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集镇建设清末,本县仅有安淮、新集、双河、皇墩、园宅集、马集、双庙、头铺等25个乡村集镇。民国时期略有增加。原来老集除双河、新集、安淮、小溪有部分砖瓦结构房屋外,一般多为草房。街道则均为土路。建国后,随着本县行政区划的增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集镇明显增多。皇墩、园宅、头铺、小圩、申集、东刘集、双庙、小溪等老集在原基础上都扩建了新街。新集、大新、沫河口、长淮、柳湖、乔张、沟谢等则是建国后重建或新建的集镇。现在45个乡政府驻地已形成集镇的有29个,占64.4%。其中7个同是区公所驻地。未成集的一般都设有商业网点和机关学校。虽非区乡驻地但为集镇的尚有朱圩、界沟等11个。新建和扩建的集镇、一般多系砖瓦结构房屋,由独条街而增至多条街,其中有部分街道已建成柏油路或砂石路。
新集清末设集。原名顺兴集,民国年间改名新集。二区公所设此。抗日期间为汪伪侵占。建国后设浍南区人民政府,1958年改设新集区。1965年撤区建社为新集人民公社驻地。1980年恢复区乡建置,为区公所、乡政府驻地。
街道原在淮北堤南,有东西、南北两条街,总长500米,宽4米,土路。1954年大水,沿街1145间房屋被冲毁,街道亦塌入河中。1956年,于淮堤北重建一条新街,长600米,宽5—20米,土路,1978年改铺成柏油路。
80年代开始,陆续修建了顺兴、新建、富强、交通4条新街,总长2500米宽,15—20米。1985年,房屋建筑面积80亩。其中公房面积37.3亩,市民住房面积9.1亩,农民住房面积33.14亩。共有楼房111间。并建有35千伏变电所1座,年输出电量1080万度。水塔1座,日供水量1000吨。有50门总机1台。
沫河口因漠(沫)河由此入淮,故名。清末、民国年间此处有沟嘴、周台两个小村庄。1958年成立沫河口人民公社,此为公社驻地。1962年,沫河口区亦设于此,并辟新街1条,长250米,宽5米,土路。之后逐渐形成集镇。80年代开始,陆续改造扩建成3条街道,加上老街,总长2500米,宽15米,部分为柏油路面,余为砂石或土路。
1985年,全集共有建筑面积111.80亩。其中民房占54.58亩,区直机关占57.22亩。新建房屋多为砖瓦结构,机关建楼房11座,居民建楼几处。已建变电所1座,变电总负荷为146万千瓦,年输出电量780万度。有48门总机1台。
皇墩集古洪塘集废后兴此集。民国30年(1941年)冬建立人民政权,浍南区、皇庙乡政府驻此。后为国民党皇墩镇公所驻地。建国后复为浍南区、皇庙乡政府所在地。
原有南北老街1条,长430米,宽7米,土路。70年代新辟东西街1条。80年代陆续发展扩建成中心路、浍河路、兴隆路、振兴路4条街,总长2080米,宽14—24米,部分已铺柏油路面。
1985年,民房建筑面积46.44亩,区乡直属机关建筑面积21.6亩。新建楼房2座。已建35万伏变电所1座,年输出电量1080万度。有50门总机1台。东刘集清末形成的集镇,十字街长200米,宽4米,土路。房屋均土墙草顶。民国时期仍为农村油盐小集,曾为乡政府驻地。建国后,设东刘集区和刘集乡政府于此。70年代以后,随着建设事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在老街东头又陆续扩建南北、东西两条新街。总长1780米,老街宽6米,新街宽25米,已铺部分柏油路面。
1985年,民房建筑面积28.9亩,区直机关建筑面积20.92亩。新街房屋均系砖瓦结构。由小圩区变电所供电,有50门总机1台。
小圩清末设集。原有老街1条,长50米,宽5米,土路。房屋土墙草顶,高矮不一。抗日时期,为沱南区政府驻地。建国后一直是区乡政府驻地。70年代以后,于老街北头新辟1条东西大街。长500米,宽26米。两侧房屋为砖瓦结构。部分街道铺有柏油路面。
1985年,民房建筑面积25.21亩,区乡直属机关建筑面积46.24亩。其中建筑楼房两座。已建有35千伏变电所1座,年输出电量1080万度,供该区和东刘集区生活照明和工农业生产用电。有50门总机1台。
双庙明末设集。民国年间区署设此。抗日时期在此设区乡政府。建国后,有东西、南北小街两条,总长500米,宽4米,土路。房屋土墙草顶参差不齐。区乡政府亦设于此。
1973年,因拟辟怀洪新河,在老街南新建街道两条,总长960米,宽14—17米,1982年已大部分铺成柏油路面。临街建有塑料钢架顶棚农贸市场1处。原有老街已多拆除。
1985年,居民住房建筑面积78.31亩,区乡直机关建筑面积47.6亩。新建房屋多为砖瓦结构,并建楼房多处。已建有35万伏变电所1座,年输出电量1080万度。有50门总机1台。
朱顶建国前为山村小集,旧街长250米,宽4米,土路。房屋均为土木结构。抗日时期,盱凤嘉边区曾在此设乡政府。建国后仍为乡、区政府驻地。70年代始,扩建南北街,长540米,后又扩建东西街,长450米,宽20米,砂石路面。沿街房屋多为砖瓦结构,并有部分楼房。
1985年,居民住房建筑面积21.5亩,区直机关建筑面积52.77亩。已建有35千伏变电所1座,年输电量为1080万度。有50门总机1台。
小溪明代称黄溪古镇,清代改称小溪。建国后一直为乡政府机关驻地。1954年,因治淮需要由淮滨东迁1公里重建新街。东西街长2320米,南北街长500米,宽均为13.3米。两侧瓦房、草房皆有,高矮不一。1975年后,又从北面建起东西街,长1500米,宽20米,部分街道为柏油路面,后建房屋多为砖瓦结构,亦有少数楼房。
1985年,公用建筑面积63.6亩,居民住宅面积67.3亩。已架有高压输电线,有30门总机1台。
乡驻地集镇建设统计表

二、乡村建设
清末、民国期间,为防水患,乡村多筑土台,房建其上。台子大小不等,一般几户至十几户。房屋结构,以土墙草顶居多。少数富户人家建有砖根草房或瓦房,双河、大圩、绿湾几家地主尤著。多数“屋室不论崇卑,惟务坚固,无雕刻镂垩黝之饰”。有一个共同的后顾之忧是怕涨水。加之私有土地所有制限制,一般住房都较偏窄拥挤。布局杂乱,环境不甚整洁。
建国后,广大农民分得土地,收入逐年增多,部分群众新建了住房,比旧房高大,但仍多为土墙草顶,间或有砖石根脚、砖挂门或“四檐青”房屋出现。环境略有改变,但住宅及其房屋建筑没有突破旧的格局。
1978年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多有建筑新房屋要求,加之区乡轮窑厂的普遍建立,县对城乡建设作出了发展规划,乡村建设又有了新的发展。1982年,城郊区长淮乡首先建成了淮五新村,1984年,又有新集区许场乡赵场新村和朱顶区柳湖乡新丰新村等新村建成,充分显示出农村建筑发展的新趋势。
1985年,有60%左右的农民搬入了新居。新建房屋大部分为砖瓦结构,还有一部分钢混、混合结构的楼房,将传统的两坡式,改为平顶式,且粉刷一新。有的楼房栏杆或新建院墙,还砌上预制花窗,有的墙上镶嵌图案,为农村增添了新的气象。通过沟路调整,环境治理,有的古井改为压水井,有些农村还用上了自来水,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由于人口增长,新建房屋日渐增多,住宅面积比建国初期约增加1倍。
附:新村简介
淮五新村位于县治东3公里,属城郊区长淮乡。该村始建于1954年。由于淮河清障,原坝南沈台子农户拆迁于此。此后新村陆续扩建,新住户亦陆续迁入。至1985年,全村达319户,1610人。共5排住房。建筑面积为3.2万平方米。其中老房1775间,占住房总数85%。
村内道路,一律为1路2沟(一侧灌溉沟、一侧排水沟),路宽14米,两旁栽植白杨,达到沟渠路树配套。全村还有水井12眼,水塘10口。1985年,全村农副业总产值达213.2万元,人均净收入1200元。现有手扶、小四轮机车46辆,卡车1辆,机面坊4个,机草坊2个,烟酒店6个。农民生活均较富裕。收录机178台,黑白电视机123台,彩色电视机4台。
村内建有小学1所,两层教学楼1座,瓦房6间。开设9班,学生28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7%。教师11人。
赵场村位于县治西南15公里,属新集区许场乡。建国初期,有房屋853间,1.28万平方米,全为土墙草顶。1978年,有房屋1209间,2.16万平方米,大部分为砖瓦结构。1980年,进行旧村改造,全村分5大片,新郜路北4片,路南1片,房屋15幢,每幢相间30米,中有土路,宽为8米。另有主干路,宽12米,砂石路面,路旁均己绿化。
1985年,全村448户,1955人。房屋1611间,3.21万平方米,绝大部分为砖瓦结构。村内设有乡政府、信用社、电影院、医院、乡办工厂。全村有汽车1辆,四轮机18辆,手扶机3辆。收录机100台,电视机60台。
村内设有中小学校各1所,幼儿园1所。初中校舍61间瓦房,开10班,学生560人,教师30人。小学校舍24间,开8班,学生260人,教师1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6.8%。幼儿入园36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