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望医院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维廉先生自筹资金兴建。院设县城西门岗,分三院:东院名民康医院(女部)、西院名民望医院(男部),附设望康医院(观察部),业务隶属南京鼓楼医院。医院初建时,规模较小,仅有病床50余张。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后,发展成拥有120张病床的综合性医院。设内、外、妇、儿、眼、检验、放射、动物实验8个科室。医疗设备有X光机、显微镜及手术器械,自备有发电机。有医护人员50余名,其中美籍医护人员近40名。应聘在医院工作的中国医生有谢洪恩、朱观亭、余春涛及病理学专家侯宝章等,在皖北地区较有名望。医院内科可治黑热病、鼠疫等传染性疑难疾病,外科可做阑尾切除、膀胱结石摘除等手术。实行挂号就诊,日门诊量常在500人次左右。门诊号分红、蓝两种,蓝号自费,红号免费(红号主要对院内职工家属和极苦群众)。由于医疗水平较高,吸引宿县、阜阳、苏北、豫东等地病人前来就诊。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日、美关系恶化,美国人全部回国。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秋,日本社团天理教以教会名义,在民望医院旧址设立蚌埠大和医院分院。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后,美国基督教会继办,恢复院名。翌年开办三年制高级护士学校1所。民国三十七年(1948)停办。解放后,美国医护人员撤离。1949年12月上海东南医学院迁怀远,医院设备全部由东南医学院接管。1952年8月东南医学院迁合肥,改名安徽医学院,院址移交治淮委员会,开办淮河水利学校。
慈善医院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伪县政府将城关中西医诊所集中在城隍庙组成慈善医院。全院20余人,医疗设备差,仅有十几张病床,以门诊为主。抗战胜利后,更名县卫生院,院址迁至文昌街北头。有房屋14间,病房3间,医疗器械76种,药品127种,医护员工15人。县境解放后解散。
大和医院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秋,日本社团天理教在民望医院旧址设立蚌埠大和医院怀远分院,设内、外、妇、药房、化验等科,有日本医护人员10多名(医生固定,护士定期与蚌埠轮换),中国医生四五名,另有部分青年学生随医见习。内科可治一般疾病,外科可做下腹部手术,日本投降后关闭。
县人民医院1949年1月,县人民政府设立健民医院。始有3名医务人员,后增至6名,院址设文昌街邱家公馆,同年10月改为县政府门诊所。1950年4月更名县人民医院,6月更名县卫生院,院址迁设西门岗,有医务人员13名,床位15张。设医政、防保两课。1952年6月设人秘、总务、医务、防疫4股和内、外、妇、手术、检验、门诊、住院部等科室。1958年2月更名为县医院。1959年6月与治淮职工疗养院合并,定名县人民医院。址设职工疗养院,有病床168张,病房面积5068.6平方米。1974年,建成1500平方米的门诊楼。1985年院设人事秘书、总务、医务、保卫、防保5股和住院、门诊两部,临床设内、外、儿、妇产、传染5科42室,有工作人员260名,其中医务人员201名,内有主治医师16名,各类医师49名,护理师7名,助产师1名,护士49名,医士19名,助产士4名,初级医务人员56名,病床300张。拥有200毫安X光诊断机、50毫安X光诊断机、显微镜、721型分光光度计、光电比色计、酸度计、“B”型超声波诊断仪、超声心动仪、裂隙灯角膜显微镜、多用麻醉机、九孔无影灯、综合手术床、高频电刀、激光机、电动呼吸机、短波、超短波治疗机、直流感应器疗机、红外线电疗机、紫外线电疗机、腊疗、磁疗机以及制剂室、临床科室用的各类大型医疗器械32种63台(件)。
县中医医院1984年5月成立,10月开诊,有职工34人,其中临床医技人员32人,有病床50张,设中医内、外科、痔瘘科、针灸科、推拿科、西医外科、伤骨科。1985年8月增设按摩、气功、喉、妇等科及B型超声波、心电图室。现有医技人员38人。其中主治医师3名,中医师7名,西医师1名,中医士3名,西医士1名,护士5名,初级卫生人员18名。有病床80张;200毫安X光机、50毫安X光机、“B”型超声波诊断仪、高倍显微镜、心电图机等大型医疗器械12台(件)。
县中医院以痔瘘外科为主,求医病人来自10个省市30多个县。1985年门诊2.5万人次,收留住院病人919人次,其中痔瘘科689人次,占75%。
县皮肤病防治院(麻疯病院)1958年建于龙亢区界沟乡大方庄,有职工3人,病床50张。1966年12月迁新城口重建,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生产土地42亩。1985年有医师2名,医士2名,药剂员、会计各1名,收治病人122名,治愈67名。现住院病人24名。
区(镇)、乡卫生院建国初,区(镇)乡无卫生机构,仅有个体中、西医坐堂开业。1950年,县卫生科首在沙沟、龙亢两区建立公立卫生所。1951年其它各区先后成立民办公助卫生所。1954年初各区个体中、西医组成区联合诊所。1956年,区卫生所改为公立。同年秋,全县乡(社)普建联合诊所,1959年在联合诊所的基础上,乡(社)建医院,村建医疗室,全县初步形成了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1960年冬,区卫生所定为集体性质。30多年来区(镇)乡卫生机构,随行政区划变动而变化。1985年底全县有区(镇)中心医院4所,区卫生院8所,乡卫生所58所,有病床809张,医务人员790名。其中中医师12名,西医师28名,助产师1名,中医士18名,其他中医15名,西医士24名,护士14名,助产士15名;中药剂士1名,西药剂士5名,护理员69名,中药剂员19名,西药剂员53名,检验员53名;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119名。有较大型医疗器械182台(件)。其中各种型号的X光机32台,高倍显微镜50台,高压消毒锅34台,综合手术床16台,心电图机6台,超声波诊断仪2台,电动儿科治疗机3台,各种手术包32件。
其它医疗单位建国后,随着工业企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县较大型厂、校先后建立医务室与门诊部。至1985年底,全县有31个厂、校级医务室,有医、护人员66名,其中西医师5名,中医士1名,西医士14名,护士8名,西药剂士2名,中西药剂员12名,检验员3名,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21名。
驻怀医疗单位:
安徽省荣军医院1950年建,时称“华东军区荣军学校疗养院”,址设蚌埠,1951年迁我县。1952年9月改称安徽省革命残废军人速成中学疗养院,后数改省革命残废军人学校总校疗养院、省革命残废军人疗养院、省荣复军人医院、省荣复军人疗养院、省荣复军人精神病院,1976年定名安徽省荣军医院。
1985年,全院有职工274人,其中主治医师5人,西医师22人,中医师1人,护理师6人,理疗技师1人,心电图技师1人,西药师4人,医士9人,护士56人,中药士1人,西药士2人,检验士1人,护理、药剂、检验员48人;行政管理人员30人,工勤人员87人,设有院部和职工、精神病2个门诊部。住院部内设医技、药剂、放射、检验、理疗、心电图、脑电图、供应等科室,有病床400张,房屋面积29984平方米。医院年平均门诊量6179人次,平均住院量427.4人次。
省属龙亢农场医院1965年兴办,“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五团卫生队。1975年冬,兵团撤销,恢复原名。现有职工36名,病床22张,设内、外、妇、五官、中医、放射、心电图、超声波、检验等科室,年均门诊量1.5万人次,住院800人次,房屋面积1254平方米。
省属上桥枢纽工程管理处医疗室1971年建,初名上桥枢纽工程工地医院,有医护人员13名。1975年工程竣工后改设医疗室,人员缩编为5人。1985年减至3人,有简单的医疗设备。月门诊量约700人次。
1979年~1985年全县卫生事业发展概况表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