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人口变动
一总量变动
1965年建县时,分别从宿县划入23281户、89731人,灵璧县划入13493户、56653人,五河县划入16642户、64493人,怀远县划入17658户、71381人,当时全县共71074户、282258人(其中非农业16942人),每平方公里平均195人。到1972年,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净增加92320人,平均每年净增加12309人。1972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有计划的增长,据1982年7月1日我县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简称普查资料)统计:全县9.09万户、461428人,其中男238617人,女222811人,比1972年净增加86850人,年平均增长9142人。至1985年底,全县98492户、478866人,每平方公里平均330人;非农业人口增加到34948人。
二自然变动
建县的1965年7月至1985年底,全县共出生208573人,年平均出生9932人。其中1966年出生12769人,出生率为42.91‰;1983年出生5621人,出生率为12.01‰。此间共死亡40958人,其中1971年2392人,死亡率为6.59‰;1979年1624人,死亡率为3.7‰。建县以来,自然增长167615人。
三机械变动
1965年建县时,急需大量建设人才开发固镇,许多外地干部、职工携其家属迁入固镇,当年迁入人口达7652人,其中男3903人,女3749人,迁出7249人。1968年,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我县接收了大量上海、蚌埠、马鞍山等地知青插队落户,人口迁入量也有所增加。1969年迁入10346人,迁出6979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迁入了一些科技人员及其家属。同时,对“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的知青、居民、干部及其职工落实了政策,他们之间一部分人开始返城或回原工作岗位,人口的迁移量很大。1980年迁入11701人,迁出6139人。1985年迁入8583人,迁出7755人。
历年人口变动统计表
1965年建县时,分别从宿县划入23281户、89731人,灵璧县划入13493户、56653人,五河县划入16642户、64493人,怀远县划入17658户、71381人,当时全县共71074户、282258人(其中非农业16942人),每平方公里平均195人。到1972年,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净增加92320人,平均每年净增加12309人。1972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有计划的增长,据1982年7月1日我县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简称普查资料)统计:全县9.09万户、461428人,其中男238617人,女222811人,比1972年净增加86850人,年平均增长9142人。至1985年底,全县98492户、478866人,每平方公里平均330人;非农业人口增加到34948人。
二自然变动
建县的1965年7月至1985年底,全县共出生208573人,年平均出生9932人。其中1966年出生12769人,出生率为42.91‰;1983年出生5621人,出生率为12.01‰。此间共死亡40958人,其中1971年2392人,死亡率为6.59‰;1979年1624人,死亡率为3.7‰。建县以来,自然增长167615人。
三机械变动
1965年建县时,急需大量建设人才开发固镇,许多外地干部、职工携其家属迁入固镇,当年迁入人口达7652人,其中男3903人,女3749人,迁出7249人。1968年,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我县接收了大量上海、蚌埠、马鞍山等地知青插队落户,人口迁入量也有所增加。1969年迁入10346人,迁出6979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迁入了一些科技人员及其家属。同时,对“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的知青、居民、干部及其职工落实了政策,他们之间一部分人开始返城或回原工作岗位,人口的迁移量很大。1980年迁入11701人,迁出6139人。1985年迁入8583人,迁出7755人。
历年人口变动统计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