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城
县城固镇,古名谷阳镇,俗名固镇桥,位于浍河北岸、京沪铁路东侧、京京古道上,跨北纬33°19′、东经117°19′,其东、北、西三面与城北区相邻,西南、南分别与杨庙区和新马桥区以浍河为界。
西汉初年,于今县城南1公里(浍河南、铁路西)处置谷阳县,因位于谷水之阳而得名。谷水即澥水,后演变为澥河。《水经注·淮水》云:“涣水(今浍河)又东径谷阳县,右会八丈故渎(今八丈沟),读上承洨水(今沱河),南流注于涣。涣水又东径谷阳戍(疑今城关镇胡家报)南,又东径谷阳故城东北,右与解水会,水上承县西南解塘(今不详),东北流,径谷阳城南,即谷水也。”当时汉定侯冯谿被封于此。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封岑淮为谷阳侯。南朝宋、齐时,为阳平郡、县治,北朝北魏太和七年(483)改置谷阳镇,不久复为阳平郡治。南朝梁因之。北朝东魏为谷阳郡和高昌县治。隋至唐初为谷阳县治。唐显庆元年(656)至咸亨三年(672)继为蕲县治。北宋称西故镇,金称西固镇。明清两代设巡检司和营汛,固镇驿为京京古道凤阳至徐州间最大驿站。民国17年(1928)设团防局,民国20年(1931)设区署,民国27年(1938)5月26日被日军侵占。民国34年(1945)10月至民国36年7月一度为灵璧和泗县的国民政府临时治所。民国38年(1948)11月28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固镇,中共民主政权泗五灵凤县(次年1月16日改称五河县)建固镇市,初辖解放、新街、洋桥三镇和固东、固南两乡。次年4月划归灵璧县,7月改建固镇区。1956年12月分建固镇镇和浍河区,1958年8月合建固镇人民公社,1959年6月分建固镇镇和固镇人民公社,1961年12月合建固镇区,1969年3月改建固镇镇,1979年12月更名城关镇。现辖浍河、瓦房街、黄园、站下4个居民委员会和刘庄、张洪、西圩、菜园、园东、固东、孟庄、杨栈等8个村民委员会。
自蕲县治废后,居民陆续迁往驿站处(今南小街和官巷口一带)。金承安四年(1199)起,黄水屡次决口南下,夺淮倒灌,泛滥成灾,致使浍河几经改道。元明之际,浍河在固镇有两条河道:其一自三里湾(今属唐南乡)向南经窑湾渡,往北过谷阳渡,然后东流,为主河道;其二为越河,自三里湾向东经城隍庙岗南侧,再从官巷口与南小街(简称小街)中间穿过,而后东入主河道。明洪武七年(1374)建固镇驿站时,越河上架有9孔木桥,不久被洪水冲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又由灵璧知县周荣督工改建长13丈的7孔石桥,撑起双桅的大船也能通过,“势若长虹,凌空御立”,甚为壮观(《灵璧县志》)。从此固镇俗名固镇桥。至清乾隆年间,浍河始成今日状态。
民国初年,老街北段的何小街已经形成。东边与老街平行的瓦房街形成于日伪盘踞时期。1965年7月建县后,固镇成了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区迅速向北发展。东西向的固一路和固二路,西边与老街平行的黄园路和胜利路相继建成,老街也得到相应改造,初步改变了“晴天满城灰,下雨一街泥”的肮脏面貌。1985年底,城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是1965年0.8平方公里的5.25倍;人口320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750人,是1965年7950人的2.6倍。
县城不仅设有县、镇两级党、政、军机关,还有农机、化肥、纺织、修配、卷烟、酿造、面粉、榨油、饲料、皮革、印刷、建材、食品、竹木器、自来水等33家工厂。另外还有广播站、电视台、文化馆、梆剧团、图书馆、影剧院、人民医院、中医院、防疫站、保健站、体育场等机构和设施。建县前,固镇仅有1所中学和3所小学,现在已有3所中学、8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其中固镇一中为蚌埠市重点中学。
二集镇
我县境内的集镇,自古以来多依水陆交通要道自然形成。自1980年调整行政区划以来,中共固镇县委、县政府重视区、乡驻地49个集镇的建设,并于1984~1986年对其进行了全面规划。现将其中的湖沟、濠城、何集、王庄4个较大的集镇介绍如下:
湖沟位于县城西17.5公里处,浍河南岸。古称蓝石村,因村内有一块高5米、宽2米的蓝色石碑得名。元代末年,胡、石两大姓联合在田野中开挖一条通向浍河的排水沟,取名湖沟,蓝石村也易名为湖沟集。清顺治年间在此设营汛,民国17年(1928)设团防局。民国27年(1938)5月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后,为汉奸单俊卿所盘踞。民国35年(1946)设镇,1949年民主建政时设区、镇,1956年改设乡,1958年改建人民公社,1962年复设区,1969年撤区,1980年改设区、公社,1983年3月公社改称乡。湖沟集街道主要有两条:南北街长500米,宽15米;东西街长800米,宽10米。均于1984年铺上渣油路面。街道两边有各种商店、饮食店等46家,有砖瓦厂、农机修配厂、铁木业社、电焊厂、食品厂、面粉加工厂等乡镇企业30余家,为我县西部最大集市。1985年底,共有农户609个、3072人;另有非农业人口470人。
濠城位于县城东25公里,沱河南岸,固(镇)泗(县)公路北侧,古称垓下。汉高帝五年(前202)楚汉决战时,为西楚霸王项羽军队大本营所在地。高后元年(前187)在此封洨国,六年(前182)封吕后之侄吕产为洨侯,征和元年(前92)改洨国为洨县,封赵王刘彭祖之子刘周舍为洨夷侯。王莽篡位后改为育城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复名洨县。(公元37)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曾任洨长,世称“许洨长”。南朝宋废洨县。到北朝东魏武定六年(548)时,洨县故城已演称为濠城。民国35年(1946)设乡,民国37年(1948)11月解放后改设镇,1951年复为乡,并设区(驻刘集),1958年建人民公社。1984年1月改为乡。濠城集原来只有1条南北向长800米、宽5米的土街道。1969年建大公社后,又在集南新开两条渣油路面的东西街。街道两边有各种商店、饮食店等32家,有服装社、砖瓦厂、建材厂、农具修造厂、水泥构件厂、面粉加工厂、酱园厂等乡镇企业10家。为固(镇)灵(璧)五(河)边境最大农贸集市。1985年底,共有农户308个、1281人,另有非农业人口269人。
何集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澥河南岸。元代富豪刘阎志在此建占地2平方公里的园林——天源府。明初重修府内大佛寺,刻碑曰:“凤阳府天寺天燕村”。清初,九门提督何申将其强占,又更名何间府。不久败落,称为何家集,后逐渐演称为何集。1949年民主建政时为乡驻地。1963~1965年为公社驻地,1972年再为公社驻地。1984年1月,改为乡驻地,为固(镇)怀(远)边境最大集市,有各种商店、饮食店20余家,砖瓦厂、农具修理厂、建材厂等乡镇企业5家。1985年底共有农户365个、1927人;另有非农业人口350人。
王庄位于县城东南28公里,故京京古道上。元时,一欧姓商人于此开设商店,发迹后自建一条街,称为欧家集。明初,欧家率众抗拒元兵犯境,惨遭杀戮。又有山东王姓豪绅视此处为藏龙落凤之地,举家迁入,更名王庄。明洪武七年(1374)为驿站,十二年(1379)9月划为中都凤阳卫地(北抵浍河、西抵格子沟)。清光绪九年(1883)设营汛。民国32年(1943),中共抗日民主政权泗五灵凤县在此设路东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设镇。1949年民主建政时设路东区和王庄镇,1951年镇改乡,1955年底撤区,1958年改建公社,1962~1965年设王庄区,1984年1月公社改乡。现有东西、南北两条大街,街道两旁有面粉、农机修配、农具、缝纫、金属加工、水泥预制等10个厂(社),另有个体商店、饭店、旅社等40余家,为方圆百里最大集市,素有“固镇南大集”之称。1985年底,共有870户、3593人,其中非农业442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