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组织建制
抗日战争初期,县境农民为抵抗侵略,保卫家园,曾自发组织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红枪会,这种群众性的武装组织,一无正确的政治目标,二无严密的组织领导,多被地主豪绅收买利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新四军抵达龙亢建立抗日根据地后,教育争取了龙亢一带红枪会首领杨兆峰等人,将红枪会改称为联庄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防匪、保家卫民,日本投降后,编入地方武装列为民兵组织。
部分年度民兵组织统计表

建国后,民兵组织建设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完善、发展壮大。1950年成立怀远县人民武装部,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了民兵结构。1953年4月,县成立人民武装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民兵工作的领导。1957年全县发展民兵83950人,其中基干民兵33837人。1958年9月29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的号召。10月,怀远县建立民兵师,民兵发展到286377人,其中基干民兵158343人(男性96441人,女性61902人)。因一哄而起,建制混乱,生产组织与民兵组织不分,官兵互不相识。翌年1至4月重新整组。调整后,县民兵师共辖26个团、355个营、1045个连、5053个排计218019人,其中基干民兵85004人。1962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再次整顿,经整顿后的普通民兵为81923人,基干民兵为68496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民兵工作停顿。1969年恢复。翌年11月,成立县民兵独立团,下辖5个营、26个连、130个排、520个班4680人。1973年撤消。1975年,成立县民兵指挥部,各公社成立民兵小分队,以此取代民兵组织。1977年初,撤消民兵指挥部,恢复民兵组织。
1981年,县委、县人民武装部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全面调整和改革。将民兵最高年龄由原来的45岁降为35周岁,其中男性基干民兵为18至28周岁,女性基干民兵为18至23周岁。通过整顿,缩小了范围,压缩了年龄,提高了质量。全县民兵由234858人,减少到91580人,占总人口的10%。1985年根据中央(85)22号文件,民兵组织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指示精神,对全县民兵组织又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调整后,全县普通民兵为65462人,基干民兵9753人(男性9101人,女性652人)。
部分年度民兵组织统计表

建国后,民兵组织建设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完善、发展壮大。1950年成立怀远县人民武装部,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了民兵结构。1953年4月,县成立人民武装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民兵工作的领导。1957年全县发展民兵83950人,其中基干民兵33837人。1958年9月29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的号召。10月,怀远县建立民兵师,民兵发展到286377人,其中基干民兵158343人(男性96441人,女性61902人)。因一哄而起,建制混乱,生产组织与民兵组织不分,官兵互不相识。翌年1至4月重新整组。调整后,县民兵师共辖26个团、355个营、1045个连、5053个排计218019人,其中基干民兵85004人。1962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再次整顿,经整顿后的普通民兵为81923人,基干民兵为68496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民兵工作停顿。1969年恢复。翌年11月,成立县民兵独立团,下辖5个营、26个连、130个排、520个班4680人。1973年撤消。1975年,成立县民兵指挥部,各公社成立民兵小分队,以此取代民兵组织。1977年初,撤消民兵指挥部,恢复民兵组织。
1981年,县委、县人民武装部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全面调整和改革。将民兵最高年龄由原来的45岁降为35周岁,其中男性基干民兵为18至28周岁,女性基干民兵为18至23周岁。通过整顿,缩小了范围,压缩了年龄,提高了质量。全县民兵由234858人,减少到91580人,占总人口的10%。1985年根据中央(85)22号文件,民兵组织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指示精神,对全县民兵组织又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调整后,全县普通民兵为65462人,基干民兵9753人(男性9101人,女性65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