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业区划
1980年12月,县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次年春抽党政干部和技术人员100余人,组成土地、种植、林业、畜牧、水利、水产、农机、气象、农业经济、科教、社队企业、综合12个专业组,对全县农业资源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82年底编写出《固镇县综合农业区划简明报告》(李家荣执笔)和8份专业报告,绘制出150余种图表,基本上摸清了我县农业资源的类型、数量、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障碍因素。根据水系流域、水资源的丰歉及开发利用方式的类似性,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及增产措施的相对一致性,保持公社和大队行政界限的完整性等3项原则,将全县划分为3个农业区,为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
澥河南麦、稻、麻灌区位于县境南部,包括曹老集、新马桥、杨庙等3个区的澥河以南部分,共有12个公社,116个大队,11.2万人,耕地面积29.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4.8%,平均每人占有耕地2.7亩,每个劳力负担6.3亩。区内有北淝河和澥河,地面水源丰富,在少雨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出现水源不足的现象。该农业区栽种水稻历史较长,土壤已初步形成水稻土,并种苕子等绿肥多年,土壤理化性质有所改善,适宜发展水稻生产;小麦、大豆、水稻的平均亩产均居全县之首,红麻生产占全县70%;浅滩湾地面积大,盛产芦苇,是重要的副业资源。大力搞好小麦生产,积极发展水稻,适当扩大油菜和红麻,努力建立芦苇生产基地,是这个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澥浍混灌麦、油菜、烟区位于县境中部,南抵澥河,北临浍河。包括新马桥、杨庙等2个区的澥河以北和湖沟区的浍河以南部分,共14个公社、110个大队、10.7万人,耕地面积27.7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3.1%,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6亩,每个劳力负担6亩。该区农作物种类繁多,其中小麦、山芋、油菜、芝麻、烟叶所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居全县首位。大豆、水稻、杂粮、棉花所占比例居第二位。该农业区以油菜居多,为全县之冠,畜牧业、林业、渔业也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抓好小麦,稳定山芋面积,适当发展水稻,积极搞好油菜和烟叶生产,大力发展渔业,建立商品鱼、蟹、珍珠生产基地,是这个区的重点。
浍北井灌麦杂、花生、棉区地处县境北部,浍河和沱河之间,包括刘集、石湖、城北、任桥、城关镇4个区1个镇以及湖沟区的浍河以北部分,共24个公社、191个大队、42747农户、20.8万人。耕地面积60.1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0.2%,人均耕地2.9亩,平均每个劳力负担6.7亩。该区土壤多属砂礓黑土,只要搞好治水改土,增施肥料,实行科学种田,发展农业生产的潜力是很大的。粮食作物以小麦、山芋、大豆、玉米等旱杂粮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和烟草面积较大,油菜、棉花和蚕桑等也有一定的基础,县城附近土质好,劳力多,肥源足,又具有发展蔬菜的良好条件。因此,应重点发展旱粮作物,主攻小麦,抓好杂粮,努力提高花生、烟叶亩产量,并相应抓好棉花、蚕桑和蔬菜生产。
二耕作制度
建国前,本地实行旱地耕作制度,以“小麦——夏休——小麦”型的一年一熟制为主,辅以“小麦——山芋(大豆)——小麦”型的一年两熟制,夏种面积仅占10%左右。建国后至建县初期,仍沿袭过去的耕作制度。作物种植以夏粮为主,夏粮又以小麦为主。夏粮收获后深耕晒垡,或栽插夏山芋和播种豆类作物;秋粮收获后除豆类作物茬口种小麦外,夏山芋地耕翻二三遍后进行冬休,至第二年种植春山芋、玉米或高粱等早秋作物,属两年三熟制,夏种指数为150%。进入70年代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产力的发展,休闲地日趋减少,播种面积逐渐扩大,土地的利用率也随之提高。1970~1978年,每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约占可耕地的127.5%。由于灌溉条件的改善,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1977年分别达到12万亩和17万亩。水田和旱地的绿肥(苕子)发展也很快,最多的1973年,绿肥种植面积达8.8万亩。其轮作又增添了“苕子——水稻——苕子——水稻”型,“小麦——山芋——休闲——玉米”型,“小麦——柽麻——小麦——黄豆”型等。
1980年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作物种植布局和耕作制度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广大农民掌握了生产自主权,自觉增加资金投入,并合理种植大豆、芝麻、花生等养地作物,以培肥地力。二是将玉米的种植逐步由春季改为夏季,以扩大复种指数。三是逐步推广作物的间接套种,有山芋沟套种玉米、山芋垄套种南瓜、果园内套种小麦和花生(或油菜)等形式。这样就形成了三年五熟制并向四年七熟制演变,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增加了农作物产量。1980~1985年,我县农作物种植面积每年近200万亩,复种指数平均为175%。四是随着复种指数的增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相应扩大。1985年,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48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3.7%),是1978年22万亩(占12.4%)的2.2倍,是1965年14.6万亩(占7.5%)的3.3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趋于合理,促进了农产量的增长,使农民经济收入增多,更提高了农民对土地投资的积极性,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