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年间,县城有大街小巷54条,路面均狭窄弯曲、高低不平。主要街道为衙前街、衙后街、东顺河街、文昌街和兴街。其中:东顺河街、文昌街、兴街为主要商业大街。北伐及抗日战争时期,街道多毁于战火,战争结束后,虽经多年修整,终难恢复原貌。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市政建设。对旧街道先后改造拓宽。50年代初,新建荆山路、淮海路。60年代拓宽、整修文昌街、民胜街、东大街。70年代拓宽延长南门大街,新辟环山路。80年代开宽西顺河街、锦绣街,取直禹王路。截至1985年底县城主要街道已发展到28条,总长23964米。其中,柏油路面大街14条,长17992米,水泥路面大街3条936米,条碎石路面大街7条,3564米,土质路面大街4条,1472米。街道平直宽敞,整洁美观。另有巷道33条,80%已铺成水泥路面。
一、东顺河街位于县城东北部。清同治年间,在涡河南岸沿河修筑,东濒淮河,紧靠税关,接近码头。街长约800米,宽5米,路面以三条石板铺设而成,为县城最古老繁华的街道。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是盐粮、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淮河上游皖西的大米、竹、木、茶、麻;涡河上游豫东、毫州的干鲜水果;下游枫山、苏州的窑货,均运此交易。沿街有盐粮行20余家。其中源大、房天和、大昌、其昌、天成、瑞丰,资金雄厚,经营有方,生意兴隆,日成交额常逾千担。京广百货店、杂货店、铁货店、鞋帽店、文具店、乐器店多达百余家,饮食、服务网点30余处。其中吕同兴、五味斋、正大饭馆;清连、大观园浴池;新复盛、华美、翠芳、三洋、东升、利华旅馆及田家、何家茶馆,最为有名。此外,街上还设有烧酒、面粉、窑麻加工作坊和两座剧院。民国十四年(1925年),军阀混战时被焚。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税关撤除后,改成居民区。
二、兴街位于城区北部,涡河南岸,东至老鱼市连涡河码头,西入文昌街接文昌阁。全长250米,宽5米,街面由石板铺设而成。兴街筑于清末,原为居民区。民国十四年(1925年),东顺河街遭火焚后,部分商号迁移至此始兴。抗战前,兴街以经营京广百货、杂货为主,各业兼有,门类齐全。主要店铺有50余家。其中名店有叶义兴、杨顺康、隆庆、蔡福冒、叶恒兴、吕同兴、永兴昌、席永兴棉布丝绸店;杨大昌京广货店;郑兴祥、吴聚兴杂货店;齐泰、丽华煤油商行;韩永胜、钱太隆、刘聚祥、万洪昌五金铁货店;孙兴昌鞋帽店;白兴胜文具、乐器店;大年堂、同寿昌、万同春药店;陈德丰酱园店;陈隆兴银楼;玉泉浴池及缝纫店、修车铺等。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侵占县城时被焚。建国后,更名复兴街,现为商业、居民混合区。
三、文昌街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由知县邹一桂为街口栅门题书“文昌街”匾额而得名(文风昌盛之意)。街道位于小西门内,纵贯城区西南,南接南丰集(又名三元拐)北连文昌阁至北门,全长约500米,宽10米,街面以石块铺设,街心用三块条石并列贯通。
文昌街原是豪富之家的公馆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东顺河街、兴街相继遭火患后,始逐步发展为县城主要的商业街。
建国前,沿街店铺有70余家,主要商号有复兴源、宋复昌、宋恒泰、刘天泰、汪裕泰、协祥、王汇源京广货店;宋贤斌、李文华、顾家田、李祥云丝店;生花斋、生花堂、教育、儿童文具店;宋怡和、荆昌、李鸿昌、瑞昌、义和公、同康、敖巨昌、义森昌杂货店;同兴泰、万兴公铁货店;王德昌、杨仁太酒油盐店;张万森、三义兴、同盛、源泰、义和公、孙福泰、祥泰、益盛公、恒泰、协永昌、巩义兴等干鲜炒货店;黄长胜、玉美、刘同泰酱园店;春生堂、同寿昌生药店及戴凤山烧饼店;三星浴池,醉和轩公寓,王兴如钟表店等。
建国后,文昌街进行了拓宽改造。街宽由10米开拓到18米,铺设9米宽的沥清混凝土路面,沿街房屋整修一新,店堂设施作了更新。1978年以来,在开放搞活的经济方针指导下,出现了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百家经商局面。沿街相继建起四座综合经营大楼。大、中、小网点相互映衬,国营、集体、个体相互竞争。今日之文昌街,已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商业街市。邮电大楼、贸易中心、综合大楼、供销商场、财政大楼、文化馆新楼,分布在沿街两侧,各业商店密集,已成县城商业最繁荣的街道。
四、禹王路是县城对外交通的干道。民国年间原是一条高凹不平的狭窄土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县政府以工代赈重新开辟一条新路,名为“后官路”,由新城小西门北侧起,直抵老西门,穿越7~11米高的龟山,与蚌阜公路相接全长1500米,土质路面宽3米。
建国后,经多次整修。1972年9月,将龟山头路段削低拓宽,降低5~7米,路面加宽至22米。1974年全线铺砂石路面。1976年改铺柏油。1984年11月,延长小西门至文昌街和锦绣街至县委门前两段,拆迁房屋4000多平方米。定名禹王路。现禹王路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齐全,路侧梧桐成荫,绿化带青松葱郁,花草争艳,路旁高楼群立,已为县城主要街道。
1985年底县城街道一览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市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