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成人教育
一群众扫盲教育
民国34年(1935),固镇平民小学转为平民夜校,本地业余教育开始了萌芽。民国35年(1946)5月22日,固镇示范中心国民小学以“普及社会教育,扫除文盲”为宗旨,由灵璧县政府及临时参议会提供经费,开办民众夜校,招收学员98人,学习3个月,脱盲结业。后因经费短缺,仅办一期。
1950~1951年,本地掀起扫盲高潮,城乡普遍举办冬学或识字班。以小学教师为教学主力。1953年,地区及各县成立扫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各区(镇)配备专职扫盲干部;同时把基础好的冬学转入常年民校,固定教师,讲求教法。任桥区总结的成人识字教学法,得到宿县和地区的肯定和赞扬。固镇街道办事处和工商联合会合办的7所常年民校均有负责人和专任教师,其中第一民校文娱宣传队闻名遐迩,可与地方职业戏剧团媲美,在地区文艺汇演中获奖。1958年大跃进中,农民、市民日夜参加劳动,致使成人教育流于形式。1962年,一部分脱盲青年进入农业中学学习。
1979年,县人民政府要求农村成人教育不仅要扫除文盲,而且要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因此我县农村普遍举办农民文化科技学校。当年,何集公社文化科技学校,收学员82人,翌年经县教育局组织考试,脱盲32人,受到地区的表扬。杨庙区到1984年底共开办兼学科技知识的扫盲班35个,1472名学员结业后,一般都能记帐和写简单书信;学员崔素琴,学科学、学文化的事迹,还登上了1983年的《安徽日报》和《拂晓报》。至1985年底,我县共举办兼学科技的扫盲班124个,学员3058人;办农民小学25所,学员673人;农民中学(初中)50所,学员985人。其中脱盲1160人,小学毕业210人,初中毕业1050人。
二职工教育
1949年秋,固镇区工会和固镇完小合办浴池工人识字班,学员20人;固镇区妇联会和固镇完小合办女工夜校,学员30余人。1950年冬成立搬运工人夜校。1951年,固镇区文化馆开办职工文化夜校。1952年,固镇区工会负责建立职工学校,由灵璧县文教科委派教导主任并聘任专职教师和代课教师各2人、工人兼职辅导教师2人,开设普通班(六年制)7个、速成班2个、学员350余名。1953年首届毕业20余人。秋,又为70名职工家属组织扫盲班和普通班各1个,这是固镇职工教育的鼎盛时期。
1954年,本地遭受特大水灾,电厂、榨油厂、棉织厂等迁出固镇,职工班学员减少一半。1955年固镇建成砖瓦窑厂,新开扫盲班3个,学员80余人。1956年职工教育划归教育部门领导。1957年反右扩大化,职工教育工作一度瘫痪。1959年,又筹办固镇干部红专学校(与职工学校并存),开设早班5个,晚班7个;其中:初中班2个(主要为干部开设),小学班10个,学员340人。但时值饥荒之年,干部职工学校只是名存而实亡,接着教师不断调出,从此职工教育便一蹶不振。至1963年冬,职工教育全部废止。
70年代,我县在任桥创办“五·七”大学,由于受到“左”的路线干扰,收效不大。另外各工厂、单位还于1976年筹办“七·二一”工人大学,也由于同样原因很快停止。1979~1980年,各工厂、单位自发地组织起职工文化学习班。1982年12月14日,县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成立,下设职工教育办公室。1984年6月,召开第一次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会议,对开展职工“双补”(文化、技术补课)作了具体部署。县商业局、粮食局、邮电局、化肥厂和搬运公司立即调查摸底,确定“双补”对象2005人。当年有4个局、4个公司、13家工厂、1家银行共开设30个班,学员900余人。另外县政协还开办职工自学考试辅导班2个,学员120余人。经过两年“双补”,文化补课合格者972人,完成任务的75%;技术补课合格者近千人,完成任务的68%实现了教育部“在1985年以前,完成应补对象的60%~80%,使之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的要求。
三电视大学教育
1979年县电视大学(简称电大)教学点成立,第一次招生,学员来去自由,无严格的专业界线,只要报个名即可入学;以英语班人数最多,学制3年。1982年经过考试招收1个语言文学专业班、40人,学制3年,属半脱产学习。
1984年,经过严格考核,招收党政管理干部基础专修班12人,学制2年,属全脱产学习。该班按照中央电大统一制定的教学计划开课,以自学为主,按时收看电视和收听录音,并请兼职教师上辅导课。
1985年招收1个汉语文学班43人,1个党政管理干部基础专修班33人,1个档案专业班20人(档案局自办)。至年底,毕业34名,在校学员108名。历次考试均在蚌埠市举行,由市电大主持;成绩合格后,还必须进行论文答辩,合格的方可毕业。
四函授教育
1965年7月,县函授学校(简称函校)成立。1972年以后,组织过小学教师学习。1983年,蚌埠教育学院函授部委托我县承担高等师范学校函授的辅导任务,录取初中教师为学员。我县开设1个中文专业班,有学员34人,1个数学专业班有学员20人,学制4年。辅导教师由我县函校自聘和学院派出相结合的办法解决。1985年,单科结业考试结束,成绩良好,只有个别学员一个单科需要补考。
民国34年(1935),固镇平民小学转为平民夜校,本地业余教育开始了萌芽。民国35年(1946)5月22日,固镇示范中心国民小学以“普及社会教育,扫除文盲”为宗旨,由灵璧县政府及临时参议会提供经费,开办民众夜校,招收学员98人,学习3个月,脱盲结业。后因经费短缺,仅办一期。
1950~1951年,本地掀起扫盲高潮,城乡普遍举办冬学或识字班。以小学教师为教学主力。1953年,地区及各县成立扫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各区(镇)配备专职扫盲干部;同时把基础好的冬学转入常年民校,固定教师,讲求教法。任桥区总结的成人识字教学法,得到宿县和地区的肯定和赞扬。固镇街道办事处和工商联合会合办的7所常年民校均有负责人和专任教师,其中第一民校文娱宣传队闻名遐迩,可与地方职业戏剧团媲美,在地区文艺汇演中获奖。1958年大跃进中,农民、市民日夜参加劳动,致使成人教育流于形式。1962年,一部分脱盲青年进入农业中学学习。
1979年,县人民政府要求农村成人教育不仅要扫除文盲,而且要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因此我县农村普遍举办农民文化科技学校。当年,何集公社文化科技学校,收学员82人,翌年经县教育局组织考试,脱盲32人,受到地区的表扬。杨庙区到1984年底共开办兼学科技知识的扫盲班35个,1472名学员结业后,一般都能记帐和写简单书信;学员崔素琴,学科学、学文化的事迹,还登上了1983年的《安徽日报》和《拂晓报》。至1985年底,我县共举办兼学科技的扫盲班124个,学员3058人;办农民小学25所,学员673人;农民中学(初中)50所,学员985人。其中脱盲1160人,小学毕业210人,初中毕业1050人。
二职工教育
1949年秋,固镇区工会和固镇完小合办浴池工人识字班,学员20人;固镇区妇联会和固镇完小合办女工夜校,学员30余人。1950年冬成立搬运工人夜校。1951年,固镇区文化馆开办职工文化夜校。1952年,固镇区工会负责建立职工学校,由灵璧县文教科委派教导主任并聘任专职教师和代课教师各2人、工人兼职辅导教师2人,开设普通班(六年制)7个、速成班2个、学员350余名。1953年首届毕业20余人。秋,又为70名职工家属组织扫盲班和普通班各1个,这是固镇职工教育的鼎盛时期。
1954年,本地遭受特大水灾,电厂、榨油厂、棉织厂等迁出固镇,职工班学员减少一半。1955年固镇建成砖瓦窑厂,新开扫盲班3个,学员80余人。1956年职工教育划归教育部门领导。1957年反右扩大化,职工教育工作一度瘫痪。1959年,又筹办固镇干部红专学校(与职工学校并存),开设早班5个,晚班7个;其中:初中班2个(主要为干部开设),小学班10个,学员340人。但时值饥荒之年,干部职工学校只是名存而实亡,接着教师不断调出,从此职工教育便一蹶不振。至1963年冬,职工教育全部废止。
70年代,我县在任桥创办“五·七”大学,由于受到“左”的路线干扰,收效不大。另外各工厂、单位还于1976年筹办“七·二一”工人大学,也由于同样原因很快停止。1979~1980年,各工厂、单位自发地组织起职工文化学习班。1982年12月14日,县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成立,下设职工教育办公室。1984年6月,召开第一次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会议,对开展职工“双补”(文化、技术补课)作了具体部署。县商业局、粮食局、邮电局、化肥厂和搬运公司立即调查摸底,确定“双补”对象2005人。当年有4个局、4个公司、13家工厂、1家银行共开设30个班,学员900余人。另外县政协还开办职工自学考试辅导班2个,学员120余人。经过两年“双补”,文化补课合格者972人,完成任务的75%;技术补课合格者近千人,完成任务的68%实现了教育部“在1985年以前,完成应补对象的60%~80%,使之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的要求。
三电视大学教育
1979年县电视大学(简称电大)教学点成立,第一次招生,学员来去自由,无严格的专业界线,只要报个名即可入学;以英语班人数最多,学制3年。1982年经过考试招收1个语言文学专业班、40人,学制3年,属半脱产学习。
1984年,经过严格考核,招收党政管理干部基础专修班12人,学制2年,属全脱产学习。该班按照中央电大统一制定的教学计划开课,以自学为主,按时收看电视和收听录音,并请兼职教师上辅导课。
1985年招收1个汉语文学班43人,1个党政管理干部基础专修班33人,1个档案专业班20人(档案局自办)。至年底,毕业34名,在校学员108名。历次考试均在蚌埠市举行,由市电大主持;成绩合格后,还必须进行论文答辩,合格的方可毕业。
四函授教育
1965年7月,县函授学校(简称函校)成立。1972年以后,组织过小学教师学习。1983年,蚌埠教育学院函授部委托我县承担高等师范学校函授的辅导任务,录取初中教师为学员。我县开设1个中文专业班,有学员34人,1个数学专业班有学员20人,学制4年。辅导教师由我县函校自聘和学院派出相结合的办法解决。1985年,单科结业考试结束,成绩良好,只有个别学员一个单科需要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