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圈圩工程
一防洪确保圩
至1985年底,我县共修筑防洪确保圩9道,总长77.42公里;圩内受保护面积73.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1万亩。
固镇圩全长9.84公里,建于1965年冬。该圩以固镇县城为中心,北抵宋店乡,东以“三八”运河为界,向西沿浍河延伸至界沟,圩内受保护面积8.35平方公里,受保护耕地5700亩。该圩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按1965年汛期固镇最高洪水位19.55米而确定圩顶高22.05米、顶宽6米、内坡1∶2.5、外坡1∶3。
三里湾圩全长5.28公里,于1965年冬兴建。该圩位于唐南乡三里村浍河北岸,西从该乡大何村西北,向南沿浍河北岸三里村前,向东再向北至等高线500米止,防洪水位19.55米、堤顶高21.0米、顶宽3米、内坡1∶2、外坡1∶3。圩内保护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0.66万亩。
城郊圩全长8.5公里,建于1965年冬。该圩位于皇店乡境,西从“三八”运河东岸皇店西北角起,向南沿洽河北岸向东经大楼、小楼村前,折向北沿疏里沟下游西侧,至小瓦坊南止,防洪水位19.55米、堤顶高程20.5米、顶宽4米、内坡1∶2、外坡1∶3。圩内保护面积5.36平方公里,可耕地0.55万亩。
九湾圩位于九湾乡境,全长3.5公里,兴建于1964年冬~次年春。该圩西从九湾村南起,至九湾集南向东经新庄村前,折向北与18.5米等高线衔接。圩堤标准为,圩顶高程20米(当年最高洪水位18.5米),顶宽4米,内坡1∶2,外坡1∶3。圩内受保护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0.44万亩。
浍北圩位于浍北乡境,全长7公里,建于1965年冬~次年春,该圩西接官沟东堤,南沿涂河北岸,经于河套、单瓦坊、沈庄前、王洲北、小王庄东向北至常庄南止。防洪标准按1965年湖沟集浍河最高洪水位21.33米设计,确定堤顶高程22.5米、顶宽4米、内坡1∶2、外坡1∶3。圩内受保护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0.53万亩。
淝南圩位于陈郢乡北淝河南岸。西南依蚌郊大堤向东至蚌郊大堤排水涵洞折向北至北淝河南岸,再向西至杜桥止,全长8公里,圩内受保护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5000亩。该圩始建于1958年,因当时工程大,圩顶高程仅达16.5米即停工,汛期仍不保收。1969~1970年,又继续加高圩堤至16.9~17米,基本保住外水不倒灌。但由于圩内地洼,外厂顶托,内涝无法排泄,1972年又依据1965年北淝河下游最高洪水位18.2米而再次提高圩堤防洪标准。圩顶高程为18.7~19米、顶宽5米、内坡1∶2、外坡1∶3。1973~1983年汛期先后3次决口,故于1983年冬又一次组织民工加固。
周集圩位于周集乡境,西从顾沟沿(庄)北,向南经安台子庄前,沿三叉河西岸,向东北经李嘴庄南引排闸,至南郢庄东北止,全长6公里。此处历来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频繁,群众以高筑庄台抵御洪水。1968年开始修筑圩堤,1980~1984年3次加固,终于达到防洪水位17.5米、堤顶高程19米、顶宽4米、内外坡均为1∶3的标准。圩内受保护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7000亩。
常郢圩位于周集乡境,全长4.3公里,建于1977年冬。该圩西部与怀远县魏庄区界南北大路相接,利用周口北堤、清二沟南堤、三叉河西堤,四面形成自然圩界。防洪水位依据1956年汛期北淝河下游黄家渡最高洪水位18.2米,确定圩顶高程18.7米,顶宽4米,内外坡1∶3。圩内保护面积4.15平方公里,耕地4600亩。
曹老集圩位于北淝河北岸,全长25公里,兴建于1956年冬。该圩走线,北从高老家附近的铁路起,向西沿三叉河东岸,向南经下台子、徐台子延伸到北淝河北堤,向东经周台子南穿越津浦铁路,经杜桥、东台子至瓦坊台子北与五号沟南堤相接,形成一个封闭圩区。该圩由治淮委员会设计、北淝河除涝工程指挥部组织曹老集区民工,以工代赈进行施工,经过两个冬春,完成土方工程116万立方米,补助粮145万公斤,国家投资39.8万元。其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防洪水位17.5米、堤顶高程19米、顶宽4米、内外坡均为1∶3。圩内受保护面积30.45平方公里,耕地3.4万亩。1977~1985年,先后3次加固维修16公里,普遍加高0.3米。目前一般高程18.5米,比原设计标准低0.5米。
二保麦圩
至1985年底,我县共修建保麦圩50道,总长120.21公里;圩内受保护面积62.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9万亩。
至1985年底,我县共修筑防洪确保圩9道,总长77.42公里;圩内受保护面积73.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1万亩。
固镇圩全长9.84公里,建于1965年冬。该圩以固镇县城为中心,北抵宋店乡,东以“三八”运河为界,向西沿浍河延伸至界沟,圩内受保护面积8.35平方公里,受保护耕地5700亩。该圩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按1965年汛期固镇最高洪水位19.55米而确定圩顶高22.05米、顶宽6米、内坡1∶2.5、外坡1∶3。
三里湾圩全长5.28公里,于1965年冬兴建。该圩位于唐南乡三里村浍河北岸,西从该乡大何村西北,向南沿浍河北岸三里村前,向东再向北至等高线500米止,防洪水位19.55米、堤顶高21.0米、顶宽3米、内坡1∶2、外坡1∶3。圩内保护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0.66万亩。
城郊圩全长8.5公里,建于1965年冬。该圩位于皇店乡境,西从“三八”运河东岸皇店西北角起,向南沿洽河北岸向东经大楼、小楼村前,折向北沿疏里沟下游西侧,至小瓦坊南止,防洪水位19.55米、堤顶高程20.5米、顶宽4米、内坡1∶2、外坡1∶3。圩内保护面积5.36平方公里,可耕地0.55万亩。
九湾圩位于九湾乡境,全长3.5公里,兴建于1964年冬~次年春。该圩西从九湾村南起,至九湾集南向东经新庄村前,折向北与18.5米等高线衔接。圩堤标准为,圩顶高程20米(当年最高洪水位18.5米),顶宽4米,内坡1∶2,外坡1∶3。圩内受保护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0.44万亩。
浍北圩位于浍北乡境,全长7公里,建于1965年冬~次年春,该圩西接官沟东堤,南沿涂河北岸,经于河套、单瓦坊、沈庄前、王洲北、小王庄东向北至常庄南止。防洪标准按1965年湖沟集浍河最高洪水位21.33米设计,确定堤顶高程22.5米、顶宽4米、内坡1∶2、外坡1∶3。圩内受保护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0.53万亩。
淝南圩位于陈郢乡北淝河南岸。西南依蚌郊大堤向东至蚌郊大堤排水涵洞折向北至北淝河南岸,再向西至杜桥止,全长8公里,圩内受保护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5000亩。该圩始建于1958年,因当时工程大,圩顶高程仅达16.5米即停工,汛期仍不保收。1969~1970年,又继续加高圩堤至16.9~17米,基本保住外水不倒灌。但由于圩内地洼,外厂顶托,内涝无法排泄,1972年又依据1965年北淝河下游最高洪水位18.2米而再次提高圩堤防洪标准。圩顶高程为18.7~19米、顶宽5米、内坡1∶2、外坡1∶3。1973~1983年汛期先后3次决口,故于1983年冬又一次组织民工加固。
周集圩位于周集乡境,西从顾沟沿(庄)北,向南经安台子庄前,沿三叉河西岸,向东北经李嘴庄南引排闸,至南郢庄东北止,全长6公里。此处历来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频繁,群众以高筑庄台抵御洪水。1968年开始修筑圩堤,1980~1984年3次加固,终于达到防洪水位17.5米、堤顶高程19米、顶宽4米、内外坡均为1∶3的标准。圩内受保护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7000亩。
常郢圩位于周集乡境,全长4.3公里,建于1977年冬。该圩西部与怀远县魏庄区界南北大路相接,利用周口北堤、清二沟南堤、三叉河西堤,四面形成自然圩界。防洪水位依据1956年汛期北淝河下游黄家渡最高洪水位18.2米,确定圩顶高程18.7米,顶宽4米,内外坡1∶3。圩内保护面积4.15平方公里,耕地4600亩。
曹老集圩位于北淝河北岸,全长25公里,兴建于1956年冬。该圩走线,北从高老家附近的铁路起,向西沿三叉河东岸,向南经下台子、徐台子延伸到北淝河北堤,向东经周台子南穿越津浦铁路,经杜桥、东台子至瓦坊台子北与五号沟南堤相接,形成一个封闭圩区。该圩由治淮委员会设计、北淝河除涝工程指挥部组织曹老集区民工,以工代赈进行施工,经过两个冬春,完成土方工程116万立方米,补助粮145万公斤,国家投资39.8万元。其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防洪水位17.5米、堤顶高程19米、顶宽4米、内外坡均为1∶3。圩内受保护面积30.45平方公里,耕地3.4万亩。1977~1985年,先后3次加固维修16公里,普遍加高0.3米。目前一般高程18.5米,比原设计标准低0.5米。
二保麦圩
至1985年底,我县共修建保麦圩50道,总长120.21公里;圩内受保护面积62.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9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