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花鼓灯
花鼓灯是流行在涡、淮两岸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究其渊源,境内传说不一。
一说始于夏代。因大禹治水至涂山,凿山导淮,“万方洪水归沧海,永赖当年疏凿功”,在传统的禹王诞辰之日,人们敲锣打鼓,云集涂山,给禹王烧香祝寿,后简编鼓词,随锣鼓起舞歌唱。由此演变而来。
一说始于宋代。据《凤台县志》载:“花鼓灯从宋代就流传在淮河流域的凤台、怀远一带”。这是有关花鼓灯唯一的文字史料。
一说始于明代永乐年间。初为宫廷之乐,后逐渐传入民间。人民模拟生活情趣,即兴表演,逐步发展形成。传统灯歌唱道:“人人都说玩灯孬,我把玩灯表一遭,永乐皇帝当灯头,正宫娘娘把头包,文武大臣把锣敲,小朝廷玩灯可能算孬!”即对这一传说的印证。
究竟源于何时,史无文字记载。县人葛士静独家探讨、编著的《花鼓灯起源的探讨》一文分析推证了花鼓灯起源于宋代的可靠性,正确与否尚需世人稽考。
花鼓灯演唱遍及全县,深受群众欢迎。这是一种带有浓厚生活情趣的民间歌舞,发展中难免带有糟粕。建国前县境达官贵人视其为“晦淫晦盗”的“异端邪流”,时有“好女不玩灯”之说。数百年来,女角色“兰花”均由男子扮演,演出只限农村,不登大雅之堂。
建国后,贯彻了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对花鼓灯这一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加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不脱离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1953年,我县花鼓灯首次进京参加全国民间歌舞调演,在怀仁堂作招待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周恩来总理观看后夸赞:“安徽花鼓灯舞是汉民族民间舞蹈的代表,是东方的芭蕾”。嗣后,北京天马舞蹈室在蚌埠专设花鼓灯研究室,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著名舞蹈艺术家吴晓邦多次来县考察研究。中央歌舞团、北京舞蹈学校、北京海政歌舞团等艺术团体多次派人来怀学习花鼓灯艺术。一个个国家级的舞蹈团体,带着花鼓灯歌舞遍访五洲四海,深受欢迎,获得“东方芭蕾舞”的赞誉。著名花鼓灯艺人常春利、鉏洪云、魏洪亮等先后被聘为北京舞蹈学校、海政文工团、省文工团、安庆艺术专科学校等单位的舞蹈教师。1958年10月,县文工团成立后,把花鼓灯的编演作为首要任务,聘请著名花鼓灯艺人郑九如、杨在先、赵东国为教师,培养了一批花鼓灯新秀。1959年9月,成立花鼓灯文化连,挖掘整理了花鼓灯传统节目。“文化大革命”期间,花鼓灯同其他艺术一样遭到禁锢。“文化大革命”后,得以新生,全县各地花鼓灯班子相继恢复。常坟、龙亢、淝河等地组织培训了一批花鼓灯小演员。专业、业余文艺团体相继编排了《送货下乡》、《卖余粮》、《雾雨出伞》、《榴林曲》、《春风又绿花鼓乡》、《雪夜出征》、《蛙鸣曲》等现代题材的花鼓灯歌舞。1973年9月,省文化局在县境举办花鼓灯训练班,为全省各专业文化团体培训了花鼓灯骨干。1979年,县文工团排演的大型花鼓灯歌舞剧《摸花轿》,在省内外公演,深受欢迎。1982年和1983年春节,县文化局连续组织全县花鼓灯会演,有14个队200多位演员参加演出。演员年龄上至83岁,下至8岁,演出近20台节目,盛况空前。北京、上海、南京、合肥、淮南、阜阳、蚌埠等地150多位艺术家到会采风。
现全县有25个花鼓灯班子约400人长期活动在农村,庆贺农民们丰收后的喜悦,歌唱农村新风尚。
角色男角统称“鼓架子”。根据分工有“伞把子”、“大鼓架子”,“小鼓架子”和“丑鼓”之分。“伞把子”又分“文伞”和“武伞”。“文伞把子”擅唱,具有即兴演唱的能力,出口成章,常在灯班子“踩街”时唱吉庆花鼓歌。“武伞把子”擅舞蹈、翻跟斗和各种伞技,是“大花场”的领舞者;“大鼓架子”身强力壮,可顶人叠罗汉,多者可顶六七人,主要表演“小花场”中的上、中盘鼓,兰花在其肩上、腰部表演各种舞技。“小鼓架子”擅舞蹈,具有矫健刚劲的架子功,可翻大、小跟斗,擅演男女双人舞,表演风格活泼。“丑鼓”也称“挎鼓的”,演出时身背花鼓上场,能即兴演唱,多为打诨逗趣,诙谐风趣的灯歌。
女角统称“兰花”,旧称“少锣”或“包头的”。有的擅唱,有的能唱擅舞,有文、武之分。旧时演出,“兰花”均由男子扮演。建国后,对传统花鼓灯进行了整理加工,剔除了糟粕,广大人民的思想觉悟逐渐解放,除传统的演出中仍有老一辈男兰花外,均改由女子扮演。
花鼓灯以地区和风格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涌现一批各具特长的花鼓灯艺人,在淮河流域就有凤台、怀远两大流派。
清末民初,境内较为著名的花鼓灯艺人有傅金云,艺名“小金子”,擅演鼓架子;石万美,艺名“大银子”,擅演兰花;二人有金鼓银锣之美誉。另外还有石万礼(大鼓架子)、赵贵树、赵贵军、马金先(伞把子)、居占文(兰花)等。
建国前后较为著名的艺人有:
冯国佩,艺名“小金莲”,男,马城冯嘴人。以擅演兰花驰名♀舞姿优美动人,感情含蓄真挚,曾任蚌埠市文工团团长、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郑九如,艺名“小白鞋”,男,常坟区柳沟乡郑家岗人。以演兰花著称,舞姿潇洒大方,优美传情,是花鼓灯怀远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58年被聘任县文工团教师,系省舞蹈家协会会员。
杨在先,艺名“小红鞋”,男,万福区藕塘乡砖坝人。以演兰花擅长。舞姿奔放洒脱,生活气息浓厚,模拟老年妇女形象逼真,故又称为“杨老妈”,是花鼓灯怀远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省舞蹈家协会会员。
陈永兰,艺名“一汪水”,“小兰鞋”,男,万福区兰桥乡陈圩人,擅演兰花,舞姿含蓄细腻,妩媚动人,别具一格。
石金礼,艺名“石猴子”,男,河溜区河溜乡莲花村人,以演鼓架子擅长。动作刚劲有力,灵巧传神,身形似猴。现任省文工团花鼓灯教师、省舞蹈家协会理事。
叶春界,艺名“老云头”,男,常坟区岗庙乡叶湖人。以演文伞把子擅长,能编善唱,是花鼓灯后场小戏的主要演员,1985年去世。
侯中成,艺名“狗套子”,男,荆山区草寺新淝人,擅演鼓架子,是涡北地区著名的花鼓灯艺人。
符佩相,艺名“小猪贩子”,男,唐集区朱疃乡李桥人,擅演鼓架子,跟斗花样多,矫健敏捷。
鉏洪云,艺名“鉏小水”,男,淝河区张八郢人。擅演鼓架子,动作豪爽大方,以翻小跟斗见长。曾被北京聘请传授花鼓灯技艺,1959年被聘任安庆艺专花鼓灯舞蹈教师。
赵东国,艺名“赵小麻子”,男,淝河区古城人,擅演小鼓架子,在群舞中尤为突出。1958年被聘任县文工团花鼓灯教师。
赵怀珠,男,河溜区莲花村人,擅演小鼓架子和武伞把子,有扎实的架子功。
朱克友,艺名“笑咪咪”,男,河溜区双沟人。擅演鼓架子,尤以小花场见长,表演自然,感情纯朴,艺术感染力强。1958年被聘任县文工团花鼓灯教师。
孙为章,艺名“郎对当”,男,唐集区朱疃人,以“丑鼓”闻名县内外,能编善唱,出口成章,唱词俏脆,乡土气息浓厚,深受群众欢迎。
魏洪亮,艺名“盖九江”,男,擅演鼓架子,曾被聘至北京海政文工团传艺。
常好龙,男,常坟人,擅演大鼓架子,50年代曾赴京会演。
常春利,艺名“老蛤蟆”,男,常坟人,是全国著名的花鼓灯锣鼓演奏家。曾赴京参加会演,多次被邀赴京传艺。他演奏的花鼓,节奏感强,风趣诙谐,感情传神,富有韵味。创作演奏的“狮子挠痒”、“蛤蟆戏水”等模拟锣鼓,丰富和发展了花鼓灯锣鼓演奏艺术。
汲新河,男,因双目失明,人称“汲瞎子”,擅长演唱花鼓灯灯歌,单独活动,唱腔特殊,歌词俏脆,生动诙谐,口语化强,深受群众喜爱。
服装传统花鼓灯,兰花多扮成少女,由男性扮演,额前戴头勒,后梳独辫,头顶彩球;上穿彩绸大襟褂,下着彩裤、彩裙,脚穿彩鞋或“衬子”。
鼓架子上穿对襟中褂,腰系彩带,头扎红色方巾,结“英雄结”。
现时,兰花由女演员扮演,梳独辫,戴头花,上穿彩绸可体大襟褂,饰以花边,下着彩裤,腰系彩色小围兜,脚穿彩鞋,色彩柔美和谐。鼓架子不扎头巾,上下服装以花边装饰。
道具竹制“叉伞”,分“文伞”和“武伞”。“文伞”稍大,伞边缀缨和彩带略长,转动时飘逸大方。“武伞”小巧,缀缨短,舞蹈耍动时灵活利落。“盖伞中”,二尺见方丝绸缝制。“兰花扇”为彩绸折扇。“头勒”,二寸宽长方形黑丝绒布做底,上镶彩珠亮片,缀须齐眉遮额。“衬子”,彩色小尖足绣鞋,内垫木板,后高前低,穿时系在脚上,彩裤遮去后部大半,前露小脚绣鞋。
演出程式花鼓灯的传统演出程式有“大花场”,“小花场”和“文场”。
“大花场”是男女群舞。鼓架子和兰花人数4至8对。武伞把子在锣鼓声中首先出场表演伞舞后,引出鼓架子和兰花。兰花由鼓架子肩顶鱼贯入场,下肩劈叉,带“两堵墙”,兰花“坐锣门”,鼓架子“叉四门”,接由伞把子引导跑“大花场”。其表演形式有“别篱笆”,“门转子”“二龙吐须”,“蛇蜕壳”,“三穿子”,“里罗城”,“外罗城”,“扫蹚腿”,“九连环”,“铁锁链”,“满天星”,“乱场”,“龙摆尾”,接“三引场”(男女演员对舞),“滚伞”后,小鼓架子演“四马碰槽”,以不同跟斗技巧下场。
“小花场”是男女双人舞,一男两女称“双花场”。演出形式有“上盘鼓”,“中盘鼓”和“地盘鼓”。
“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上的肩上表演。舞蹈动作有“叠罗汉”、“金鸡独立”、“燕子探海”、“鸭子凫水”、“倒坐观音”、“三门莲花”、“五鼓穿心”、“七朵梅花”、“懒老婆裹脚”、“懒老婆睡觉”、“单盘山”、“十朵莲花”、“刘海戏金蟾”等10余种。
“中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的腰部表演。其动作有“扳鼓”、“背鼓”、“穿鼓”、“挎鼓”、“套鼓”、“前过山”、“后过山”、“兔子蹬鹰”、“老鹰叼鸡”、“对面摘桃”、“荷花落叶”、“悠花篮子”等10余种。
“地盘鼓”是鼓架子和兰花在地面上的舞蹈。
“小花场”的传统节目有《抢手巾》、《抢扇子》、《抢板凳》、《摘石榴》等。
“文场”,又称“后场小戏”。即在舞蹈部分全部表演结束后,演出有内容有情节,有唱有做的节目。境内较流行的后场小戏有《小园房》、《纺线子》、《小货郎》、《王小楼卖线子》、《独杆轿》、《四老爷钻面缸》、《打长工》、《小花船》、《巴缸》、《恨小秃》、《小秃观灯》、《扑蝴蝶》、《王公子游春》、《掏黄鳝》、《跑小马》、《大萝卜》等。其中《小园房》、《王小楼卖线子》、《独杆轿》是后场小戏的代表节目,故事情节完整,曲调独特,观众喜闻乐见。
舞蹈传统的花鼓灯舞蹈分群舞(如大花场)和男女双人舞或一男二女三人舞(如小花场)。
鼓架子的舞蹈动作粗犷矫健,刚劲有力。其动作有“叉四门”、“小五腿”、“缠丝腿”、“小蹁腿”、“纺车翅”、“一盆花”、“朝天蹬”、“黑狗钻裆”、“燕子衔泥”、“鲤鱼挺脊”、“跳板虫”、“倒卷帘”、“蛤蟆蹦”、“蛤蟆爬”、“蜈蚣走路”、“罗磨床子”、“兔子扒窝”、“飞腿摆帘”、“蝎子倒爬墙”、“旱地拔葱”、“雁落沙滩”、“霸王举鼎”、“二郎担山”、“苏秦背剑”等。
兰花的舞蹈动作热情奔放,洒脱大方,优美动人。其动作有“风摆柳”、“揣扇子”、“簸簸箕”、“端线匾子”、“凤凰三点头”、“小二姐梳头”、“单撤手”、“大旋涡”、“斜塔”、“小老鸹试风”、“迎面绕花”、“凤凰单展翅”、“燕子喝水”、“四门莲花”、“野鸡溜子”、“叠褂襟子”、“大转身”、“小转身”、“整转式”、“扁担式”、“上山步”(踩水步)、“双环式”、“半边莲”、“单背巾”、“前后花”、“双扯线”、“扫碾步”、“挎篮式”、“双拐式”、“割麦式”、“回头望郎”、“蝴蝶抱胸”、“风吹荷花”、“老鹰旋涡”、“水中望月”、“小二姐踢球”等。
音乐花鼓灯音乐分器乐和弦乐。传统演出无弦乐伴奏,全用打击乐器,很有地方特色。
打击乐器以花鼓为主,配以大锣、大钹、小铙、小镗。其配备基本是鼓Ⅰ,大锣Ⅰ,大钹Ⅰ,小钹Ⅰ,小镗Ⅲ。鼓在演奏中处于指挥地位,其余各件随鼓点变化而变化。为增加气氛,除鼓外,其它四种乐器均可适当增加,还可配上一种鹤颈号,俗称“尖”,铜管制作,形似唢呐,长约三尺,无眼,铜哨,根据锣鼓节奏,吹出“呜都都,呜都都”的声音,融于锣鼓声中。
花鼓灯锣鼓一是用于游行或演出前“打闹台”,主要演奏锣鼓番子;一是用于花鼓灯舞蹈伴奏,称“灯场锣”。
锣鼓番子是流传至今可供锣鼓单独演奏用的比较完整的锣鼓曲牌。有“老十番”、“小十番”、“小五番”、“老鸹洗澡”、“老牛吸水”、“凤凰展翅”、“蛤蟆跳井”、“狮子挠痒”、“闹荆州”等。全国名鼓手常春利创作演奏的模仿锣鼓“蛤蟆跳井”,以精湛的演奏技巧,表现出蛤蟆在井边戏耍,跳上跳下玩水的欢快情绪,音响模拟比较成功,为花鼓灯锣鼓增加了新的内容。
“灯场锣”,主要用于舞蹈伴奏,其锣鼓点可根据需要相互自由连接。
唱腔传统的花鼓灯唱腔悠扬婉转,朴实明快,民歌风浓,多是散唱和对唱。无固定板式,演唱者可不受锣鼓节奏的限制,根据唱词自由发挥。境内流行的曲调有30多种,男声有文伞调、挎鼓调、朱疃调、山巴调、谢街调,怀远快调、怀远慢调等;女声有小玉林调、慢赶牛调、双干哥调、咦哟调、山巴调、杨家河调、怀调、卫调、淝河调、阚疃调、龙亢调、河溜调、计集调、败调及凤台调、凤阳调等。
花鼓灯灯歌属民歌体,节奏自由,分抒情和叙事两类。抒情灯歌为四、五、六句,以六句多见;叙事灯歌可长到20多句,其曲调属说唱类型,采用“跺句”或“数板”。
建国后,对花鼓灯音乐、唱腔进行了改革,在新编的歌舞剧中,加进弦乐伴奏,根据剧情的需要,把音乐唱腔固定曲谱,增加了节奏感,使演出更加紧凑。
附:
花鼓灯灯歌选录
唱歌的本是玩灯人。二无银钱买灯油,
灯场山歌玩灯全靠月亮头。
山歌好唱口难开,扒根草,顺地拖。
樱桃好吃树难栽,拖个凤凰去垒窝,花鼓没有二斤重,
大米好吃田难种,凤凰窝里百样草,上了场子背不动,
粑粑好吃磨难挨,兰花肚里百样歌,头几年背起无四两,
鲤鱼好吃网难挨。唱过这个唱那个。现在背起千斤重,
好花难有千日红。
小小鲤鱼紫红鳃,人人都说玩灯孬,
上江游到下江来,我把玩灯表一遭,风凉还是北风凉,
上江吃的灵芝草,永乐皇帝当灯头,百花还是桂花香,
下江吃的水青苔,贵妃娘娘把头包,石榴开花红似火,
不为玩灯我不来。文武大臣把锣敲,栀子开花白如霜,
小朝廷挎鼓可算孬?菊花开在九月上。
住下锣鼓唱一声,
顺风刮到紫禁城,花鼓一打头对头,天上星星朗朗稀,
万岁爷听见下龙位,玩灯的尽是光蛋猴,莫笑穷人穿破衣,
娘娘听见动了心,一无银钱买灯草,十个指头有长短。
树木林廊有高低,打着黄犬到家里。小奴家拉着郎的手,
粪堆也有发热时,轻轻的走,慢漫的挪,
十年河东转河西。一进大门观四方,隔山隔水又隔河,
我见干妹子大改常,哪年哪月才能遇着。
家中没有一亩地,樱桃小口你不笑,
十冬腊月没棉衣,寒脸冷面带着霜,哀叹歌
身受寒冷肚里饥,你怪干哥哪几桩?太阳一落往下游,
周天要饭奔东西,小寡妇房中犯忧愁,
围麻包,披狗皮,你不说来我不提,娘家婆家都没有,
晚上盖个破蓑衣。提起干哥心生气,男花女花也没丢,
一来怪你脚步懒,粪箕子扛场没有笆斗。
住下锣鼓唱一声,二来怪你脚步稀,太阳一落黑幽幽,
四面八方来看灯,你从来不到俺家里,小奴家房中泪交流,
远的不过三五里,可怕穷气熏了你。想起二老心生气,
近的不过前后村,不该东庄去喝酒,
大人小孩来看灯,你要不提我不叙,把我卖到山后头。
男男女女都来听,干妹子说话欠思虑,
我问你家里可留人,你没看老天下大雨,十八岁大姐三岁郎,
东西丢了别怨俺们。地下烂的滑不叽,临到睡觉抱上床,
我腰里周天空空的,睡到半夜要吃奶,
灯场情歌
手里无钱怎么瞧你。搂头给你几巴掌,
奴在房中绣荷花,是你妻子不是你娘。
忽听门外吹喇叭,叫声干哥好兄弟,
东边姐姐要出阁,你光有个子没主意,奴在河边洗白绸,
西边妹妹给婆家,天上下雨您打伞,眼泪汪汪往下流,
哇哩呜,呜哩哇,地下烂你穿高屐,妈妈问我哭什么,
多昝子临到小奴家。哪怕你披个破蓑衣,奴大郎小不称头,
只要你到俺家里,不如在家做丫头。
奴在房子绣牡丹,没有银钱不怪你。
五色绒线拿手间,奴的丈夫小亲娇,
绣一个兔子满山跑,正月里来是新年,年纪轻轻就死了,
绣一个老鹰飞过山,干哥来奴家拜晚年,一张烧纸盖着脸,
绣一个鼓架子登场玩,双膝跪在堂屋内,一双新鞋板上翘,
栽两个后簸我看看。我偷递给干哥两块钱,好似鹞鹰抓去了。
二老爹娘在跟前,
收罢黄秧去看妻,我心里有话不敢言。太阳临晚落西山,
手拿雨伞拎着鸡,缸里缺水无人担,
一奔子来到大门口,清早起来送干哥,今年没雇长工汉,
干妹子院里正洗衣,手捧香茶懒得喝,放牛小孩没下山,
小奴家不担谁个担。可象陈姑赶潘郎。送郎送到一里沟,
我问小郎可上州,
东山高来西山尖,送郎送到场当央,上州多带五色线,
来到丈夫他坟前,太阳晃晃晒情郎,我给你绣个花枕头,
不见新坟不掉泪,我把小扇送给你,只许你枕不许你丢,
见了新坟泪涟涟,留你路上遮太阳。不许你背地送朋友。
五尺白布顶头尖,
三尺白绫蒙金莲,送郎送到场南边,送郎送到五里坡,
孝褂子穿在身上边,叫声小郎可听见,五里坡前叫哥哥,
双膝跪在土坟前,有心多送三两步,我把荷包交给你,
哭一声地盼一声天,后边妹妹唤俺,荷包上面绣花草,
十八岁守寡到哪年。反贴门神左右难,绣个牡丹配芍药。
我叹声长气转回还。
送郎歌送郎送到五里坡,
送郎送到脚榻前,送郎送到大桥头,再送五里也不多,
袖笼子吞金两串钱,手扶栏杆望水流,要是路上有人问,
一串留郎做路费,水流千里归大海,可别对人实话说,
一串留郎吃纸烟,郎行千里奴担忧,就说表妹送表哥,
这是为奴私房钱,露水夫妻不长久。奴家就相中你一个。
千万别对外人言。
送郎送到柘针棵,送郎送到五里岗,
送郎送到大门西,柘针扎着郎的脚,我送小郎一挂炮仗,
手端茶碗笑嘻嘻,手拿银针去挑刺,你走一里放一个,
妈妈问我笑什么,一挑一个血窝窝,你走二里放一双,
我羞羞答答把头低,挑着郎肉疼死我,一直放到你的家乡,
大天白日出鬼气,看不到情郎听到炮响。
水碗里照出花女婿。送郎送到玉花台,
对对蜜蜂采花来,送郎送到二里河,
送郎送到大门旁,蜜蜂见花双展翅,河上飘来一对鹅,
手拿咸鱼进厨房,花见蜜蜂大开怀,前头公鹅打着浪,
有心留郎吃顿饭,蜜蜂飞到花心里,后头母鹅紧跟着,
一问爹来二问娘,花把蜜蜂抱在怀,跟来跟去为哪个。
二老爹娘没开腔,蜜蜂正在把花采。
我眼泪丝丝哭一场。送郎送到大河湾,
送郎送到南山头,又隔水来又隔山,
送郎送到大门旁,金花银花戴满头,叫声小郎回去吧,
身大脚小撵不上,人人见了人人爱,山又高,水又宽,
我把情郎有一比,鸟雀看见乱点头,只怕起风翻了船,
叫声情郎你想想,过路神仙也停留。提起送郎把心耽。
送郎送到正阳关,干哥好比一杆篙,楫子一挖乱忽扇,
浪又大来水又宽,小奴家好比一只船,玩个舟船你看看。
灯歌曲谱
送朗送到五里岗


奴在房中绣荷花

送朗送到大河湾

无事观花在花园

你在下锣鼓我唱一声

看你下楼不下楼

吃罢晚饭进绣房

老婆婆待奴有偏向

月亮一出白纱纱

薛丁山打雁在河湾
一说始于夏代。因大禹治水至涂山,凿山导淮,“万方洪水归沧海,永赖当年疏凿功”,在传统的禹王诞辰之日,人们敲锣打鼓,云集涂山,给禹王烧香祝寿,后简编鼓词,随锣鼓起舞歌唱。由此演变而来。
一说始于宋代。据《凤台县志》载:“花鼓灯从宋代就流传在淮河流域的凤台、怀远一带”。这是有关花鼓灯唯一的文字史料。
一说始于明代永乐年间。初为宫廷之乐,后逐渐传入民间。人民模拟生活情趣,即兴表演,逐步发展形成。传统灯歌唱道:“人人都说玩灯孬,我把玩灯表一遭,永乐皇帝当灯头,正宫娘娘把头包,文武大臣把锣敲,小朝廷玩灯可能算孬!”即对这一传说的印证。
究竟源于何时,史无文字记载。县人葛士静独家探讨、编著的《花鼓灯起源的探讨》一文分析推证了花鼓灯起源于宋代的可靠性,正确与否尚需世人稽考。
花鼓灯演唱遍及全县,深受群众欢迎。这是一种带有浓厚生活情趣的民间歌舞,发展中难免带有糟粕。建国前县境达官贵人视其为“晦淫晦盗”的“异端邪流”,时有“好女不玩灯”之说。数百年来,女角色“兰花”均由男子扮演,演出只限农村,不登大雅之堂。
建国后,贯彻了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对花鼓灯这一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加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不脱离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1953年,我县花鼓灯首次进京参加全国民间歌舞调演,在怀仁堂作招待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周恩来总理观看后夸赞:“安徽花鼓灯舞是汉民族民间舞蹈的代表,是东方的芭蕾”。嗣后,北京天马舞蹈室在蚌埠专设花鼓灯研究室,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著名舞蹈艺术家吴晓邦多次来县考察研究。中央歌舞团、北京舞蹈学校、北京海政歌舞团等艺术团体多次派人来怀学习花鼓灯艺术。一个个国家级的舞蹈团体,带着花鼓灯歌舞遍访五洲四海,深受欢迎,获得“东方芭蕾舞”的赞誉。著名花鼓灯艺人常春利、鉏洪云、魏洪亮等先后被聘为北京舞蹈学校、海政文工团、省文工团、安庆艺术专科学校等单位的舞蹈教师。1958年10月,县文工团成立后,把花鼓灯的编演作为首要任务,聘请著名花鼓灯艺人郑九如、杨在先、赵东国为教师,培养了一批花鼓灯新秀。1959年9月,成立花鼓灯文化连,挖掘整理了花鼓灯传统节目。“文化大革命”期间,花鼓灯同其他艺术一样遭到禁锢。“文化大革命”后,得以新生,全县各地花鼓灯班子相继恢复。常坟、龙亢、淝河等地组织培训了一批花鼓灯小演员。专业、业余文艺团体相继编排了《送货下乡》、《卖余粮》、《雾雨出伞》、《榴林曲》、《春风又绿花鼓乡》、《雪夜出征》、《蛙鸣曲》等现代题材的花鼓灯歌舞。1973年9月,省文化局在县境举办花鼓灯训练班,为全省各专业文化团体培训了花鼓灯骨干。1979年,县文工团排演的大型花鼓灯歌舞剧《摸花轿》,在省内外公演,深受欢迎。1982年和1983年春节,县文化局连续组织全县花鼓灯会演,有14个队200多位演员参加演出。演员年龄上至83岁,下至8岁,演出近20台节目,盛况空前。北京、上海、南京、合肥、淮南、阜阳、蚌埠等地150多位艺术家到会采风。
现全县有25个花鼓灯班子约400人长期活动在农村,庆贺农民们丰收后的喜悦,歌唱农村新风尚。
角色男角统称“鼓架子”。根据分工有“伞把子”、“大鼓架子”,“小鼓架子”和“丑鼓”之分。“伞把子”又分“文伞”和“武伞”。“文伞把子”擅唱,具有即兴演唱的能力,出口成章,常在灯班子“踩街”时唱吉庆花鼓歌。“武伞把子”擅舞蹈、翻跟斗和各种伞技,是“大花场”的领舞者;“大鼓架子”身强力壮,可顶人叠罗汉,多者可顶六七人,主要表演“小花场”中的上、中盘鼓,兰花在其肩上、腰部表演各种舞技。“小鼓架子”擅舞蹈,具有矫健刚劲的架子功,可翻大、小跟斗,擅演男女双人舞,表演风格活泼。“丑鼓”也称“挎鼓的”,演出时身背花鼓上场,能即兴演唱,多为打诨逗趣,诙谐风趣的灯歌。
女角统称“兰花”,旧称“少锣”或“包头的”。有的擅唱,有的能唱擅舞,有文、武之分。旧时演出,“兰花”均由男子扮演。建国后,对传统花鼓灯进行了整理加工,剔除了糟粕,广大人民的思想觉悟逐渐解放,除传统的演出中仍有老一辈男兰花外,均改由女子扮演。
花鼓灯以地区和风格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涌现一批各具特长的花鼓灯艺人,在淮河流域就有凤台、怀远两大流派。
清末民初,境内较为著名的花鼓灯艺人有傅金云,艺名“小金子”,擅演鼓架子;石万美,艺名“大银子”,擅演兰花;二人有金鼓银锣之美誉。另外还有石万礼(大鼓架子)、赵贵树、赵贵军、马金先(伞把子)、居占文(兰花)等。
建国前后较为著名的艺人有:
冯国佩,艺名“小金莲”,男,马城冯嘴人。以擅演兰花驰名♀舞姿优美动人,感情含蓄真挚,曾任蚌埠市文工团团长、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郑九如,艺名“小白鞋”,男,常坟区柳沟乡郑家岗人。以演兰花著称,舞姿潇洒大方,优美传情,是花鼓灯怀远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58年被聘任县文工团教师,系省舞蹈家协会会员。
杨在先,艺名“小红鞋”,男,万福区藕塘乡砖坝人。以演兰花擅长。舞姿奔放洒脱,生活气息浓厚,模拟老年妇女形象逼真,故又称为“杨老妈”,是花鼓灯怀远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省舞蹈家协会会员。
陈永兰,艺名“一汪水”,“小兰鞋”,男,万福区兰桥乡陈圩人,擅演兰花,舞姿含蓄细腻,妩媚动人,别具一格。
石金礼,艺名“石猴子”,男,河溜区河溜乡莲花村人,以演鼓架子擅长。动作刚劲有力,灵巧传神,身形似猴。现任省文工团花鼓灯教师、省舞蹈家协会理事。
叶春界,艺名“老云头”,男,常坟区岗庙乡叶湖人。以演文伞把子擅长,能编善唱,是花鼓灯后场小戏的主要演员,1985年去世。
侯中成,艺名“狗套子”,男,荆山区草寺新淝人,擅演鼓架子,是涡北地区著名的花鼓灯艺人。
符佩相,艺名“小猪贩子”,男,唐集区朱疃乡李桥人,擅演鼓架子,跟斗花样多,矫健敏捷。
鉏洪云,艺名“鉏小水”,男,淝河区张八郢人。擅演鼓架子,动作豪爽大方,以翻小跟斗见长。曾被北京聘请传授花鼓灯技艺,1959年被聘任安庆艺专花鼓灯舞蹈教师。
赵东国,艺名“赵小麻子”,男,淝河区古城人,擅演小鼓架子,在群舞中尤为突出。1958年被聘任县文工团花鼓灯教师。
赵怀珠,男,河溜区莲花村人,擅演小鼓架子和武伞把子,有扎实的架子功。
朱克友,艺名“笑咪咪”,男,河溜区双沟人。擅演鼓架子,尤以小花场见长,表演自然,感情纯朴,艺术感染力强。1958年被聘任县文工团花鼓灯教师。
孙为章,艺名“郎对当”,男,唐集区朱疃人,以“丑鼓”闻名县内外,能编善唱,出口成章,唱词俏脆,乡土气息浓厚,深受群众欢迎。
魏洪亮,艺名“盖九江”,男,擅演鼓架子,曾被聘至北京海政文工团传艺。
常好龙,男,常坟人,擅演大鼓架子,50年代曾赴京会演。
常春利,艺名“老蛤蟆”,男,常坟人,是全国著名的花鼓灯锣鼓演奏家。曾赴京参加会演,多次被邀赴京传艺。他演奏的花鼓,节奏感强,风趣诙谐,感情传神,富有韵味。创作演奏的“狮子挠痒”、“蛤蟆戏水”等模拟锣鼓,丰富和发展了花鼓灯锣鼓演奏艺术。
汲新河,男,因双目失明,人称“汲瞎子”,擅长演唱花鼓灯灯歌,单独活动,唱腔特殊,歌词俏脆,生动诙谐,口语化强,深受群众喜爱。
服装传统花鼓灯,兰花多扮成少女,由男性扮演,额前戴头勒,后梳独辫,头顶彩球;上穿彩绸大襟褂,下着彩裤、彩裙,脚穿彩鞋或“衬子”。
鼓架子上穿对襟中褂,腰系彩带,头扎红色方巾,结“英雄结”。
现时,兰花由女演员扮演,梳独辫,戴头花,上穿彩绸可体大襟褂,饰以花边,下着彩裤,腰系彩色小围兜,脚穿彩鞋,色彩柔美和谐。鼓架子不扎头巾,上下服装以花边装饰。
道具竹制“叉伞”,分“文伞”和“武伞”。“文伞”稍大,伞边缀缨和彩带略长,转动时飘逸大方。“武伞”小巧,缀缨短,舞蹈耍动时灵活利落。“盖伞中”,二尺见方丝绸缝制。“兰花扇”为彩绸折扇。“头勒”,二寸宽长方形黑丝绒布做底,上镶彩珠亮片,缀须齐眉遮额。“衬子”,彩色小尖足绣鞋,内垫木板,后高前低,穿时系在脚上,彩裤遮去后部大半,前露小脚绣鞋。
演出程式花鼓灯的传统演出程式有“大花场”,“小花场”和“文场”。
“大花场”是男女群舞。鼓架子和兰花人数4至8对。武伞把子在锣鼓声中首先出场表演伞舞后,引出鼓架子和兰花。兰花由鼓架子肩顶鱼贯入场,下肩劈叉,带“两堵墙”,兰花“坐锣门”,鼓架子“叉四门”,接由伞把子引导跑“大花场”。其表演形式有“别篱笆”,“门转子”“二龙吐须”,“蛇蜕壳”,“三穿子”,“里罗城”,“外罗城”,“扫蹚腿”,“九连环”,“铁锁链”,“满天星”,“乱场”,“龙摆尾”,接“三引场”(男女演员对舞),“滚伞”后,小鼓架子演“四马碰槽”,以不同跟斗技巧下场。
“小花场”是男女双人舞,一男两女称“双花场”。演出形式有“上盘鼓”,“中盘鼓”和“地盘鼓”。
“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上的肩上表演。舞蹈动作有“叠罗汉”、“金鸡独立”、“燕子探海”、“鸭子凫水”、“倒坐观音”、“三门莲花”、“五鼓穿心”、“七朵梅花”、“懒老婆裹脚”、“懒老婆睡觉”、“单盘山”、“十朵莲花”、“刘海戏金蟾”等10余种。
“中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的腰部表演。其动作有“扳鼓”、“背鼓”、“穿鼓”、“挎鼓”、“套鼓”、“前过山”、“后过山”、“兔子蹬鹰”、“老鹰叼鸡”、“对面摘桃”、“荷花落叶”、“悠花篮子”等10余种。
“地盘鼓”是鼓架子和兰花在地面上的舞蹈。
“小花场”的传统节目有《抢手巾》、《抢扇子》、《抢板凳》、《摘石榴》等。
“文场”,又称“后场小戏”。即在舞蹈部分全部表演结束后,演出有内容有情节,有唱有做的节目。境内较流行的后场小戏有《小园房》、《纺线子》、《小货郎》、《王小楼卖线子》、《独杆轿》、《四老爷钻面缸》、《打长工》、《小花船》、《巴缸》、《恨小秃》、《小秃观灯》、《扑蝴蝶》、《王公子游春》、《掏黄鳝》、《跑小马》、《大萝卜》等。其中《小园房》、《王小楼卖线子》、《独杆轿》是后场小戏的代表节目,故事情节完整,曲调独特,观众喜闻乐见。
舞蹈传统的花鼓灯舞蹈分群舞(如大花场)和男女双人舞或一男二女三人舞(如小花场)。
鼓架子的舞蹈动作粗犷矫健,刚劲有力。其动作有“叉四门”、“小五腿”、“缠丝腿”、“小蹁腿”、“纺车翅”、“一盆花”、“朝天蹬”、“黑狗钻裆”、“燕子衔泥”、“鲤鱼挺脊”、“跳板虫”、“倒卷帘”、“蛤蟆蹦”、“蛤蟆爬”、“蜈蚣走路”、“罗磨床子”、“兔子扒窝”、“飞腿摆帘”、“蝎子倒爬墙”、“旱地拔葱”、“雁落沙滩”、“霸王举鼎”、“二郎担山”、“苏秦背剑”等。
兰花的舞蹈动作热情奔放,洒脱大方,优美动人。其动作有“风摆柳”、“揣扇子”、“簸簸箕”、“端线匾子”、“凤凰三点头”、“小二姐梳头”、“单撤手”、“大旋涡”、“斜塔”、“小老鸹试风”、“迎面绕花”、“凤凰单展翅”、“燕子喝水”、“四门莲花”、“野鸡溜子”、“叠褂襟子”、“大转身”、“小转身”、“整转式”、“扁担式”、“上山步”(踩水步)、“双环式”、“半边莲”、“单背巾”、“前后花”、“双扯线”、“扫碾步”、“挎篮式”、“双拐式”、“割麦式”、“回头望郎”、“蝴蝶抱胸”、“风吹荷花”、“老鹰旋涡”、“水中望月”、“小二姐踢球”等。
音乐花鼓灯音乐分器乐和弦乐。传统演出无弦乐伴奏,全用打击乐器,很有地方特色。
打击乐器以花鼓为主,配以大锣、大钹、小铙、小镗。其配备基本是鼓Ⅰ,大锣Ⅰ,大钹Ⅰ,小钹Ⅰ,小镗Ⅲ。鼓在演奏中处于指挥地位,其余各件随鼓点变化而变化。为增加气氛,除鼓外,其它四种乐器均可适当增加,还可配上一种鹤颈号,俗称“尖”,铜管制作,形似唢呐,长约三尺,无眼,铜哨,根据锣鼓节奏,吹出“呜都都,呜都都”的声音,融于锣鼓声中。
花鼓灯锣鼓一是用于游行或演出前“打闹台”,主要演奏锣鼓番子;一是用于花鼓灯舞蹈伴奏,称“灯场锣”。
锣鼓番子是流传至今可供锣鼓单独演奏用的比较完整的锣鼓曲牌。有“老十番”、“小十番”、“小五番”、“老鸹洗澡”、“老牛吸水”、“凤凰展翅”、“蛤蟆跳井”、“狮子挠痒”、“闹荆州”等。全国名鼓手常春利创作演奏的模仿锣鼓“蛤蟆跳井”,以精湛的演奏技巧,表现出蛤蟆在井边戏耍,跳上跳下玩水的欢快情绪,音响模拟比较成功,为花鼓灯锣鼓增加了新的内容。
“灯场锣”,主要用于舞蹈伴奏,其锣鼓点可根据需要相互自由连接。
唱腔传统的花鼓灯唱腔悠扬婉转,朴实明快,民歌风浓,多是散唱和对唱。无固定板式,演唱者可不受锣鼓节奏的限制,根据唱词自由发挥。境内流行的曲调有30多种,男声有文伞调、挎鼓调、朱疃调、山巴调、谢街调,怀远快调、怀远慢调等;女声有小玉林调、慢赶牛调、双干哥调、咦哟调、山巴调、杨家河调、怀调、卫调、淝河调、阚疃调、龙亢调、河溜调、计集调、败调及凤台调、凤阳调等。
花鼓灯灯歌属民歌体,节奏自由,分抒情和叙事两类。抒情灯歌为四、五、六句,以六句多见;叙事灯歌可长到20多句,其曲调属说唱类型,采用“跺句”或“数板”。
建国后,对花鼓灯音乐、唱腔进行了改革,在新编的歌舞剧中,加进弦乐伴奏,根据剧情的需要,把音乐唱腔固定曲谱,增加了节奏感,使演出更加紧凑。
附:
花鼓灯灯歌选录
唱歌的本是玩灯人。二无银钱买灯油,
灯场山歌玩灯全靠月亮头。
山歌好唱口难开,扒根草,顺地拖。
樱桃好吃树难栽,拖个凤凰去垒窝,花鼓没有二斤重,
大米好吃田难种,凤凰窝里百样草,上了场子背不动,
粑粑好吃磨难挨,兰花肚里百样歌,头几年背起无四两,
鲤鱼好吃网难挨。唱过这个唱那个。现在背起千斤重,
好花难有千日红。
小小鲤鱼紫红鳃,人人都说玩灯孬,
上江游到下江来,我把玩灯表一遭,风凉还是北风凉,
上江吃的灵芝草,永乐皇帝当灯头,百花还是桂花香,
下江吃的水青苔,贵妃娘娘把头包,石榴开花红似火,
不为玩灯我不来。文武大臣把锣敲,栀子开花白如霜,
小朝廷挎鼓可算孬?菊花开在九月上。
住下锣鼓唱一声,
顺风刮到紫禁城,花鼓一打头对头,天上星星朗朗稀,
万岁爷听见下龙位,玩灯的尽是光蛋猴,莫笑穷人穿破衣,
娘娘听见动了心,一无银钱买灯草,十个指头有长短。
树木林廊有高低,打着黄犬到家里。小奴家拉着郎的手,
粪堆也有发热时,轻轻的走,慢漫的挪,
十年河东转河西。一进大门观四方,隔山隔水又隔河,
我见干妹子大改常,哪年哪月才能遇着。
家中没有一亩地,樱桃小口你不笑,
十冬腊月没棉衣,寒脸冷面带着霜,哀叹歌
身受寒冷肚里饥,你怪干哥哪几桩?太阳一落往下游,
周天要饭奔东西,小寡妇房中犯忧愁,
围麻包,披狗皮,你不说来我不提,娘家婆家都没有,
晚上盖个破蓑衣。提起干哥心生气,男花女花也没丢,
一来怪你脚步懒,粪箕子扛场没有笆斗。
住下锣鼓唱一声,二来怪你脚步稀,太阳一落黑幽幽,
四面八方来看灯,你从来不到俺家里,小奴家房中泪交流,
远的不过三五里,可怕穷气熏了你。想起二老心生气,
近的不过前后村,不该东庄去喝酒,
大人小孩来看灯,你要不提我不叙,把我卖到山后头。
男男女女都来听,干妹子说话欠思虑,
我问你家里可留人,你没看老天下大雨,十八岁大姐三岁郎,
东西丢了别怨俺们。地下烂的滑不叽,临到睡觉抱上床,
我腰里周天空空的,睡到半夜要吃奶,
灯场情歌
手里无钱怎么瞧你。搂头给你几巴掌,
奴在房中绣荷花,是你妻子不是你娘。
忽听门外吹喇叭,叫声干哥好兄弟,
东边姐姐要出阁,你光有个子没主意,奴在河边洗白绸,
西边妹妹给婆家,天上下雨您打伞,眼泪汪汪往下流,
哇哩呜,呜哩哇,地下烂你穿高屐,妈妈问我哭什么,
多昝子临到小奴家。哪怕你披个破蓑衣,奴大郎小不称头,
只要你到俺家里,不如在家做丫头。
奴在房子绣牡丹,没有银钱不怪你。
五色绒线拿手间,奴的丈夫小亲娇,
绣一个兔子满山跑,正月里来是新年,年纪轻轻就死了,
绣一个老鹰飞过山,干哥来奴家拜晚年,一张烧纸盖着脸,
绣一个鼓架子登场玩,双膝跪在堂屋内,一双新鞋板上翘,
栽两个后簸我看看。我偷递给干哥两块钱,好似鹞鹰抓去了。
二老爹娘在跟前,
收罢黄秧去看妻,我心里有话不敢言。太阳临晚落西山,
手拿雨伞拎着鸡,缸里缺水无人担,
一奔子来到大门口,清早起来送干哥,今年没雇长工汉,
干妹子院里正洗衣,手捧香茶懒得喝,放牛小孩没下山,
小奴家不担谁个担。可象陈姑赶潘郎。送郎送到一里沟,
我问小郎可上州,
东山高来西山尖,送郎送到场当央,上州多带五色线,
来到丈夫他坟前,太阳晃晃晒情郎,我给你绣个花枕头,
不见新坟不掉泪,我把小扇送给你,只许你枕不许你丢,
见了新坟泪涟涟,留你路上遮太阳。不许你背地送朋友。
五尺白布顶头尖,
三尺白绫蒙金莲,送郎送到场南边,送郎送到五里坡,
孝褂子穿在身上边,叫声小郎可听见,五里坡前叫哥哥,
双膝跪在土坟前,有心多送三两步,我把荷包交给你,
哭一声地盼一声天,后边妹妹唤俺,荷包上面绣花草,
十八岁守寡到哪年。反贴门神左右难,绣个牡丹配芍药。
我叹声长气转回还。
送郎歌送郎送到五里坡,
送郎送到脚榻前,送郎送到大桥头,再送五里也不多,
袖笼子吞金两串钱,手扶栏杆望水流,要是路上有人问,
一串留郎做路费,水流千里归大海,可别对人实话说,
一串留郎吃纸烟,郎行千里奴担忧,就说表妹送表哥,
这是为奴私房钱,露水夫妻不长久。奴家就相中你一个。
千万别对外人言。
送郎送到柘针棵,送郎送到五里岗,
送郎送到大门西,柘针扎着郎的脚,我送小郎一挂炮仗,
手端茶碗笑嘻嘻,手拿银针去挑刺,你走一里放一个,
妈妈问我笑什么,一挑一个血窝窝,你走二里放一双,
我羞羞答答把头低,挑着郎肉疼死我,一直放到你的家乡,
大天白日出鬼气,看不到情郎听到炮响。
水碗里照出花女婿。送郎送到玉花台,
对对蜜蜂采花来,送郎送到二里河,
送郎送到大门旁,蜜蜂见花双展翅,河上飘来一对鹅,
手拿咸鱼进厨房,花见蜜蜂大开怀,前头公鹅打着浪,
有心留郎吃顿饭,蜜蜂飞到花心里,后头母鹅紧跟着,
一问爹来二问娘,花把蜜蜂抱在怀,跟来跟去为哪个。
二老爹娘没开腔,蜜蜂正在把花采。
我眼泪丝丝哭一场。送郎送到大河湾,
送郎送到南山头,又隔水来又隔山,
送郎送到大门旁,金花银花戴满头,叫声小郎回去吧,
身大脚小撵不上,人人见了人人爱,山又高,水又宽,
我把情郎有一比,鸟雀看见乱点头,只怕起风翻了船,
叫声情郎你想想,过路神仙也停留。提起送郎把心耽。
送郎送到正阳关,干哥好比一杆篙,楫子一挖乱忽扇,
浪又大来水又宽,小奴家好比一只船,玩个舟船你看看。
灯歌曲谱
送朗送到五里岗


奴在房中绣荷花

送朗送到大河湾

无事观花在花园

你在下锣鼓我唱一声

看你下楼不下楼

吃罢晚饭进绣房

老婆婆待奴有偏向

月亮一出白纱纱

薛丁山打雁在河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