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土壤肥料
一、土壤肥力
(一)质地与容重
本县土壤耕层质地(机械组成)大多偏粘,物理性粘粒含量变幅较大,从2.83~71.95%不等。偏粘的土壤面积占全县耕作土壤面积238.11万亩的56.96%;质地偏沙的面积很少,仅占3.35%;质地适中的土壤,占全县耕作土壤面积的39.69%。
县境土壤容重变幅在1.26~1.56之间,平均1.3左右。在1.3以下的约占42%,大于1.3的约占58%。较为适中的在1.0~1.3之间。
(二)土体构型
县境土体构型共为五种,一是全剖面质地较为适中的土壤类型;二是上松下实的(蒙金土)土壤类型;三是层沙、层粘的间层类型;四是全剖面为均一沙土或均一粘土的类型;五是上粘下沙或下有粘土层、砂礓层、斑淀层等类型。前三种比较保水保肥,生产性能佳,是较好的土体构型,其面积约占全县耕作土壤的21.84%;其次是第四种类型,生产性能一般,其面积占14.65%;最差的是第五种类型,其面积占63.51%。
(三)土壤孔隙度
县境土壤耕层总孔隙度在43~52%之间,平均51%;毛管孔隙度在30~43%,平均36.3%;通气孔隙度6~20%;平均13%;耕作层总孔隙度低,通气孔隙度不高。因此,水气矛盾突出,常出现雨后或灌溉后内排不良,造成土壤水份饱和缺氧,使作物受渍和雨后土壤易板结,毛管作用强烈,致使土壤缺水失墒,作物易旱。
(四)土壤耕作层和犁底层
本县土壤耕作层比较浅薄,据1981年土壤普查采集的2100个剖面统计,土壤耕作层小于10厘米的占2.55%,10~15厘米的占33.87%,15~20厘米的占60.39%,大于20厘米的只占3.19%。犁底层由于机械化耕作,5~8厘米厚度的土壤占土壤总面积的51.3%,8~10厘米和大于10厘米厚度的均占5.54%。耕层浅,库容量小,多数土壤犁底层厚而紧实,妨碍作物根系下伸,影响土壤中水、肥的上下运行,对土壤保肥、供肥性能十分不利。
(五)土壤酸碱度
本县土壤耕作层酸碱度平均变化在6.8~8.8pH之间。中性土壤面积约占耕作土壤面积的24.6%,弱碱至碱性的占74.97%,而弱酸性土壤只占0.4%;潮土类酸碱度多在8pH,变幅8.2~8.8pH;砂礓黑土类多在7.7pH左右,变幅在7.7-8.5PH之间(白碱土为8.5pH);棕壤土类酸碱度不高,在6.8~7.4pH之间,属弱酸性至中性土壤。
(六)土壤代换量
本县土壤平均代换量为每100克土17.5毫克当量,变幅在6~31毫克当量/100克土。其中黑土、黄土、淤土、山红土等粘质土壤为高,沙土为低。
(七)土壤养分
通过普查化验,全县主要养分含量加权平均值为有机质1.19%,变幅0.71~2.1%;全氮为0.074%,变幅0.048~0.105%;全磷为0.089%,变幅0.044~0.169%,速效磷7PPm,变幅4~13PPm,速效钾101PPm,变幅48~163PPm。按全国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全县有机质、全氨、全磷、速效磷均为四级,属低量;全钾和速效钾均为三级,属中量。从整体上,全县缺磷少氮,有机质低,缺钾不突出。
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有马城、魏庄、荆山、常坟四区,含量分别为1.40%、1.24%、1.23%、1.23%;含量较低的有万福、龙亢、唐集、淝河和河溜五区,含量分别为1.11%、1.13%、1.14%、1.17%、1.17%。速效钾高于100PPm的有魏庄、龙亢、马城、包集、万福、双桥、河溜、淝河8个区;低于100PPm的有荆山、包集、常坟3个区;速效磷含量较高的有荆山、马城两区,平均含量为9PPm,最低的是龙亢区,平均含量4.5PPm。
怀远县五大土类养份含量(加权平均)

土壤养份含量分级面积表

怀远县分区各土种养份含量(加权平均)





二、肥料
(一)农家肥
1.人粪尿:怀远县历来习惯粪尿掺灰土晒干利用。1964年提倡改厕所,尿粪分开收集,粪肥掺土和草,经堆闷10~20天,制成“三合一”肥料,作为细肥使用。人尿收集经发酵后作为苗期追肥,1965年推广,延续到1967年,后有起落,没有推广开。
2.高温堆肥:1974年~1976年推广高温堆肥和设池沤肥。因群众对高温堆肥没有习惯,没有推广开,对设池沤肥已形成习惯,实行较普遍。
3.饼肥:怀远历来有施饼肥的习惯,主要有豆饼、棉饼、芝麻饼、菜籽饼等。解放前直接施用很少,多数当作畜禽饲料。解放后仍然保持作饲料“过腹”才用的习惯。1961年至1980年的20年间,油料生产减少,饼肥也相应下降,除国家重点场所及指定某种经济作物的推广点上拨给部分饼肥指标外,广大农户已极少施用。
4.秸杆还田:60年代初提倡,点上试行。70年代先进队推广时因农户烧柴、饲料紧张,还田很少。1980年后,随着作物产量的迅速增加,作物秸草逐渐有所剩余,还田相应增加。荆山区猴洞大队经几年秸杆还田,结合增施塘泥及垃圾,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1984年测定,土壤有机质一般都在1.40%左右,高的达1.79%。小麦单产由过去的200多斤提高到800斤左右。
5.绿肥:主要为红花草、苕子、田青、柽麻、箭舌、豌豆等,县境1958年引进。1963年全县种植1187亩,1973年最高发展到41135亩。1979年后因化肥广泛使用,被逐渐淘汰。据试验,绿肥对增产有明显的效果。
〔实例〕:1983年原马城公社马头大队种15亩苕子掩青栽水稻,亩产600斤,对照田亩产280斤,增产114.2%。1977年原新集公社四湖大队在小麦亩产长期不过百斤的瘦薄土壤上,6月20日播种30亩柽麻,亩产鲜草2000余斤,9月3日掩青,后种小麦,亩产250斤,比对照田增产一倍多。1978年原魏庄公社汤湖大队种30亩田青示范,亩产鲜草3000余斤,种小麦亩产273.6斤,比对照田亩产小麦99.2斤增产175.8%。1979年龙亢区原黄洼公社胡刘大队种柽麻100亩,亩产鲜草4350斤,种小麦亩产314.8斤,比对照田亩产小麦150.7斤增产108.9%。1967年县农科所棉田套种柽麻掩青,亩产鲜草14345斤,纤维长度增加0.5毫米,衣分提高0.7%,衣指增加0.9克,亩产籽棉223.6斤,比对照田亩产籽棉176.5斤,亩增产47.1斤,增产26.7%。
(二)化学肥料
怀远县施用化学肥料始于50年代中期,以硫酸铵氮素化肥为主,其次是硝酸铵、氯化铵,初在小面积上进行试验,1958年推广使用。60年代磷肥开始试验,70年代大面积使用,80年代试验推广氮磷配合施肥技术。80年代以来,增施钾素化肥,推广氮、磷、钾配合施肥。
据资料记载,1954年在龙亢汤楼陈万忠互助组首次推广硫酸铵用于烤烟小面积试验。1959年过磷酸钙用于棉花根外喷肥,1972年推广。1963年县农科所进行氮磷钾试验。1965年在苏集推广磷肥,应用于棉花、小麦、大豆等作物。1970年推广追磷肥防治僵苗病。1972年推广氨水作小麦追肥。1976年提倡大豆钼酸铵拌种未推开。1980年油菜提倡喷硼未能推开。1980年至1982年在大河湾利用飞机对小麦进行喷肥(磷酸二氢钾)。
建国以来,全县化肥施用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972年以前,平均亩施0.5~9公斤;1973怀远县1962年~1985年化肥施用量年~1978年由亩施量11公斤提高到30公斤;1979年~1985年由亩施45公斤提高到126公斤。
怀远县1962~1985年化肥施用量

(三)微生物肥料
建国后,微生物肥料用量很少,推而不广。1955年开始推广根瘤菌,用于豌豆、大豆、花生拌种用,1956年推开,一直延用到1958年。1970年推行“5406”用作基肥和种肥,1983年推广“卅烷醇”激素。1972年从山东引进“鲁保一号”,防治大豆兔丝子,集中在大河湾使用。
(一)质地与容重
本县土壤耕层质地(机械组成)大多偏粘,物理性粘粒含量变幅较大,从2.83~71.95%不等。偏粘的土壤面积占全县耕作土壤面积238.11万亩的56.96%;质地偏沙的面积很少,仅占3.35%;质地适中的土壤,占全县耕作土壤面积的39.69%。
县境土壤容重变幅在1.26~1.56之间,平均1.3左右。在1.3以下的约占42%,大于1.3的约占58%。较为适中的在1.0~1.3之间。
(二)土体构型
县境土体构型共为五种,一是全剖面质地较为适中的土壤类型;二是上松下实的(蒙金土)土壤类型;三是层沙、层粘的间层类型;四是全剖面为均一沙土或均一粘土的类型;五是上粘下沙或下有粘土层、砂礓层、斑淀层等类型。前三种比较保水保肥,生产性能佳,是较好的土体构型,其面积约占全县耕作土壤的21.84%;其次是第四种类型,生产性能一般,其面积占14.65%;最差的是第五种类型,其面积占63.51%。
(三)土壤孔隙度
县境土壤耕层总孔隙度在43~52%之间,平均51%;毛管孔隙度在30~43%,平均36.3%;通气孔隙度6~20%;平均13%;耕作层总孔隙度低,通气孔隙度不高。因此,水气矛盾突出,常出现雨后或灌溉后内排不良,造成土壤水份饱和缺氧,使作物受渍和雨后土壤易板结,毛管作用强烈,致使土壤缺水失墒,作物易旱。
(四)土壤耕作层和犁底层
本县土壤耕作层比较浅薄,据1981年土壤普查采集的2100个剖面统计,土壤耕作层小于10厘米的占2.55%,10~15厘米的占33.87%,15~20厘米的占60.39%,大于20厘米的只占3.19%。犁底层由于机械化耕作,5~8厘米厚度的土壤占土壤总面积的51.3%,8~10厘米和大于10厘米厚度的均占5.54%。耕层浅,库容量小,多数土壤犁底层厚而紧实,妨碍作物根系下伸,影响土壤中水、肥的上下运行,对土壤保肥、供肥性能十分不利。
(五)土壤酸碱度
本县土壤耕作层酸碱度平均变化在6.8~8.8pH之间。中性土壤面积约占耕作土壤面积的24.6%,弱碱至碱性的占74.97%,而弱酸性土壤只占0.4%;潮土类酸碱度多在8pH,变幅8.2~8.8pH;砂礓黑土类多在7.7pH左右,变幅在7.7-8.5PH之间(白碱土为8.5pH);棕壤土类酸碱度不高,在6.8~7.4pH之间,属弱酸性至中性土壤。
(六)土壤代换量
本县土壤平均代换量为每100克土17.5毫克当量,变幅在6~31毫克当量/100克土。其中黑土、黄土、淤土、山红土等粘质土壤为高,沙土为低。
(七)土壤养分
通过普查化验,全县主要养分含量加权平均值为有机质1.19%,变幅0.71~2.1%;全氮为0.074%,变幅0.048~0.105%;全磷为0.089%,变幅0.044~0.169%,速效磷7PPm,变幅4~13PPm,速效钾101PPm,变幅48~163PPm。按全国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全县有机质、全氨、全磷、速效磷均为四级,属低量;全钾和速效钾均为三级,属中量。从整体上,全县缺磷少氮,有机质低,缺钾不突出。
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有马城、魏庄、荆山、常坟四区,含量分别为1.40%、1.24%、1.23%、1.23%;含量较低的有万福、龙亢、唐集、淝河和河溜五区,含量分别为1.11%、1.13%、1.14%、1.17%、1.17%。速效钾高于100PPm的有魏庄、龙亢、马城、包集、万福、双桥、河溜、淝河8个区;低于100PPm的有荆山、包集、常坟3个区;速效磷含量较高的有荆山、马城两区,平均含量为9PPm,最低的是龙亢区,平均含量4.5PPm。
怀远县五大土类养份含量(加权平均)

土壤养份含量分级面积表

怀远县分区各土种养份含量(加权平均)





二、肥料
(一)农家肥
1.人粪尿:怀远县历来习惯粪尿掺灰土晒干利用。1964年提倡改厕所,尿粪分开收集,粪肥掺土和草,经堆闷10~20天,制成“三合一”肥料,作为细肥使用。人尿收集经发酵后作为苗期追肥,1965年推广,延续到1967年,后有起落,没有推广开。
2.高温堆肥:1974年~1976年推广高温堆肥和设池沤肥。因群众对高温堆肥没有习惯,没有推广开,对设池沤肥已形成习惯,实行较普遍。
3.饼肥:怀远历来有施饼肥的习惯,主要有豆饼、棉饼、芝麻饼、菜籽饼等。解放前直接施用很少,多数当作畜禽饲料。解放后仍然保持作饲料“过腹”才用的习惯。1961年至1980年的20年间,油料生产减少,饼肥也相应下降,除国家重点场所及指定某种经济作物的推广点上拨给部分饼肥指标外,广大农户已极少施用。
4.秸杆还田:60年代初提倡,点上试行。70年代先进队推广时因农户烧柴、饲料紧张,还田很少。1980年后,随着作物产量的迅速增加,作物秸草逐渐有所剩余,还田相应增加。荆山区猴洞大队经几年秸杆还田,结合增施塘泥及垃圾,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1984年测定,土壤有机质一般都在1.40%左右,高的达1.79%。小麦单产由过去的200多斤提高到800斤左右。
5.绿肥:主要为红花草、苕子、田青、柽麻、箭舌、豌豆等,县境1958年引进。1963年全县种植1187亩,1973年最高发展到41135亩。1979年后因化肥广泛使用,被逐渐淘汰。据试验,绿肥对增产有明显的效果。
〔实例〕:1983年原马城公社马头大队种15亩苕子掩青栽水稻,亩产600斤,对照田亩产280斤,增产114.2%。1977年原新集公社四湖大队在小麦亩产长期不过百斤的瘦薄土壤上,6月20日播种30亩柽麻,亩产鲜草2000余斤,9月3日掩青,后种小麦,亩产250斤,比对照田增产一倍多。1978年原魏庄公社汤湖大队种30亩田青示范,亩产鲜草3000余斤,种小麦亩产273.6斤,比对照田亩产小麦99.2斤增产175.8%。1979年龙亢区原黄洼公社胡刘大队种柽麻100亩,亩产鲜草4350斤,种小麦亩产314.8斤,比对照田亩产小麦150.7斤增产108.9%。1967年县农科所棉田套种柽麻掩青,亩产鲜草14345斤,纤维长度增加0.5毫米,衣分提高0.7%,衣指增加0.9克,亩产籽棉223.6斤,比对照田亩产籽棉176.5斤,亩增产47.1斤,增产26.7%。
(二)化学肥料
怀远县施用化学肥料始于50年代中期,以硫酸铵氮素化肥为主,其次是硝酸铵、氯化铵,初在小面积上进行试验,1958年推广使用。60年代磷肥开始试验,70年代大面积使用,80年代试验推广氮磷配合施肥技术。80年代以来,增施钾素化肥,推广氮、磷、钾配合施肥。
据资料记载,1954年在龙亢汤楼陈万忠互助组首次推广硫酸铵用于烤烟小面积试验。1959年过磷酸钙用于棉花根外喷肥,1972年推广。1963年县农科所进行氮磷钾试验。1965年在苏集推广磷肥,应用于棉花、小麦、大豆等作物。1970年推广追磷肥防治僵苗病。1972年推广氨水作小麦追肥。1976年提倡大豆钼酸铵拌种未推开。1980年油菜提倡喷硼未能推开。1980年至1982年在大河湾利用飞机对小麦进行喷肥(磷酸二氢钾)。
建国以来,全县化肥施用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972年以前,平均亩施0.5~9公斤;1973怀远县1962年~1985年化肥施用量年~1978年由亩施量11公斤提高到30公斤;1979年~1985年由亩施45公斤提高到126公斤。
怀远县1962~1985年化肥施用量

(三)微生物肥料
建国后,微生物肥料用量很少,推而不广。1955年开始推广根瘤菌,用于豌豆、大豆、花生拌种用,1956年推开,一直延用到1958年。1970年推行“5406”用作基肥和种肥,1983年推广“卅烷醇”激素。1972年从山东引进“鲁保一号”,防治大豆兔丝子,集中在大河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