外物资,并从市场或生产厂直接进货。系统内购进和系统外购进比率不断发生变化。机电、化工、建材等物资,逐步实行敞开供应。1985年,系统外购进额达384万元,占年购进总额1070万元的35.88%。计划外销售额达1149万元,占年销售总额84.61%。比1976年销售增加1020万元,增长8.67倍。
金属材料本县以经营黑色金属为主。货源地主要是本省以及邻近的山东、江苏2省。销售范围以本省为主,约占85%。品种主要是各种钢材,其中有重轨、轻轨、大型钢、中型钢、小型钢、带钢、线材、特厚钢板、中厚钢板、薄钢、矽钢片、优质钢、无缝钢管、焊接钢管等15种。钢材产地有马鞍山、鞍山、包头、武汉、上海等大型钢铁企业,部分从“合钢”、“蚌钢”、“徐钢”等中、小型钢厂购进。1985年,实行改革开放,平价与议价供应并举,金属材料销售量剧增。是年销售钢材3879吨,是1979年713吨的4.44倍。
机电设备本县供应主要以新机电设备中二类机电为主,也有部分国家统配类和地方管理类。经营品种有变压器、裸铝线、汽车、电动机、电磁线、布电线、电焊条、轴承、机床等。机床多从沈阳、徐州、上海购进;汽车多从长春、武汉、南京、上海购进;变压器、电动机、铝线多从合肥购进。销售范围以本省为主。1985年,县物资部门实行改革开放,疏通流通渠道。是年销售汽车142辆,比1978年销售量增加23.6倍。
化工材料建国前,本县化工产品供应量甚微,多由五金杂货店经销。建国后,国营和集体商业五金门市部均有供应。
化工产品分化工原料和成型产品两部分。化工原料主要有烧碱、纯碱、橡胶、高低压丙烯、苯、钠和火工原料;成型产品有轮胎、三角带、平胶带、输送带、活络带、输水管、电石等。化工产品来源于沈阳、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本省。销售范围除本省外,化工原料有50%销往江苏、浙江。
1985年,物资部门随着深化改革,加强经营的独立性,采取深购远销,提高了企业活力。是年,销售烧碱13吨,轮胎1187套,比1976年分别增长2.6倍和33.2倍。
建筑材料主要有砖瓦、水泥、油毡和平板玻璃。
砖瓦,建国前多由私人烧制并出售。1950年,本县于西坝口兴建第一座国营窑厂,年产砖24万块。后产量逐年上升。1965年,供应砖瓦894万块。1976年,供应砖瓦1057万块。1985年,全县兴办乡镇砖瓦轮窑厂34家,供应砖9882万块,瓦776万片,比1950年供应量增长399倍。
水泥,本县于1958年“大跃进”时始建水泥厂。后因土法生产,质量不过关,不久即停产。是年,由外地购进水泥100吨,供应急待“上马”项目。1970年,本县再建水泥厂,当年生产400号水泥50吨。1978年,供应水泥6275吨。由于农民生活提高,普遍建造新房,水泥销售量逐年增加。1985年,销售水泥3.11万吨,比1978年增长3.96倍。全部敞开供应。
油毡、平板玻璃,产地多为本省,销售以本县为主。均敞开供应。
煤炭本县于1956年开始供应煤炭。品种主要有龙江、开滦、李庄、淮南等地的烟煤和烈山一矿的无烟煤。1958年开始“大炼钢铁”,小高炉耗煤量大,造成年底无库存,濒于脱销。1970年,全县供应煤炭932吨,1985年供应28677吨,比1970年增长29.8倍。有计划内平价供应和议价供应。
石油1979年,本县设立石油公司,专营石油业务。品种有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城镇运输工具增多,石油供应量增大。1979年,全县销售汽油829吨,煤油282吨,柴油2534吨,润滑油150吨。1985年,销售汽油962吨,煤油433吨。柴油3486吨。全公司有大小油罐63个,容积共2500立方米,年吞吐量达1.4万吨。石油供应分计划内凭票证供应和计划外议价供应。
木材建国前,本县有私营棒场,年销售量不足200立方米。1956年,本县设立木材公司,专营木材业务。1962年,销售1086立方米。分为计划内供应和计划外供应木材。1985年,计划内供应木材3239立方米。之后,采取高进高出,低进低出,大部分已敞开供应。
几个年份计划内石油销售情况
单位:吨

几个年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购销存总值
单位: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