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品种演变
建国前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在农作物品种的使用上,沿袭着传统的农家品种。这些农家品种的特点是适应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抗逆性较强,一般品质也较好,缺点是产量水平低。建国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进步和育种手段的提高,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积极推广了国内外育成的常规良种和杂交种,主要作物进行了多次良种更新换代,对于促进农业增产,提高效益起到重要的作用。
小麦:50年代推广碧蚂一号、南大2419、早洋麦、珠粒多等良种,取代了地方农家品种小红麦、蚰子麦、葫芦头、鱼鳞糙、摇头红、西南成等;60年代推广北京八号、石家庄407、内乡五号、安徽八号、安徽三号、济南二号、阿勒阿夫等;70年代推广徐州14、丰产三号、郑引一号、7023等;进入80年代,品种更新迅速加快,已进行了两次更新,一次是推广博爱74—22,马场二号等;一次是豫麦二号(宝丰7228)、西安八号、小六号、安农7959等。从1986年开始,扩大示范陕农7859、宿育一号(8112)、宿育二号(萧农11)、宿育三号(萧农12)、宿育四号(萧农7595)、西引二号大麦等品种,为第六代更新作好准备。
水稻:50年代中后期推广胜利秈、鼓浪粳、农垦57、农垦58等良种,取代小红稻、小冬稻等农家品种;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推广矮脚南特、特白八号、珍珠矮、南京十一号、桂花黄等;70年代后期至今,推广汕优和威优系统的杂交种,配搭种植品质优良的粳稻品种,名贵品种宿县夹沟香稻已建立基地,进行提纯复壮。
山芋:50年代开始推广胜利百号,逐步取代了棉柴根、小花叶等农家品种;70年代推广丰收白、丰收黄、丰薯一号、徐州新大紫等;进入80年代以来,主要推广徐薯18,城镇工矿区少量种植北京553,地方名贵品种宿县夹沟大紫有少量保种种植。
玉米:从1966年开始试种,推广杂交种,到1972年基本普及了双跃三号杂交种,更换了二伏糙、小粒黄、金皇后、火燥子等农家品种。1975年推广以临双一号、新单一号为主的杂交种,搭配双跃三号、华威单交等。1978年推广以鲁单三号、百农双为主的杂交种,搭配中单二号、固三八号、长单7号等。1980年开始,重点推广了丹玉六号,搭配百农双、固三9号等。自1983年以来,又先后推广了聊玉五号、掖单二号、烟单14、丹玉13、宿单二号、宿单三号等。
大豆: 50年代主要种植平顶五、牛毛黄、小油豆、豌豆团、天鹅蛋、白茧壳、大青豆等。60年代推广宿县647、徐州大白角等。70年代推广丰收黄、齐黄五号、徐豆一号等。80年代以来推广了徐豆二号、跃进五号、豫豆二号、商丘197、油8319等。
棉花:50年代推广岱字15号,代替了中棉,60年代至70年代,先后推广徐州1818、徐州58、萧县107、萧县171、徐州142等,八十年代以来,推广了鲁棉一号、徐州514、泗棉二号、徐州553、邯郸14等。
高粱、谷子、绿豆等小杂粮,以及油菜、花生、芝麻、麻类、烟叶、瓜、菜等,也都推广了一些优良品种,特别是杂种优势已在玉米、水稻、油菜、西瓜、蔬菜等作物上广泛应用。常规品种一般比农家品种增产10—20%,杂交种增产30—50%,有的成倍增产。
二、良种繁育
建国初期是家家种田,户户留种,5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国营良(原)种场,担负国家繁育原、良种的生产任务。目前全区共有17个场,1.85万亩土地,每年生产棉花原种80万斤,粮食作物良种1 800—2 000万斤。农业合作化的高级阶段,生产队建立了种子田。人民公社化后,公社建立了良种场,大队建立了良种队,生产队有种子田,以县国营良原种场为骨干,公社原种场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健全,对贯彻落实“四自一辅”(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国家调剂)的方针起到重要作用。“文革”期间,建立四级农科网(县农科所、公社农科站、大队农科队、生产队农科组),在开展以良种为中心的科学实验活动中,繁育农作物良种,提出“三有”(有基地、有仓库、有人员),三统一(统一繁殖、统一保管、统一供种)。以上措施对加速常规良种的繁育推广起到促进作用,但仍未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不适应杂交种的推广。1978年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中提出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四化一供”方针,适应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对种子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杂交种的繁育推广,建立了地提(地区提纯复壮杂交亲本)、县繁(县扩大繁殖所需要的亲本)、社制(公社统一安排配制杂交种)、户用(农户使用杂交种)的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种子专业化生产,现有良种专业户1 032户,专业村157个,专业乡5个,良种繁殖面积8万多亩,年产良种3 200多万斤,占总需种量的16%左右。
三、良种推广
其方法步聚是试验——示范——审定——推广。当地或外地育成的新品种,有计划的安排多点区域试验,对于经过试验,表现较为突出的新品种,进行较大面积的生产示范,进一步鉴定优劣,扩大影响,新品种经过二、三年的试验、示范,确认有推广价值的,由品种审定组织进行审定。1983年地区成立了品种审定分会,各县建立了审定小组,经审定通过的品种进行推广,并对当地育成的新品种统一命名。为了加快新品种的推广速度,采取边试验、示范、边繁育,以便经审定决定推广时有一定的种源。地,县种子公司对于推广品种,与良种繁殖基地签订预约繁殖合同,双方议定繁殖品种、生产数量、质量标准、种子价格,由种子公司供应一定数量的平价化肥和优惠价格的种源,播种和生长季节派技术干部进行田间技术指导,组织田问质量鉴定,经检验合格的发给合格证,种子收获后复检质量,符合质量标准的进行收购,入库前机械加工精选、分级、包装,贮藏期间进行熏仓,防治仓贮害虫。为了减轻田间病虫为害,近两年还推广了药剂拌种,使出售的种子符合商品化的要求,并按国家规定的良种加成标准确定合理售价。因种子质量差,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的,种子公司负责赔偿部分损失。当地种源不足,需要到外地调种的,除品种对路外,还要进行种子质量检验和植物检疫,并与种子调出单位签订合同,种后发现种子质量不符合标准的,由调出方负责。由于坚持种子质量标准,一般种子公司出售的良种农民能够信得过。近几年出现了良种热,统一供种数量逐年扩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对土地增加投入,特别是不惜代价购买良种,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种子多渠道经营和农民用种心切的机会,乘机进行投机钻营,出售假劣种子,坑农害农,不仅挫伤了农民对良种的信赖,而且在经济上也造成损失。为了维护良种的声誉,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良种的推广,从1984年以来,行署批转了地区农牧渔业局《关于农作物种子管理意见的报告》,地区农牧渔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种子管理的通知》,行署还发布了《关于加强农作物种子管理的布告》,加强了对种子管理的工作。农业部门除加强自身管理,坚持依法经营良种外,并与工商、交通、标准计量等单位密切配合,加强农贸市场和交通运输的种子管理,促使种子管理的混乱状况向好的方面转化。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