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民兵 防空
一民兵
(一)组织建设
民国28年(1939)7月,新四军第四师挺进淮北,本地燃起了抗日烽火。随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民兵及联庄会、青救会、农救会等组织也陆续建立起来。民国31年(1942)秋,中共浍北区委书记陈林阁带领工作队到濠城一带,在“武装保家乡”的口号下,建立了50余人的民兵基干队。到年底,董庙、沱河集一带也相继建立了民兵组织。民国32年(1943)各区成立民兵大队,各乡成立民兵中队,民国33年(1944),固镇地区的民兵,已开始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两种,基干民兵的年龄在17~35岁之间,主要在本乡范围内活动;普通民兵在35~45岁之间,主要任务是看家,一般不参加活动,各区、乡民兵建制不变、各村也都建立10余人的民兵基干分队。民国34年(1945)初、本地约有基干民兵10000人,普通民兵15000人,既是人民群众的安全屏障,又是主力部队补充兵力的源泉。民国35年(1946)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派兵向淮北解放区大举进攻,中共地方民主政权撤离,民兵组织除部分转入地下活动外,其余全部解体。民国37年(1948),中共地方民主政权纷纷恢复,民兵组织也随之恢复和发展起来。为了支援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本地共出动民兵20万人次、运输车6000余辆、大牲畜1000余头(匹)、民船170余只;捐献粮食250余万公斤、柴草150余万公斤、军鞋近30000余双,鸡、鸭、羊、猪等20000只(头),木棒和门板2000余根(扇);扒毁铁路和公路累计300余公里,抢修铁路和公路近200公里,修桥9座;搭浮桥12座;共运送粮食350余万公斤、柴草300余万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兵工作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制度化。1953年底,全省实行普通民兵制,本地约有7万余人参加了民兵组织,占适龄青年的90%以上。1958年9月,在毛泽东主席“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的号召下,本地约有民兵8.1万余人。当时适龄公民全部参加民兵组织,公社建民兵团,大队建民兵营。1961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民兵工作条例》,规定民兵分为武装基干民兵、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3种。16~30岁的男性公民和16~25岁的女性公民约4.5万人,编为武装基干民兵或基干民兵;31~45岁的男性公民和26~35岁的女性公民约4万人,编为普通民兵。1962年6月,毛泽东主席又发出“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生产大队配备专职民兵营长,给予固定工分补贴。1965年11月,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成立,民兵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年底经过整顿后,全县共有民兵8.98万人(含男性5.4万人、复退军人1582人、排以上干部7588人),其中武装基干民兵1748人,基干民兵4.84万人,普通民兵3.38万人,编为35个民兵团、272个民兵营、2646个民兵排,另外还混编32个基干民兵连。1970年2月,县民兵独立团成立,下辖15个连、56排、190班,共2342人。1973年10月,根据宿县军分区指示,在民兵中组建3个预编团,共900人。1974年12月,解散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成立县民兵领导小组,1975年初,学习上海民兵工作经验,成立县、公社两级民兵指挥部,把民兵组织变成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11月,在唐南公社编建县民兵通信连,下辖无线、有线、通讯3个排,共120人(其中女性11人)。1977年初,撤销县民兵指挥部和民兵独立团。1979年3月,县人武部对大队民兵营长和政治教导员统一下达任职命令。7月,恢复县人民武装委员会。1981年,我县民兵发展到10.1万人;经过全面整顿后,保留4万人(占总人口的11.7%),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两种,年龄限制在18~35岁之间:基干民兵中的男性为18~28岁,女性为18~23岁,其余为普通民兵。普通民兵编为410个营,约3.16万人;基干民兵编为54个连,约0.85万人。同时,在公平公社基干民兵中组建一个县民兵工兵连,1984年底,在城北区溧涧乡组建一个县民兵无线电通信连,同时将县民兵通信连改建为有线电通信连。1985年底,全县共有民兵3.73万人,其中基干民兵7604人(含经过训练者80%以上),编为53个连、393个排、828个班。在基干民兵中,有2个八二迫击炮连(175人)、1个高射机枪连(180人)、1个有线电通信连(224人)、2个工兵连(110人)、1个重机枪连(90人)、1个侦察排(35人)、9个六○迫击炮排(232人)、3个反坦克火器排(67人)、11个坦克爆破班(111人)、8个卫生救护班(80人),共1164人,占基干民兵总数的15.3%。
在革命战争时期,民兵边战斗边生产;在和平建设年代,民兵组织紧密围绕共产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1972年1月12日14时20分,解放军蚌埠空军基地一架米格24型飞机在飞行训练时于我县上空失事,飞行员跳伞着陆于宋店公社胡庄附近,飞机坠落毁于石湖公社丁巷附近。两公社民兵闻讯后及时赶去营救飞行员和保护现场,并协助空军部队处理飞机的善后工作。1974年6且9日15时40分,省烟草公司固镇烟库面积3000平方米,储存49万公斤棉花的十号库房失火,居住于附近的约200名民兵迅速奔向火场,协助公安部门担任警戒,协助消防部门扑灭大火。1975年,宋店公社由518名女民兵组织成的治水专业队,带头开挖灵固运河南段。中共固镇县委为表彰她们的功绩,将该段运河命名为“三八运河”。瓦疃公社在抗旱斗争中,组织了由194名女基干民兵参加的“三八女子打井队”,于1976年3月25日~1978年4月共打机井872眼,于1978年受到全国妇联会的表彰,并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的称号。
(二)武器装备和军事训练
从组织初创到建国前,本地民兵武器先是老百姓自动捐献的看家、狩猎用的土枪,后来从日伪军和国民党军手中夺取,以更新和补充。建国后,民兵武器均由武装部门统一配发,1973年起,配发国产半自动步枪和全自动步枪。1984年,昔日的旧式武器全被新式武器所取代。1985年底,我县民兵武器共有2279件,其中重机枪8挺、12.7毫米高射机枪9挺、六○迫击炮17门、八二迫击炮6门。
本地的民兵军事训练,战争年代以民兵个人之间的交流枪技和战法为主,集中活动时辅以队列、射击预习等基础训练;到建国后才逐步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军事训练。训练对象以基干民兵为主,训练内容主要有队列、投弹、射击、单兵战术和武器常识等,训练时间为每年7~10天。
建县后,民兵的军事训练日趋正规化。县人武部每年都统一下达训练任务,拟订计划,培训教员,并负责弹药保障和训练指导。区(镇)、公社(乡)人武部长由宿县军分区组织训练,民兵干部由县人武部组织训练。训练形式是小型、就地、分散到相对集中,训练内容是从单兵基础到综合应用,训练时间为每年10~15天。
1971年,训练内容增加了刺杀、爆破、“三打”(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等项目。1974年,县人武部号召民兵开展训练器材的革新和制造活动,有3个公社制造出雷管、炸药、炸药包、起爆器、爆破筒等器材,效果较好。1975年以后,民兵训练由单一步兵训练发展到多兵种、多项目的综合训练,训练重点转为民兵干部和民兵专业技术兵,训练时间15~20天。1978年9月,县人武部在固镇一中东边100米处兴建占地50亩的民兵训练靶场。1981年起,民兵年度训练改为周期训练(2年为一个周期,每期不少于30天),参训人员约减少一半。1984年复改为年度训练,训练对象为18~20岁新入伍的基干民兵,训练时间一般安排在冬春季节,并增设农业科技内容,由区(镇)集中训练,县人武部验收。1984年7月,县直机关高射机枪连31名民兵参加省军区组织的民兵对空目标实弹射击,取得了较好成绩,受省、市、县武装部门的表彰和奖励。1985年由县财政拨款20万元,在县人武部院内兴建民兵训练中心。1965~1985年底,全县参加军事训练的民兵3.05万人次。专业技术兵为1950人次。
二人民防空
1969年10月,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县直机关、公司、厂(站)、学、街道也相应成立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县城组建6个人民防空专业队,即以县消防中队11人组成的消防队,以县人民医院20人组成的救护队,以县手工业管理局45人组成的治安队,以县建筑社48人组成的工程抢修队,以县电信局10人组成的通信保障队,以县农机一厂、县砖瓦窑厂和宋店公社瓦坊大队等单位282人组成的对空射击队。
1970年1月,县城居民以临战姿态、开始大挖防空洞。到年底,共挖防空工事1187个,底面积约5000平方米(含半永久性工事4个、62平方米)。这些防空设施可容纳4700余人,占全城人口的69.8%。1971年11月,在县人武部院内设置一个20米高的四角铁架,安装警报器,以使防空警报信号迅速传播到县城各个角落。
1970年1月13日19时30分~20时30分,县城举行灯火管制防空演习。当防空警报信号发出后,人们立即关闭电灯,就地疏散隐蔽或进入防空工事,各防空专业队以临战姿态在5分钟内到达指定地点,演习达到了预期目的。9月28日零时,举行防空警报信号传递演习。各公社(镇)值班员基本上能坚守岗位,接到信号后及时进行处理,公社负责人和人武部长均能迅速就位。14时~15时30分,县城进行人口疏散防空演习。当空袭警报信号发出后,人们立即切断电源,熄灭炉火,关闭门窗,按照预先指定的路线和区域迅速向城外疏散;各行各业在2分钟内关门停业,并指导顾客疏散到城外;各防空专业队也都在规定时间内进入阵地,较好地完成抢修工事、通信联络、抢护伤员、扑灭火灾等假想任务。
(一)组织建设
民国28年(1939)7月,新四军第四师挺进淮北,本地燃起了抗日烽火。随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民兵及联庄会、青救会、农救会等组织也陆续建立起来。民国31年(1942)秋,中共浍北区委书记陈林阁带领工作队到濠城一带,在“武装保家乡”的口号下,建立了50余人的民兵基干队。到年底,董庙、沱河集一带也相继建立了民兵组织。民国32年(1943)各区成立民兵大队,各乡成立民兵中队,民国33年(1944),固镇地区的民兵,已开始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两种,基干民兵的年龄在17~35岁之间,主要在本乡范围内活动;普通民兵在35~45岁之间,主要任务是看家,一般不参加活动,各区、乡民兵建制不变、各村也都建立10余人的民兵基干分队。民国34年(1945)初、本地约有基干民兵10000人,普通民兵15000人,既是人民群众的安全屏障,又是主力部队补充兵力的源泉。民国35年(1946)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派兵向淮北解放区大举进攻,中共地方民主政权撤离,民兵组织除部分转入地下活动外,其余全部解体。民国37年(1948),中共地方民主政权纷纷恢复,民兵组织也随之恢复和发展起来。为了支援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本地共出动民兵20万人次、运输车6000余辆、大牲畜1000余头(匹)、民船170余只;捐献粮食250余万公斤、柴草150余万公斤、军鞋近30000余双,鸡、鸭、羊、猪等20000只(头),木棒和门板2000余根(扇);扒毁铁路和公路累计300余公里,抢修铁路和公路近200公里,修桥9座;搭浮桥12座;共运送粮食350余万公斤、柴草300余万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兵工作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制度化。1953年底,全省实行普通民兵制,本地约有7万余人参加了民兵组织,占适龄青年的90%以上。1958年9月,在毛泽东主席“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的号召下,本地约有民兵8.1万余人。当时适龄公民全部参加民兵组织,公社建民兵团,大队建民兵营。1961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民兵工作条例》,规定民兵分为武装基干民兵、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3种。16~30岁的男性公民和16~25岁的女性公民约4.5万人,编为武装基干民兵或基干民兵;31~45岁的男性公民和26~35岁的女性公民约4万人,编为普通民兵。1962年6月,毛泽东主席又发出“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生产大队配备专职民兵营长,给予固定工分补贴。1965年11月,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成立,民兵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年底经过整顿后,全县共有民兵8.98万人(含男性5.4万人、复退军人1582人、排以上干部7588人),其中武装基干民兵1748人,基干民兵4.84万人,普通民兵3.38万人,编为35个民兵团、272个民兵营、2646个民兵排,另外还混编32个基干民兵连。1970年2月,县民兵独立团成立,下辖15个连、56排、190班,共2342人。1973年10月,根据宿县军分区指示,在民兵中组建3个预编团,共900人。1974年12月,解散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成立县民兵领导小组,1975年初,学习上海民兵工作经验,成立县、公社两级民兵指挥部,把民兵组织变成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11月,在唐南公社编建县民兵通信连,下辖无线、有线、通讯3个排,共120人(其中女性11人)。1977年初,撤销县民兵指挥部和民兵独立团。1979年3月,县人武部对大队民兵营长和政治教导员统一下达任职命令。7月,恢复县人民武装委员会。1981年,我县民兵发展到10.1万人;经过全面整顿后,保留4万人(占总人口的11.7%),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两种,年龄限制在18~35岁之间:基干民兵中的男性为18~28岁,女性为18~23岁,其余为普通民兵。普通民兵编为410个营,约3.16万人;基干民兵编为54个连,约0.85万人。同时,在公平公社基干民兵中组建一个县民兵工兵连,1984年底,在城北区溧涧乡组建一个县民兵无线电通信连,同时将县民兵通信连改建为有线电通信连。1985年底,全县共有民兵3.73万人,其中基干民兵7604人(含经过训练者80%以上),编为53个连、393个排、828个班。在基干民兵中,有2个八二迫击炮连(175人)、1个高射机枪连(180人)、1个有线电通信连(224人)、2个工兵连(110人)、1个重机枪连(90人)、1个侦察排(35人)、9个六○迫击炮排(232人)、3个反坦克火器排(67人)、11个坦克爆破班(111人)、8个卫生救护班(80人),共1164人,占基干民兵总数的15.3%。
在革命战争时期,民兵边战斗边生产;在和平建设年代,民兵组织紧密围绕共产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1972年1月12日14时20分,解放军蚌埠空军基地一架米格24型飞机在飞行训练时于我县上空失事,飞行员跳伞着陆于宋店公社胡庄附近,飞机坠落毁于石湖公社丁巷附近。两公社民兵闻讯后及时赶去营救飞行员和保护现场,并协助空军部队处理飞机的善后工作。1974年6且9日15时40分,省烟草公司固镇烟库面积3000平方米,储存49万公斤棉花的十号库房失火,居住于附近的约200名民兵迅速奔向火场,协助公安部门担任警戒,协助消防部门扑灭大火。1975年,宋店公社由518名女民兵组织成的治水专业队,带头开挖灵固运河南段。中共固镇县委为表彰她们的功绩,将该段运河命名为“三八运河”。瓦疃公社在抗旱斗争中,组织了由194名女基干民兵参加的“三八女子打井队”,于1976年3月25日~1978年4月共打机井872眼,于1978年受到全国妇联会的表彰,并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的称号。
(二)武器装备和军事训练
从组织初创到建国前,本地民兵武器先是老百姓自动捐献的看家、狩猎用的土枪,后来从日伪军和国民党军手中夺取,以更新和补充。建国后,民兵武器均由武装部门统一配发,1973年起,配发国产半自动步枪和全自动步枪。1984年,昔日的旧式武器全被新式武器所取代。1985年底,我县民兵武器共有2279件,其中重机枪8挺、12.7毫米高射机枪9挺、六○迫击炮17门、八二迫击炮6门。
本地的民兵军事训练,战争年代以民兵个人之间的交流枪技和战法为主,集中活动时辅以队列、射击预习等基础训练;到建国后才逐步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军事训练。训练对象以基干民兵为主,训练内容主要有队列、投弹、射击、单兵战术和武器常识等,训练时间为每年7~10天。
建县后,民兵的军事训练日趋正规化。县人武部每年都统一下达训练任务,拟订计划,培训教员,并负责弹药保障和训练指导。区(镇)、公社(乡)人武部长由宿县军分区组织训练,民兵干部由县人武部组织训练。训练形式是小型、就地、分散到相对集中,训练内容是从单兵基础到综合应用,训练时间为每年10~15天。
1971年,训练内容增加了刺杀、爆破、“三打”(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等项目。1974年,县人武部号召民兵开展训练器材的革新和制造活动,有3个公社制造出雷管、炸药、炸药包、起爆器、爆破筒等器材,效果较好。1975年以后,民兵训练由单一步兵训练发展到多兵种、多项目的综合训练,训练重点转为民兵干部和民兵专业技术兵,训练时间15~20天。1978年9月,县人武部在固镇一中东边100米处兴建占地50亩的民兵训练靶场。1981年起,民兵年度训练改为周期训练(2年为一个周期,每期不少于30天),参训人员约减少一半。1984年复改为年度训练,训练对象为18~20岁新入伍的基干民兵,训练时间一般安排在冬春季节,并增设农业科技内容,由区(镇)集中训练,县人武部验收。1984年7月,县直机关高射机枪连31名民兵参加省军区组织的民兵对空目标实弹射击,取得了较好成绩,受省、市、县武装部门的表彰和奖励。1985年由县财政拨款20万元,在县人武部院内兴建民兵训练中心。1965~1985年底,全县参加军事训练的民兵3.05万人次。专业技术兵为1950人次。
二人民防空
1969年10月,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县直机关、公司、厂(站)、学、街道也相应成立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县城组建6个人民防空专业队,即以县消防中队11人组成的消防队,以县人民医院20人组成的救护队,以县手工业管理局45人组成的治安队,以县建筑社48人组成的工程抢修队,以县电信局10人组成的通信保障队,以县农机一厂、县砖瓦窑厂和宋店公社瓦坊大队等单位282人组成的对空射击队。
1970年1月,县城居民以临战姿态、开始大挖防空洞。到年底,共挖防空工事1187个,底面积约5000平方米(含半永久性工事4个、62平方米)。这些防空设施可容纳4700余人,占全城人口的69.8%。1971年11月,在县人武部院内设置一个20米高的四角铁架,安装警报器,以使防空警报信号迅速传播到县城各个角落。
1970年1月13日19时30分~20时30分,县城举行灯火管制防空演习。当防空警报信号发出后,人们立即关闭电灯,就地疏散隐蔽或进入防空工事,各防空专业队以临战姿态在5分钟内到达指定地点,演习达到了预期目的。9月28日零时,举行防空警报信号传递演习。各公社(镇)值班员基本上能坚守岗位,接到信号后及时进行处理,公社负责人和人武部长均能迅速就位。14时~15时30分,县城进行人口疏散防空演习。当空袭警报信号发出后,人们立即切断电源,熄灭炉火,关闭门窗,按照预先指定的路线和区域迅速向城外疏散;各行各业在2分钟内关门停业,并指导顾客疏散到城外;各防空专业队也都在规定时间内进入阵地,较好地完成抢修工事、通信联络、抢护伤员、扑灭火灾等假想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