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币制
银两清光绪年间,银元虽已流通,清政府仍以银两为本位制货币。至宣统元年(1909年),本县的教育经费仍以银两计算。
银元清代末年银元即在本县流通。宣统二年(1910年)规定银元为本位币。民国3年(1914年),北洋政府规定银元为国币。但银两和银元一直并行流通。民国22年(1933年),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才结束银本位的双轨制。
法币民国24年(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简称“法币”。并宣布法币为银本位制货币,禁用银元。但本县市场银元仍和法币并行流通。民国31年(1942年),由于物价上涨,法币贬值,国民政府启用海关使用的兑换券“关金券”,以1元关金券兑换20元法币的比价,投放市场流通。民国37年(1948年),由于通货恶性膨胀,关金券亦贬值,国民政府又发行“金元券”,标榜为金本位单位货币,以1金元券兑换法币300万元投放市场流通。至此,在本县市场流通的法币和关金券,几乎都成为废纸。
地方纸币民国时期,本县农村集镇的一些财主、作坊主、粮行老板,以自己的基业作保,印制纸币做为一种辅币在当地四乡流通。胡集街染坊主胡长全曾印制有“圆票”、“角票”,在胡集街面流通。朱圩街财主朱良宜出过“圆票”;界沟集粮行老板袁敬录印制有“吊钱”;毛滩集禾兴粮行、赵福胜粮行,西营胡献文油坊和皇墩集盛赞臣粮行,都印制过纸币、蜜蜡币在当地流通。
抗币边币民国31年(1942年),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北银号发行有“淮北币”,简称“抗币”,在淮北苏皖边区流通。民国34年(1945年),解放区华中银行发行有“华中币”和北海银行发行的“北海币”简称“边币”,在抗日根据地流通。
人民币1949年3月,全国在已解放地区统一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并以人民币兑换、回收原各解放区发行的各种货币。1955年,国家实行币制改革,从是年3月1日起,全国改用新发行的人民币。并以1元新人民币兑换1万元旧币,收回旧人民币。1964年4月15日起,国家收兑1953年由苏联代印的三种人民币:即黑色的工农兵图案的拾圆券、绛紫色的各民族大团结图案的伍圆券和深绿色的井岗山图案的叁圆券,并从即日起停止这三种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198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面额为1角、2角、5角、1元的4种金属硬币。但数量很少,为群众所珍藏。
二、流通
清末和民国初年,在本县市面流通的银元有光绪龙洋、宣统银元,袁世凯和孙中山头像银元和外国流进的船洋、鹰洋、站人洋等10余种。其辅币,有大清铜币,中华民国开国纪念铜币,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等。另有四川、湖南等省铸制的铜币和越南的“景兴通宝”、日本的“宽永通宝”等铜市。其比值为1银元兑换十文铜币两吊(50枚为1吊,折合方孔钱500文)。民国25年(1936年),还流通有民国政府铸造的其面值为5分、1角的镍币。民国24年(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后,发行“法币”。禁止银元流通。本县以法币为主,但银元仍为重要流通货币。在本县市面流通的法币,其面值有1分、5分、l角、5角、l元、5元、10元等7种。民国30年(1941年),汪伪政府的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央储备券”,简称“储备券”和伪中国联合储备银行发行的“中联券”,也在五河市场流通。民国31年(1942年)关金券发行后和法币并行流通。关金券的面额分10元、20元、500元、2000元、5000元、25000元、5万元、20万元多种。民国37年(1948年),金元券发行,代替了已崩溃的法币和关金券。但由于恶性通货膨胀,其各种货币的流通量,已无法估算。
1949年3月,人民币(旧币)开始发行投放,至1952年本县共投放620万元(折合新人民币)。1955年投放177.1万元。其后历年投放量不同,1965年仅投放18万元,1966年净投放达300万元。最高为1979年,投放973万元。1967年开始货币回笼,是年仅回笼10万元,1980年回笼较好,达132.2万元。
五河县几个年份货币流通情况表
单位:万元
下一篇:第三节 储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