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加工
一、粮油加工
建国前,县境无粮油加工业,人民吃粮用油,均用石磨、油磨、木榨、石碾等工具人力加工。
建国后,1951年至1958年先后建成油厂、米厂、面粉厂,开始粮油机械生产(发展详见第四编工业)。1964年后,随供电事业和机械工业发展,城、乡增加社办集体粮油加工业。80年代后,出现个体粮油加工。电动与柴油机带动“小钢磨”遍及乡、村。据1982年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统计,全县集体、个体拥有各种类型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260台。其中:碾米机659台,磨面机1603台,榨油机1849台,淀粉加工机149台。
二、饲料加工
1955年在实行粮食“三定”时,在“四留”(口粮、种子、饲料、机动粮)中规定,每头耕牛留饲料粮350斤,骡马450斤,驴250斤,种、母猪300斤,多以大麦、玉米、豌豆为主,采用人力、石磨加工,也有用原粮喂养者。直至1978年后,多种经济发展,养鸡、养鹅、养兔、养牛、养猪业增多,饲料需求量加大。始组建饲料公司,生产机制混合饲料,采用玉米、麸皮、米糠、山芋干、碎米、豆饼、鱼粉、骨粉、贝壳粉、血粉、维生素和添加剂按比例混合而成。分猪用、鸡用、蛋鸡用及奶牛、长毛兔用等品种,当年生产39.85万斤,销售38.45万斤,创产值63265元,1985年产量增至172.3万斤。
建国前,县境无粮油加工业,人民吃粮用油,均用石磨、油磨、木榨、石碾等工具人力加工。
建国后,1951年至1958年先后建成油厂、米厂、面粉厂,开始粮油机械生产(发展详见第四编工业)。1964年后,随供电事业和机械工业发展,城、乡增加社办集体粮油加工业。80年代后,出现个体粮油加工。电动与柴油机带动“小钢磨”遍及乡、村。据1982年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统计,全县集体、个体拥有各种类型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260台。其中:碾米机659台,磨面机1603台,榨油机1849台,淀粉加工机149台。
二、饲料加工
1955年在实行粮食“三定”时,在“四留”(口粮、种子、饲料、机动粮)中规定,每头耕牛留饲料粮350斤,骡马450斤,驴250斤,种、母猪300斤,多以大麦、玉米、豌豆为主,采用人力、石磨加工,也有用原粮喂养者。直至1978年后,多种经济发展,养鸡、养鹅、养兔、养牛、养猪业增多,饲料需求量加大。始组建饲料公司,生产机制混合饲料,采用玉米、麸皮、米糠、山芋干、碎米、豆饼、鱼粉、骨粉、贝壳粉、血粉、维生素和添加剂按比例混合而成。分猪用、鸡用、蛋鸡用及奶牛、长毛兔用等品种,当年生产39.85万斤,销售38.45万斤,创产值63265元,1985年产量增至172.3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