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行政区划
清康熙十年(1671年),全国县以下设置都图,延至清末(1911年)。时怀远设10都,每都辖10图(第10都因地区较大,辖12图),全县共102图。
怀远县都图划分表

民国元年(1912年)废都,改图设方,全县划为102方,方下设保。
民国五年(1916年),改方设区。全县设城关、马头城、秦集、洛河、孔疃、胡疃、唐店、包集、胡口、龙亢10个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实行保甲制,全县设10个区,809保,8274甲。一区(城区)91保、897甲,二区(马头城)76保、804甲,三区(秦家集)49保、434甲,四区(洛河镇)57保、626甲,五区(孔疃镇)86保、978甲,六区(胡疃集)44保、494甲,七区(双沟集)158保、1553甲,八区(胡口集)109保、1085甲,九区(包家集)69保、690甲,十区(龙亢镇)70保、713甲。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并设五个区,287保,7284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二日,县境沦陷,65%的土地被日伪军盘踞。翌年,日伪政权划设6个区,413保,5394甲。
民国三十年(1941年),宿怀县民主政府建双沟、胡疃、龙亢、包集4个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宿怀县民主政府在涡河北建顺河、包集、淝河、大营、双桥、褚集、龙亢7个区。区辖乡因战事增减不定。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抗日战争结束后,民国县政府设5个区,42个乡(镇);宿怀县政府设7个区40个乡。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怀远县民主政府在涡河南设芡河、黑河、胡疃区,区辖乡随战事不定。
是年底,民国县政府撤区建镇。设6镇35个乡,直至怀远解放。
1949年1月,怀远解放后,全县设5个区、57个乡、313个行政村。宿县南部陈集、褚集、双桥、赵集、杨集,凤台县南新集、刘圩、尚庙、徐圩划入;马头城划属风阳县;田家庵、洛河划属淮南特别区。
1950年,灵璧县曹老集区划入,更名新马桥区,全县调整为11个区镇,123个乡,730个行政村。
1952年,凤阳县宫集区划入,改名马城区,全县设13个区、184个乡、1720个行政村。
1955年7月,梅桥区桃园乡5个选区划归蚌埠市。
1956年,全县设1个镇、7个区、22个乡、204个初级农业合作社,209个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撤区建社。建城关镇、城北、沙沟、支湖、魏庄、双桥、包集、陈集、新集、古城、火庙、曹老集、新马桥、龙亢、褚集、尚庙、唐集、刘集、刘圩、常坟、马城、孝仪、河溜23个人民公社,177个大队,1403个生产队。年底马城、孝仪区的15个大队、180个小队、73个村庄、8590户、40523人、22346个劳力、165999亩土地,划归蚌埠市与凤阳县。
1959年12月,秦集人民公社15个大队、893户、3983人、6373亩耕地、2995个劳力、1593头牲畜,划归蚌埠市。11个大队、126个小队、53个村庄、7498户、30122人、13777个劳力、134846亩土地、3135头牲畜,划归淮南市。
1964年5月,全县设10个区、1个镇、57个人民公社、4个街道办事处。龙亢区2个大队、13个小队、474户、1770人、830个劳力、4595亩耕地、141头牲畜,划归龙亢农场。同年,淮南市2个公社、24大队、350个小队、7791户、34715人、14809个劳力、117930亩耕地、2932头牲畜,划入怀远县。
1965年2月,撤销淝河区成立魏庄区。曹老集区金庄、磨盘张、新马桥4个公社,包集区何集公社51个大队、517小队、209146亩耕地、21073个劳力、4522头牲畜,划归固镇县。平阿3个大队、29个小队、659户、3087人、1010个劳力、10500亩耕地、189头牲畜,划入凤台县。
1969年2月撤区并社,全县52个人民公社并为24个。486个生产大队并为266个,5519个生产队并为5275个。
1979年,增设水上人民公社。
1980年,设区划社,全县设11个区、1个镇、71个人民公社、698个生产大队、10706个生产队、4个街道办事处、14个居民委员会。
1984年以社建乡,以队建村。全县设11个区1个镇、71个乡、726个村、5473个村民小组。双桥区刘碾乡改名杨集乡,河溜区小赵湖林场划归淮南市矿务局。
1985年,马城区上洪乡、马城乡、庙前乡68个村、2534户、11845人、6078个劳力、23268亩耕地,1099头牲畜划归蚌埠市。
一、民国三十年怀远县行政区划

二、民国三十四年怀远县行政区划

三、1952年怀远县行政区划

四、1964年怀远县行政区划

五、1985年怀远县行政区划
怀远县都图划分表

民国元年(1912年)废都,改图设方,全县划为102方,方下设保。
民国五年(1916年),改方设区。全县设城关、马头城、秦集、洛河、孔疃、胡疃、唐店、包集、胡口、龙亢10个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实行保甲制,全县设10个区,809保,8274甲。一区(城区)91保、897甲,二区(马头城)76保、804甲,三区(秦家集)49保、434甲,四区(洛河镇)57保、626甲,五区(孔疃镇)86保、978甲,六区(胡疃集)44保、494甲,七区(双沟集)158保、1553甲,八区(胡口集)109保、1085甲,九区(包家集)69保、690甲,十区(龙亢镇)70保、713甲。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并设五个区,287保,7284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二日,县境沦陷,65%的土地被日伪军盘踞。翌年,日伪政权划设6个区,413保,5394甲。
民国三十年(1941年),宿怀县民主政府建双沟、胡疃、龙亢、包集4个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宿怀县民主政府在涡河北建顺河、包集、淝河、大营、双桥、褚集、龙亢7个区。区辖乡因战事增减不定。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抗日战争结束后,民国县政府设5个区,42个乡(镇);宿怀县政府设7个区40个乡。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怀远县民主政府在涡河南设芡河、黑河、胡疃区,区辖乡随战事不定。
是年底,民国县政府撤区建镇。设6镇35个乡,直至怀远解放。
1949年1月,怀远解放后,全县设5个区、57个乡、313个行政村。宿县南部陈集、褚集、双桥、赵集、杨集,凤台县南新集、刘圩、尚庙、徐圩划入;马头城划属风阳县;田家庵、洛河划属淮南特别区。
1950年,灵璧县曹老集区划入,更名新马桥区,全县调整为11个区镇,123个乡,730个行政村。
1952年,凤阳县宫集区划入,改名马城区,全县设13个区、184个乡、1720个行政村。
1955年7月,梅桥区桃园乡5个选区划归蚌埠市。
1956年,全县设1个镇、7个区、22个乡、204个初级农业合作社,209个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撤区建社。建城关镇、城北、沙沟、支湖、魏庄、双桥、包集、陈集、新集、古城、火庙、曹老集、新马桥、龙亢、褚集、尚庙、唐集、刘集、刘圩、常坟、马城、孝仪、河溜23个人民公社,177个大队,1403个生产队。年底马城、孝仪区的15个大队、180个小队、73个村庄、8590户、40523人、22346个劳力、165999亩土地,划归蚌埠市与凤阳县。
1959年12月,秦集人民公社15个大队、893户、3983人、6373亩耕地、2995个劳力、1593头牲畜,划归蚌埠市。11个大队、126个小队、53个村庄、7498户、30122人、13777个劳力、134846亩土地、3135头牲畜,划归淮南市。
1964年5月,全县设10个区、1个镇、57个人民公社、4个街道办事处。龙亢区2个大队、13个小队、474户、1770人、830个劳力、4595亩耕地、141头牲畜,划归龙亢农场。同年,淮南市2个公社、24大队、350个小队、7791户、34715人、14809个劳力、117930亩耕地、2932头牲畜,划入怀远县。
1965年2月,撤销淝河区成立魏庄区。曹老集区金庄、磨盘张、新马桥4个公社,包集区何集公社51个大队、517小队、209146亩耕地、21073个劳力、4522头牲畜,划归固镇县。平阿3个大队、29个小队、659户、3087人、1010个劳力、10500亩耕地、189头牲畜,划入凤台县。
1969年2月撤区并社,全县52个人民公社并为24个。486个生产大队并为266个,5519个生产队并为5275个。
1979年,增设水上人民公社。
1980年,设区划社,全县设11个区、1个镇、71个人民公社、698个生产大队、10706个生产队、4个街道办事处、14个居民委员会。
1984年以社建乡,以队建村。全县设11个区1个镇、71个乡、726个村、5473个村民小组。双桥区刘碾乡改名杨集乡,河溜区小赵湖林场划归淮南市矿务局。
1985年,马城区上洪乡、马城乡、庙前乡68个村、2534户、11845人、6078个劳力、23268亩耕地,1099头牲畜划归蚌埠市。
一、民国三十年怀远县行政区划

二、民国三十四年怀远县行政区划

三、1952年怀远县行政区划

四、1964年怀远县行政区划

五、1985年怀远县行政区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