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宿县地区位于安徽省的最北部,呈棒槌形,东西横亘184.6公里,南北绵延151.2公里,面积9 78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6%。周围与江苏、山东、河南三省,徐州、淮北、蚌埠、淮阴四市,泗洪、宿迁、睢宁、铜山、丰县、单县、虞城、夏邑、永城等市县相毗邻。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纵横穿越。东部、北部与江苏逶迤半相环绕,西部、西北部同豫、鲁平原一角衔交。淮阳山脉余脉隆起在中部,黄泛冲积平原伸展于两翼。
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人们很早就在这里生息繁衍,耕种劳作。公元前683年(周庄王十四年),较为强大的宋国便借故将位于山东济水东平无盐县境内的宿国(男爵)迁入畿内以为附庸。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废封建,置郡县,今宿县地区境内各县,分属于砀郡和泗水郡。当时,砀邑、萧邑、相邑、蕲县、铚县、苻离县等地久已闻名于天下,苻离之北山口,向称“百战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英雄逐鹿之所。古往今来,在这里演出了一幕幕激烈悲壮的历史场面。公元前209年,宿县大泽乡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才不及中庸”的“瓮牖绳枢”之辈首先发难,宿地豪杰葛婴、朱鸡石等群起景从,一个空前统一强大的秦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代之而起的刘、项大军,又在此展开了“濉水大战”和十面埋伏楚歌四起的“垓下之围”两幕刀光剑影的殊死决战。1970年疏浚老濉河时挖出的大量弓剑矢镞和荒冢兀立的虞姬墓,似乎仍在向世人诉说当年鏖战时令人惨不忍睹的血河尸山。魏晋以降,中原大乱,南北分壤,这里又长期沦为拉锯之地,交兵之所。本区境内“遗民南迁,郡多侨置”。经过连年战火,到处呈现出一派“白骨露于野”的荒凉颓败景象。至隋统南北,民始复苏。然大业元年(605年),长河一开,炀帝游东南,沿河五百里内“具美食佳肴以献”,宿地人民又陷入苦难的深渊。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因埇桥“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故置州以守,宿州之名自此始。宋金之际,争战不已,宿县地区又“久成戎马之郊”。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著名的“苻离之战”后,“隆兴和议”成,淮河以北尽属金。元末,红巾军起,此地又成为元朝统治者的重点镇压屠戮区。抗日战争时期,举世瞩目的徐州会战后,本区沦陷,遭日寇铁蹄蹂躏达七年之久,抗日烽烟燃遍各地,为著名的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前哨。日本投降后,旋即,内战迭起,宿县地区又成为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重点,直至“淮海战役”的硝烟云散,宿县地区始结束了兵燹不断、历代战乱的苦难岁月。
宿县地区人民有着传统的敦厚美德,礼让之俗。“民务农桑,厚风俗,重学问”,向为本区各地历代志书所乐道。在这民风纯朴的氛围里,虽迭遭劫乱,但仍蕴育出一大批“峨冠博雅”的饱学之士。如:闵子骞、子张、桓谭、赵孝、嵇康、刘伶及戴逵、戴颙、薛综和薛莹父子等。同时,也造就一批勇武刚烈之人。如:陈胜、葛婴、朱鸡石、梁太祖朱温、薛显、邓愈、胡大海、傅友德、康茂才等。巾帼女杰亦代不乏之,远如“史称贤后”的明太祖朱元璋原配夫人马秀英,近如“及笄之年”便投身革命的常俊婷、张雪婷、杨紫霞等民主革命时期的女英雄,更是不胜枚举。民元肇建,宿县地区学术艺术界人才辈出,灿若繁星。其中,声名卓著者有:雕塑大师刘开渠,国画家梅雪峰、梅纯一父子,王子云、朱德群、卓然、吴燃,画坛百岁老寿星萧龙士,哲学家孙叔平,社会学家邓伟志,知名新闻工作者郑重,书法家李百忍,有“十小名旦”之誉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炳淑,著名电影演员杨在葆,能赤手空拳伏虎捉豹的当代“活武松”何广位等。
宿县地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涉故台、皇藏峪、虞姬墓、垓下聚、阴陵山、古苻离、流沟寺、燕喜台等。古往今来,吸引着无数的墨客骚人来此缅怀凭吊、吟咏酬唱,留下了李白、韩愈、白居易、皮日休、苏东坡、金元素、侯方域、袁枚、王士桢、郑板桥及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等的诗、词、文、赋。他们或流寓于此,眷恋山水;或专程凭吊,行踪匆匆。但无不激情满腔地抒怀讴歌充满诗情的“徐南形胜”、“萧砀风情”、“泗滨浮磐”乃至“虹桥八景”、“宿州八景”、“萧县八景”、“砀山八景”等令人向往之区、流连之所。千百年来,亦为人们广为诵传谈论的美妙去处。
宿县地区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3℃,夏季最高气温为41.6℃,冬季最低气温为-23.9℃。无霜期自北向南递增,约201—210天。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403.6小时,日照率为50—60%。雨量较为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774—895毫米。夏季雨水比较集中,平均为440—500毫米;冬季雨水较少,一般在40—70毫米。历史上,宿县地区是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据安徽500年农业气象资料表明,中、小旱灾平均三年一次,大旱五年一次,六年一次旱涝交叉,且旱多于涝,但涝灾多重于旱灾。1940年以来,涝年多干旱年,重涝灾五年一遇,重旱灾10年一遇。对本区农业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还有干热风、冰雹、连阴雨、低温等。
宿县地区地貌以平原为主,人口比较稠密。到1987年底,全区人口达4 548 372人,其中男2 336 208人,女2 212 164人;非农业人口385 475人。平均每万人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11人,全区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75万人,文盲、半文盲约180万人。198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3‰,比增长年高峰时期的1972年降低了16.89‰。全区人口汉族最多,还有壮、满、蒙、回、藏、白、苗等21个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中以回族居多。
宿县地区境内有大小河流70多条,分别属于黄河、淮河水系。横跨豫、皖、苏三省的大型人工行洪河道——新汴河,在本区境内长127公里,流域面积6562平方公里;其次较大的河流是濉河、沱河、奎河、浍河等。全区沟、塘、湖、库和塌陷区的总水面约40万亩。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467多万亩,其中宜林荒地30余万亩。可利用水面14.5万亩。可耕地997.7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7.97%,人均约2.18亩。土地类型可分为低山残丘土壤、黄泛平原土壤和河间平原土壤三大类区。全区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17.76亿立方米,每人平均占有地表水径流量约400立方米。多年平均利用量3.3亿立方米。浅层、中深层地下水较丰富,水质良好,易于开采。全区已查明的矿藏资源有煤、铁、大理石、耐火粘土、石灰石、瓷石、石英石、白云石等。尤以煤、大理石、石灰石分布广、储量大。宿县、萧县境内的煤炭储量约26亿多吨。分布在灵璧、宿县、萧县等地境内的大理石有20多个花色品种,总储量约为4400多万立方米。石灰石探明储量为18790万吨。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山芋等。其中小麦产量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素有“一麦抵三秋”之说。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芝麻、油菜、花生、薄荷等。全区水果产量居全省之冠,约占全省水果总产量的60%以上。果树种类有11科20属277种。以泡桐、杨、柳,槐等为主的用材林木有53科270余种。驰誉中外的名特产品有:苻离集烧鸡、砀山酥梨、萧县葡萄和荣获国家银质奖的“干白葡萄酒”。另外,久负盛名的还有宿县夹沟香稻米、灵璧大理石工艺品、宿州秦邮酥糖、泗县孟仁寿眼药等。
宿县地区历史上旱涝灾害频繁,黄泛不已,土地瘠薄,农业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13亿斤,平均亩产100多斤,工业几乎空白。是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只有3.8亿元,人民生活极为贫困。广大农村,人们传诵着“家住南宿州,十年九不收”的歌谣。地处黄河故道的萧、砀二县,沙丘漫漫,碱渍斑斑,“晴时风起沙打牙,雨天混浊半河泥”。灵璧、泗县向为客水渲泄滞留之区,河道紊乱,涝灾连年,民贫地瘠,岁有哀鸿。从建国初开始,宿县地区大搞以抗御旱涝灾害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产条件逐步改善。近40年内,国家用于水利建设投资4.6亿多元,群众自筹资金投资(包括劳务)约七亿元,累计完成土石方近12.4亿立方米,全区共整治及新挖河道66条,长1760余公里,筑堤防2 600多公里。兴建小水库10多座,建涵闸1182座,开挖疏浚排水大沟350多条,中沟3450多条,小沟两万多条。拥有固定机电排灌站370多座,装机37 000多马力,农用机电井34 000多眼,配套14 200多眼,架设农村输电线路4 780多公里。全区低洼易涝地600多万亩,已基本上得到治理的约500万亩,其中达五年一遇标准的170多万亩。现有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200余万亩,其中较为先进的管道灌溉及喷淋灌溉面积也年有增加。群众自筹资金办水利的积极性,从自发到自觉日渐高涨。7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宿北“万亩机井联灌区”的规模亦在恢复中扩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1987年,全区实际农业总产值15.86亿元。粮食总产量240.78万吨,比1978年增长70%,大牲畜存栏74.68万头。乡镇企业发展到10万余个,从业人员31.58万人,其中直接从事乡镇企业的农业人口30.361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6.30%,实现总产值13.19亿元,实现利润1.42亿元,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生产的大幅度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极大的提高,旧社会“糠菜半年粮”,茅庵草舍栖身度日的淮北人民,而今,常年吃细粮,住瓦房,楼房乃至耐用高档电器也渐次进入农民家庭。
宿县地区的现代工业,萌芽于本世纪初,起步在50年代中后期,由原有的一些前店后坊的手工作坊为基础,经联营、公私合营逐渐发展而形成。70年代初期,“五小工厂”迅速兴起,成为本区的基础工业。1978年以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实行扩大建材,提高化工、食品,狠抓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机械协作、纺织配套等措施,工业生产发展较快。在纺织、机械、化工、塑料、粮食加工、建材等工业行业中,以食品、建材和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农机、化学工业等增长迅速。1987年,全区工业完成总产值14.3亿元,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9.82亿元。在各类主要工业产品中,棉布1505万米,棉纱6082万吨,化肥5.28万吨,水泥35.6万吨,生产小四轮拖拉机8327台,全民工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15.4%。
宿县地区交通便利,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和苻夹、青芦铁路支线在区内交叉穿过、总长度210多公里,年通过能力约3 000万吨,铁路站、点23个,一次性装卸能力约三万吨,年货运量约800万吨,客运量300多万人次。公路四通八达,全区乡镇通车率达96%,晴雨通车里程由1958年的400多公里发展到1987年的2 000多公里。全区拥有民用汽车约8 000辆,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及各类大。中型拖拉机共三万多台。水运交通可从新沛河直入洪泽湖,转京杭大运河达长江抵东南沿海各地,现有码头三个,年吞吐能力约60万吨。至1989年,全区有自办邮电局、所144处,其中农村131处,另有代办所和代售处127个,形成了合理的邮电网点布局,实线和载波线路23条。全区有自办和农民代办邮路370多条。城乡基本建设事业发展较快,一批围绕矿区建设的小城镇日渐形成,全区10个标准镇逐步变成连结县城和农村的枢纽。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流通领域日益繁荣、活跃。1987年的全区国营、集体、个体及供销系统共有批发、零售及收购网点5 000多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11亿元。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消费品零售增长明显快于城镇。1987年,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6.43亿元,高于县市零售额的增长幅度。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1987年,全区共有普通中学497所,在校学生229 361人;小学2 789所,在校学生650 846人。全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8 974人,1987年,全区有28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其中,省级10项,地区级八项,10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全区有电视台二个,电视转播台四个,电视覆盖率在50%以上。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九个,电影放映单位465个,54座影剧院,352个区、镇、乡文化馆、站,文物管理所四个,博物馆一个,文化网络己初步形成。群众文化艺术卓有特色,唢呐为本区群众喜闻乐见,全区有唢呐班200多个。曲艺则品种繁多,常年在民间活动,从事曲艺演唱人员多达600余人。砀山的泥塑,萧县的兰花印布,宿县的木版年画,宿州市的剪纸,灵璧县的皮影戏,民间舞蹈压场花、狮子舞等,深受人们欢迎。被誉为“国画之乡”的萧县,“杂技之乡”及“书法之乡”的宿县,见称于国内外。新近掘起的灵璧县青年文学社,是一支民间文学的劲旅。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475个,床位5 344张,卫生技术人员6 386人。其中,医师1 126人,护士725人。获准开业的个体诊所遍及城乡各地。主要烈性传染病基本消除,人口寿命不断增长,耄耋老人乃至百岁寿星年有增多。全区有等级运动员69人,等级裁判员146人;1987年,在省内外各种比赛中获得奖牌101块,其中金牌44块。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全区人民的素质,丰富了全区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全区各地充分利用自己种植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矿藏资源丰富等优势,从1986年开始,初步形成了粮食、棉花、水果、高档烤烟、蚕桑、大棚菜、生猪、肉牛、山羊板皮和以商品鸡为中心的家禽生产等十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经济优势。产值逾亿的建设中的地区洗涤剂厂、制药厂等骨干企业,将使宿县地区的工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全区人民正满怀信心,努力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可爱、更加繁荣富庶。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