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八节 文物古迹
一、文物
建国前,本县既无文物管理机构也无馆藏文物。建国后,本县出土和搜集到有价值的文物,大部分均送到省文物管理单位收藏。
1980年,县成立文物管理所,才开始收藏文物。本县所收藏的文物,大都是1980年后出土和征集的文物。截至1985年,本县馆藏文物有55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1件。
明代“宣德炉”两件。一件于1981年3月在新集区姚管集出土。通高14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径16.3厘米,重0.74公斤,炉上铸有方形正楷“大明宣德年制”字样。另一件于1983年3月在城郊乡张台村出土。通高138厘米,口径15.7厘米,重2.3公斤,炉上铸有正方形阳文“大明宣德年制”字样。
宋仿周铜鼎1件。1983年4月于县废旧品收购站仓库中检出。通高32厘米,口沿直径29厘米、三蹄形足,重44公斤,鼓腹、圆底、肩腹皆饰蚕纹。
唐代瓷瓶1件。1984年3月于申集乡出土。通高18.1厘米,瓶口直径4.3厘米,为唐代长沙窑口出品。
汉代灰陶方耳壶1件。1984年于沫河口区征收。通高31厘米,喇叭口,直径12.5厘米。
明朝人沈舟山水轴1件。1982年征集,画面为80×35厘米。着色淡彩,古树寒江,孤舟独钓,其意深远。
清朝人何绍基书法条幅1983年征集,为四条幅,书七言诗154言。
明朝人文伯红山水轴1件,1981年收购,原画为安淮乡一群众收藏。画面120×50厘米,布置奇兀。
清朝人张之万山水轴原为四条幅,1981年仅征购到三幅。绢画,画面50×25厘米,着淡彩,远峦清秀,自然传神。
告示碑1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二十七所建。此碑为古谕通知,现保存完好。
关卡碑1块。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立。位于沫河口西南侧淝水入淮处。碑砌在石墙西山墙上。碑文中记载光绪五年秋所添设的沫河口关卡撤去。回归大关长淮口,为此示知商贩。现今碑文模糊难认,并有数字残缺。此碑和关卡建筑房屋犹在,为省内仅存的关卡碑,系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去思碑1块。民国3年(1914年),由本县绅商为纪念五河知县殷葆田(合肥人)所立。据云殷为官清正,勤政爱民,故立此碑以示思念。碑文完整。
纪念碑1块。民国14年(1925年)3月立。为褒扬本籍人陈李氏捐银300元修铺凤仪街(现板桥南的顺河街)所建。
二、古遗址
韩庄遗址位于夏集乡韩庄东北0.5公里处。面积25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从地表采集石器标本3件。(均为生产工具),陶质鼎、鬲足52件,灰、红陶片多件。陶器片上纹饰多为绳纹,附加堆文、划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台李庄遗址位于申集乡台李村西300米处,面积7050平方米。1985年3月7日调查时,采集标本有灰陶器的腹和口沿,夹砂红陶鼎足,灰陶鬲足等,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台子山遗址位于小圩区沱西乡甄集集南1公里处,面积1.3万平方米。上层为商、周文化层,下层为新石器时期文化层。1981年11月4日调查时,采集标本有陶纺轮1件,磨光黑陶豆柄5件,夹砂红陶鼎、鬲足、灰陶鼎多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泗河遗址位于申集乡泗河村东800米处的沱河中,水涨时,遗址大部分没入于水中,面积1.8万平方米。1985年3月14日调查时,采集标本有红烧土、红陶片、灰陶片、鬲足、豆柄等物。
霸王城遗址位于钟阳集东南2公里,旧城址上瓦砾堆积层厚达2米以上。采集的标本有汉瓦当1件,汉砖多件,陶壶口沿、釉陶器腹、红陶纺轮等物,陶器纹饰多为方格纹、印纹、弦纹。
上店集旧城址位于小圩乡聂圩村东南1公里、浍河北岸边,面积20万平方米。1984年3月调查时,采集明代砖雕1件,青花瓷片多件,为明代旧城址。
三、古墓葬
邓圩汉墓群位于双庙区邓圩村小张庄西0.5公里,面积2500平方米,封土层约4.2米,墓群多为石室墓。1950年一座石室墓被破坏,墓内殉葬品多散失,仅存一剑(铁质)、一铜印(送省博物馆收藏),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晒银滩古墓群位于县城西南500米处(现消防队正南100余米)。墓群长约700余米,南北宽约50米,封土约3.4米。1983年4月清理1座汉代砖室墓,出土文物有汉代规矩镜、汉五铢、大泉五十、玉、陶仓、陶井等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河集汉墓群位于双河集圩北、圩西两处。墓区封土长期被挖,现大部分已盖上民房,墓群多处受到破坏。1984年5月清理1座中型汉墓时,出土文物有剑、汉龙凤纹镜1件、四乳规矩镜1件、玉塞3件、大泉五十、玉2件、研2件、削1件、料珠12颗及五铢等,墓群为石、砖室墓。
化明塘明代墓葬位于小溪乡化明塘村东1公里处。地表有无字墓碑,高2.74米、宽1.12米。此外还有石翁仲、石羊、石马、望柱各2件。出土文物仅有墓砖数块,砖上有“洪武七年”、“镇江府制”等字样。
五河县地面文物一览表
(一)古遗址
(二)古墓葬
馆藏文物一览表
建国前,本县既无文物管理机构也无馆藏文物。建国后,本县出土和搜集到有价值的文物,大部分均送到省文物管理单位收藏。
1980年,县成立文物管理所,才开始收藏文物。本县所收藏的文物,大都是1980年后出土和征集的文物。截至1985年,本县馆藏文物有55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1件。
明代“宣德炉”两件。一件于1981年3月在新集区姚管集出土。通高14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径16.3厘米,重0.74公斤,炉上铸有方形正楷“大明宣德年制”字样。另一件于1983年3月在城郊乡张台村出土。通高138厘米,口径15.7厘米,重2.3公斤,炉上铸有正方形阳文“大明宣德年制”字样。
宋仿周铜鼎1件。1983年4月于县废旧品收购站仓库中检出。通高32厘米,口沿直径29厘米、三蹄形足,重44公斤,鼓腹、圆底、肩腹皆饰蚕纹。
唐代瓷瓶1件。1984年3月于申集乡出土。通高18.1厘米,瓶口直径4.3厘米,为唐代长沙窑口出品。
汉代灰陶方耳壶1件。1984年于沫河口区征收。通高31厘米,喇叭口,直径12.5厘米。
明朝人沈舟山水轴1件。1982年征集,画面为80×35厘米。着色淡彩,古树寒江,孤舟独钓,其意深远。
清朝人何绍基书法条幅1983年征集,为四条幅,书七言诗154言。
明朝人文伯红山水轴1件,1981年收购,原画为安淮乡一群众收藏。画面120×50厘米,布置奇兀。
清朝人张之万山水轴原为四条幅,1981年仅征购到三幅。绢画,画面50×25厘米,着淡彩,远峦清秀,自然传神。
告示碑1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二十七所建。此碑为古谕通知,现保存完好。
关卡碑1块。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立。位于沫河口西南侧淝水入淮处。碑砌在石墙西山墙上。碑文中记载光绪五年秋所添设的沫河口关卡撤去。回归大关长淮口,为此示知商贩。现今碑文模糊难认,并有数字残缺。此碑和关卡建筑房屋犹在,为省内仅存的关卡碑,系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去思碑1块。民国3年(1914年),由本县绅商为纪念五河知县殷葆田(合肥人)所立。据云殷为官清正,勤政爱民,故立此碑以示思念。碑文完整。
纪念碑1块。民国14年(1925年)3月立。为褒扬本籍人陈李氏捐银300元修铺凤仪街(现板桥南的顺河街)所建。
二、古遗址
韩庄遗址位于夏集乡韩庄东北0.5公里处。面积25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从地表采集石器标本3件。(均为生产工具),陶质鼎、鬲足52件,灰、红陶片多件。陶器片上纹饰多为绳纹,附加堆文、划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台李庄遗址位于申集乡台李村西300米处,面积7050平方米。1985年3月7日调查时,采集标本有灰陶器的腹和口沿,夹砂红陶鼎足,灰陶鬲足等,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台子山遗址位于小圩区沱西乡甄集集南1公里处,面积1.3万平方米。上层为商、周文化层,下层为新石器时期文化层。1981年11月4日调查时,采集标本有陶纺轮1件,磨光黑陶豆柄5件,夹砂红陶鼎、鬲足、灰陶鼎多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泗河遗址位于申集乡泗河村东800米处的沱河中,水涨时,遗址大部分没入于水中,面积1.8万平方米。1985年3月14日调查时,采集标本有红烧土、红陶片、灰陶片、鬲足、豆柄等物。
霸王城遗址位于钟阳集东南2公里,旧城址上瓦砾堆积层厚达2米以上。采集的标本有汉瓦当1件,汉砖多件,陶壶口沿、釉陶器腹、红陶纺轮等物,陶器纹饰多为方格纹、印纹、弦纹。
上店集旧城址位于小圩乡聂圩村东南1公里、浍河北岸边,面积20万平方米。1984年3月调查时,采集明代砖雕1件,青花瓷片多件,为明代旧城址。
三、古墓葬
邓圩汉墓群位于双庙区邓圩村小张庄西0.5公里,面积2500平方米,封土层约4.2米,墓群多为石室墓。1950年一座石室墓被破坏,墓内殉葬品多散失,仅存一剑(铁质)、一铜印(送省博物馆收藏),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晒银滩古墓群位于县城西南500米处(现消防队正南100余米)。墓群长约700余米,南北宽约50米,封土约3.4米。1983年4月清理1座汉代砖室墓,出土文物有汉代规矩镜、汉五铢、大泉五十、玉、陶仓、陶井等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河集汉墓群位于双河集圩北、圩西两处。墓区封土长期被挖,现大部分已盖上民房,墓群多处受到破坏。1984年5月清理1座中型汉墓时,出土文物有剑、汉龙凤纹镜1件、四乳规矩镜1件、玉塞3件、大泉五十、玉2件、研2件、削1件、料珠12颗及五铢等,墓群为石、砖室墓。
化明塘明代墓葬位于小溪乡化明塘村东1公里处。地表有无字墓碑,高2.74米、宽1.12米。此外还有石翁仲、石羊、石马、望柱各2件。出土文物仅有墓砖数块,砖上有“洪武七年”、“镇江府制”等字样。
五河县地面文物一览表
(一)古遗址
(二)古墓葬
馆藏文物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