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航道
(一)浍河航道
浍河原是一条良好的天然航道,战国时期名为lp_12_04水,船只上抵今河南境内,下达江淮。建国初,浍河运输繁忙,航船颇多(仅固镇几家民营船业即拥有船舶30余只)。由于河漕较深,远离岸边平视河心,不见帆桅。1958年后,浍河上相继建起濉溪县的南坪、宿县的蕲县集、灵璧县的固镇、五河县的北店等4座节制闸,而且没有过船设施,把濉溪、临涣至五河的174公里航道(今固镇县境内长42公里)分割成4截。因此,水运物资需要翻闸倒载,运费高,货损大,迫使大量货物弃水登陆,船只外流。1972年五河建成100吨级船闸,利用率也不高。由于航道久置不用,又缺乏维护,致使杂草丛生,鱼簖密布,通航条件每况愈下,至1979年固镇港货物吞吐量仅10000吨。
1974年,国家交通部会同安徽省交通部门对临涣至五河的航道进行勘查。蕲县集至固镇段长38公里,河底高程(以黄海为基面)11.3~12.2米,弯曲半径110~300米,水深2米,最高通航水位21.4米~18.9米,航槽宽100~220米,河底土质为淤泥夹硬粘土,河内只有运输煤炭、粮食、砖瓦等物资的少数民船;固镇至五河段长72公里,除了水位低、杂草多的九湾至五河县中阳集32公里香涧湖区外,其余40公里河底高程10~13米,弯曲半径600米,水深0.4~3米,最高通航水位18.3~15.8米,航槽宽15~500米,河底土质为淤泥夹部分硬粘土,可通行15吨级木帆船。
浍河沿岸物产丰富,仅已开发的濉溪县海孜、临涣、童亭等三个矿区煤炭蕴藏量即达9亿吨,年产420万吨,提供了充足的货源;而且,临涣以下七座桥梁均符合100吨级船舶的通航要求。因此,合理开发浍河航运,大有可为。
(二)澥河航道
澥河从宿县方店节制闸至我县湖洼节制闸,全长29公里,洪水期水面宽80~100米,水深3~4米,通航30吨级以下船舶,湖洼节制闸至新马桥0.4公里杂草丛生,无法通航,新马桥至九湾集长11公里,洪水期水面宽300米,可通航20吨级以下船舶,向下入浍河,可通往固镇、五河等地。
(三)沱河航道
沱河流经我县42公里。建国前水深1.5~2米,10吨级以下木帆船从五河县樊集直达永城县。50年代初期,尚有部分河段通航,1958年后,水利部门在永城以下兴建8座节制闸,且均无过船设施,航道被截断,无法行船。
在我县航道内的水运工具有以下几类:
木帆船多属一桅一篷或两桅两篷船。有风升帆前进,无风逆水由人拉纤,手撑篙、橹、桨,劳动强度大。建国前本地有船300多只,最大的载重量20吨。建国后,逐步被机动船代替。
驳船又名拖驳,无桅无帆,船长舱深,无动力装置,靠拖轮牵引行驶。
划子铁、木制两种,体积较小,一人操作,载重一吨左右,一般随大船接应上下,或作摆渡船。
挂机动船又名挂桨机船,有单挂和双挂。1975年全县仅有4艘,1985年发展为62艘,总动力1236马力,船壳多为钢筋水泥结构。
机驳机舱和货舱两部组成,现已逐步淘汰。
拖轮1985年有拖轮2艘,拖带货驳18艘,总动力为270马力,运输吨位为1750吨。
二港埠
明清时期,本地浍河沿岸的较大乡集,多修有简易码头,属自然岸坡。这些码头中最大的要数固镇,民国元年(1912),为水运最盛时期,固镇码头每天停靠船舶300余只,从南小街至余台插花庙前,长达1里之多,另外九湾、濠城、沱河集等地,也都是天然码头。明代时,九湾是淮浍漕运的主要码头之一,也是灵璧至凤阳的要地,设官仓于此。灵璧县南设有漕仓3处,南仓设在九湾集,以收兑粳米,清顺治十六年(1659)废北仓,粳粟二米,并于南仓收兑。
建国后,水运事业不断发展,兴建、改建了湖沟、稿沟、连城、九湾、濠城、沱河集等天然码头。1964年,国家拨款5万元,开拓固镇老船塘。其长200米、宽110米、深2米,1975年省航运局投资6.5万元,在其南岸又修建了重立式码头,舶位长100米,堆场面积为1000平方米,安装2吨级固定吊车1台。码头前沿水深2.7米,总设计年吞吐量20万吨。由于固镇节制闸不能正常开启,又无过船设备,1980年,船舶停靠及货物装卸逐渐转移到码头东2公里处的固镇节制闸下。
三渡口
明清时期本地共有渡口12处,其中官渡3处。
固镇渡曾名固镇驿渡,位于小街南浍河北岸,为官办渡口。历史上因固镇桥时修时毁,只好以渡口代之。直到1959年固镇节制闸建成后,渡口方废。
新马桥渡曾名新马桥驿渡。位于县城南15公里澥河边,为官办渡口。因桥时修时毁,以渡口代之。该桥遗址尚存。1958年开挖铁路运河时,将蚌固公路改道至津浦铁路东侧,渡口也随之迁移,暂以民渡代之。1974年7月,县交通局在此设置轮渡,渡船为钢木结构,载重量50吨,1980年10月,改为钢质渡船,载重量为80吨。1985年7月,兴建成钢筋混凝土大桥,渡口方废。
九湾渡位于澥河入浍处的九湾集,南岸原有陈塘渡,俗名陈渡。为官办渡口。明洪武十四年(1381),燕王扫北从此渡浍《凤阳府志》云:“陈塘渡疑为今陈渡,古陈塘关遗址在此。”1987年底利用新马桥渡退役的钢质渡船建成轮渡。
湖沟渡为浍河民渡,1987年改置轮渡。
连城渡始建于东魏武定六年(548),为浍河民渡。
陡沟渡为浍河民渡,南宋隆兴元年(1163),淮西招讨使李显忠,从此渡浍至陡沟集,大败金都统萧琦拐子马队。民国30年(1941),浍河改道,渡口南迁1公里。
窑湾渡唐贞观三年(629)建,为浍河民渡。现有渡船10余只,每日可渡行人千名以上。
其它还有董林、苏家、高家、吕家、周家等民渡。到1985年底,全县民渡已发展到46处,其中浍河34处,澥河7处,符怀新河5处;共有116只渡船,渡工218人,渡船吨位较小,客位定员均为10人左右,最大的14人,最小的5人,总计920个客位。全县平均日渡量8000余人次。
上一篇:第一节 陆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