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农副产品加工机具
一、磨面机旧时县境有石臼、石碾、石磨,使用人力或畜力推磨打碾,日产米、面不足百斤。1962年开始引进圆盘磨,用3~9马力的动力带动,时产面粉40~80公斤。1970年后引进MF-65型和85型对辊面粉机,以2.8至5千瓦电动机做动力,时产面粉60~125公斤。1985年全县有各式磨面机1603台。
二、碾米机1963年后,产稻区开始使用机械碾米,机型有卧式铁辊碾米机、立式砂辊碾米机和铁筋砂辊碾米机,用8~12马力柴油机做动力,时加工稻米250~1000公斤。1985年全县有各种型号碾米机659台。
三、榨油机县境农村户营油坊集中在沿淮大河湾一带,建国前榨油均用木制油榨。1954年开始引进人力螺旋榨,每次可榨油料60~80公斤(各种油料出油率各不相同,大豆约10%,芝麻约44%,油菜籽近40%)。1963年,引进动力螺旋式榨油机,日产量约1.5吨。1980年后引进立式、卧式两种液压榨油机。1985年底全县有各种型号榨油机1849台。
四、薯类加工机具1958年前县境山芋切片主要用刀切,手工操作,日切400公斤左右。1958年后推行手推和脚踏山芋切片机。1970年,部分社、队改用电动机,时加工山芋片200~300公斤。1980年后山芋种植面积压缩,机械使用率逐年减少。1949年~1985年农用机械动力发展情况
1949~1985年农用机械动力发展情况
二、碾米机1963年后,产稻区开始使用机械碾米,机型有卧式铁辊碾米机、立式砂辊碾米机和铁筋砂辊碾米机,用8~12马力柴油机做动力,时加工稻米250~1000公斤。1985年全县有各种型号碾米机659台。
三、榨油机县境农村户营油坊集中在沿淮大河湾一带,建国前榨油均用木制油榨。1954年开始引进人力螺旋榨,每次可榨油料60~80公斤(各种油料出油率各不相同,大豆约10%,芝麻约44%,油菜籽近40%)。1963年,引进动力螺旋式榨油机,日产量约1.5吨。1980年后引进立式、卧式两种液压榨油机。1985年底全县有各种型号榨油机1849台。
四、薯类加工机具1958年前县境山芋切片主要用刀切,手工操作,日切400公斤左右。1958年后推行手推和脚踏山芋切片机。1970年,部分社、队改用电动机,时加工山芋片200~300公斤。1980年后山芋种植面积压缩,机械使用率逐年减少。1949年~1985年农用机械动力发展情况
1949~1985年农用机械动力发展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