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清政权地方武装
清咸丰三年(1853年),本县开始办团练,筑围(圩),以防盗贼。但人民不明白何为团,何为练,久未办成。至咸丰八年(1858年),捻军挺进县境后,知县又督催各乡办团练。是年底,北乡、西乡、西南乡、东湾乡均办起团练。各乡团练有练总若干名管带,由武举或武生担任,每乡有练丁数百名。
二、民国政权地方武装
县清乡警备队民国11年(1922年)成立,有临时警备队员20名。至民国13年(1924年)4月撤销。
县团防局警备队民国13年6月成立。各区驻有团防局警备队员若干名。
县保卫团民国19年(1930年)5月成立。县保卫团1队,160名,系各区民团改编。下辖8个小队,分驻原区。每队有正副队长4名,士兵20名。配备钢枪120支,子弹6900余粒,薪饷由各区按田赋附加摊派及商捐、行厘捐、轮船捐等支付。年支经费为1.6万元。
县警备队民国19年(1930年)成立,有职员6名,队警50名,枪32支,子弹620粒。年支经费4220元。
县保安独立中队民国21年(1932年)秋成立。系保卫团改编。有官佐10名。士兵147名,步枪107支,马枪4支,自来得枪4支,枪弹2703粒。全年经费为1.6万元。
铲共义勇队民国22年(1933年)由保卫团无编制者及壮丁收编。全县有总队1个,区队4个,联队50个,小队219个,队丁2.1万人。有步枪348支,土枪34支,长矛555杆,大刀585把,步枪子弹2.2万发。
县常备大队民国28年(1939)1月成立,有3个连和1个警卫队,大队长由县长李东仪兼任,指导员为徐崇富(共产党员)。
县国民自卫总队民国28年(1939年)5月设立,配备总队长1名。副总队长1名,总队副1名,设计员5名,督练员1名,事务员1名,书记1名,司书1名,士兵60名,年支经费为2502元。因县城沦陷,分驻皇墩集、园宅集、徐家湾、双河集、黄泥坂等地。民国30年(1941年)4月,增编为2个中队,官佐10名,士兵202名,警役50名。配备有步枪96支,另借民枪82支,驳壳枪1支,土造驳壳枪1支,勃朗林手枪1支,手提式机枪2挺,驳壳枪3支,步枪子弹8000粒,驳壳枪弹100粒,手榴弹20枚。另从驻临泉的国民党第五十七军及驻阜阳的第九十一军运领子弹4000粒,手榴弹20枚。是年11月16日被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五团解除武装。
还乡团民国35年(1946年)7月,系一些逃亡地主随国民党军队进攻返回本县后搜掠民枪而组织的地方武装。还乡团残酷杀害人民政权干部和烈军属,进行反攻倒算。
三、人民政权地方武装
淮北抗日游击大队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淮北人民抗日情绪高涨,朱博文首先举起抗日的旗帜,组织起抗日武装,活动在津浦路以东,洪泽湖以西,泗县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民国28年(1939年),八路军胡炳云支队从山东南下,进入淮北,任命朱博文为淮北抗日游击大队长。不久,有两连升编入胡炳云支队,留下1个连在天井湖两岸坚持抗日,后并为界沟区(即泗县第一区)区队武装。
沱河大队民国29年(1940年)8月,由泗县第一区队和五灵凤办事处独立连合并改编,大队长陈英楼,教导员刘青萍。10月,王志增任大队长,王昆璞任副教导员。下属3个连,1个通讯班,1个卫生队,共有200多人,有长短枪190多支。11月,大队驻守于圩子,经常活动于陀湖以西地区。12月,王志增和王昆璞率两个连升编为八路军六八六团,奔赴抗日前线。
石梁河大队民国29年(1940年)10月成立。大队长袁颀仁,教导员顾敦义,副官钱捷臣、陈振基。共有两个排,70余人。第一排由界沟、古陡、大营3个乡的乡队武装组成;第二排由顾庄、孔庄、西邓圩子等地民兵、青年农民组成。民国30年(1941年)2月,随泗五灵凤县委机关干部驻守白行,遭伪军袭击,大部分被打散,损失严重。
泗五灵凤县独立大队民国30年(1941年)8月,泗五灵凤县地方武装又发展成1个连,120余人,连长李庆西。后又成立1个警卫连,80余人,连长李时守。民国31年(1942年)初,成立泗五灵凤县独立大队,大队长刘从本,教导员洪渊。兵力仍是两个连,200余人。
泗五灵凤县总队民国31年(1942年)4月成立。总队长由县长徐崇富兼任,总队副金荣功,教导员刘恒,政治部主任洪渊。有1个连,1个警卫班,战士150余名,枪130多支,驻守于大董家、申集一带,经常活动于浍、沱河两岸。
泗五灵凤独立团民国31年(1942年)冬,新四军四师十一旅来泗五灵凤地区活动,下放1个营,和淮北军区1个连以及地方3个独立大队,改编成立十一旅泗五灵凤独立团。团长张荣远,副团长王世仁,政委张彤,政治部主任王绍远,参谋长金荣功。辖3个营,1个警卫连,共10个连,1500余人。一营长盛玉坤,教导员闻宇;二营长刘从本,教导员臧超然,副营长陈香甫、李成东,副教导员王留影;三营长刘华光,教导员江恒,副营长魏新民,副教导员李立堂。一营一、二、三连是十一旅下放的主力。二营四连由灵南大队改编。五连由沱北、灵南区队改编,六连是军区下放的主力连。三营七连是县独立大队改编,八连是淮北大队改编,九连是淮北,浍南区队改编。民国32年(1943年)春,泗五灵凤独立团一营、二营的两个连和警卫连共6个连升编为新四军四师十一旅三十二团,离开五河,撤销泗五灵凤独立团番号。三营和二营六连留驻五河。
泗五灵凤县独立团民国32年(1943年)4月成立。团长王世仁,政委曾谋,参谋长金荣功,政治部主任刘瑞芳。是时,独立团有两个营:二营长李成东,教导员臧超然;三营长刘华光,教导员刘恒,副营长魏新民,副教导员李立堂。是年6月,刘恒调任团部总支书记,林连章任三营教导员。三营经常活动于淮北、浍南、浍北、五北、路东、路西一带,兵力迅速增加。至民国33年(1944年)6月,三营已发展到513人,步枪450支,手枪21支,轻机枪4挺,马2匹。民国34年(1945年)9月,三营升编为七分区独立二团三营。取消泗五灵凤县独立团番号,成立泗五灵凤县总队,总队长由县长王亚箴兼任,政委由县委书记曾谋兼任,参谋长刘华光,政治部主任刘恒,共有500余人。
五河县大队民国34年(1945年)10月,泗五灵凤县总队改为五河县大队,辖3个连,300余人。大队长由县长王亚箴兼任,大队副为金荣功,政委由县委书记曾谋兼任,参谋长为刘华志,是本县主要地方武装。
泗五灵凤县总队民国36年(1947年)10月;由天井、界沟等地武装成立泗五灵凤县独立大队,有两个连,150余人,赵元任大队长。翌年5月,恢复泗五灵凤县总队,武装发展到600余人,有4个连。县长钱亦山兼任总队长,县委书记孟亦奇兼任政委,参谋长徐远奎,总队副马国礼,副政委李华,副参谋长赵元。民国38年(1949年)1月,改称五河县总队,武装发展到9个连,1000余人。3月,大部分武装上升为正规部队,参加渡江战役。
上一篇:第二节 驻军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