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九节 农业场站
直属于地区农牧渔业局的共有三个良种繁殖场:
一、地区新马桥良种场
1958年建场,座落在固镇县新马桥车站以南的铁路西侧,是以生产小麦、大豆良种为主业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良种场。现有土地4 000亩,职工320人,场房11 200平方米,其中种子仓库2700平方米、晒场4 000平方米,拥有汽车2辆、拖拉机7台、收割机3台,播种机4台、种子精选机5台,固定资产67.9万元,流动资金27.2万元。全场共分四个生产队,一个科研队和一个机械队,一个面粉厂、一个酱园厂、一个水泥构件厂。
建场后,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为农垦性质,主要从事一般性生产,兼搞少量良种。1963年国家下达农作物良种示范繁殖条例以后,虽然主要任务转入生产良种,但因受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左的路线干扰,对国家的贡献仍然较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承包责任制和场长负责制,增加投入,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走扩种绿肥,以地养地相结合的路子,认真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强企业管理,生产迅速得到发展,积累增多,贡献也越来越大。1987年生产良种336万斤,其中小麦良种220万斤,大豆良种116万斤,比1978年良种生产总量60万斤增加276万斤,增长4.6倍,获得纯利润10.7万元,比1978年增加14.9万元。
二、地区新马桥棉花良种场
1979年前为省办棉场,属省农牧渔业厅领导,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比较混乱,产量水平低,经济上亏损现象严重(1979年亏损额5.7万元)。1979年管理权限下放,同年6月宿县地区农牧渔业局接收以后,进行组织整顿,调整了领导班子,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从1983年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棉粮轮作,扩种绿肥,改土培肥,兴修农田水利,推广使用新品种、新农药、新技术等措施,继1984年扭转长期亏损的局面以后,1987年棉花总产量1.8万斤,平均亩产120斤,粮食总产72.2万斤,亩产460斤,提供棉花良种3万斤,小麦良种21万斤,获得利润0.99万元,与1978年相比,棉花亩产增加92.5斤,粮食亩产增加200斤,提供棉花、小麦良种增加11万斤。
该场现有职工94人,耕地1 000亩,仓库785平方米,晒场5 000平方米,宿舍和其它房屋5 340平方米,拥有拖拉机3台,收割机2台,棉花轧花机一套,固定资产47.6万元,有流动资金12.3万元,生产、职工生活和场貌在继续发展。
三、紫芦湖良种场
1962年建场,现有职工34人,耕地500亩,仓库296平方米,宿舍和其它场房1 345平方米,拥有拖拉机2台,收割机1台。固定资产价值6.4万元。该场,原属地区水利局和安徽农学院管辖,系一般性的生产农场,农作物产量水平低,年年亏损,场貌落后。1985年地区水利局移交地区农牧渔业局接收后,认真进行组织整顿,调整充实了领导班子,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万斤,亩均单产300斤,生产小麦良种9.6万斤,获得利润0.5万元,比1985年增长4倍。
一、地区新马桥良种场
1958年建场,座落在固镇县新马桥车站以南的铁路西侧,是以生产小麦、大豆良种为主业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良种场。现有土地4 000亩,职工320人,场房11 200平方米,其中种子仓库2700平方米、晒场4 000平方米,拥有汽车2辆、拖拉机7台、收割机3台,播种机4台、种子精选机5台,固定资产67.9万元,流动资金27.2万元。全场共分四个生产队,一个科研队和一个机械队,一个面粉厂、一个酱园厂、一个水泥构件厂。
建场后,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为农垦性质,主要从事一般性生产,兼搞少量良种。1963年国家下达农作物良种示范繁殖条例以后,虽然主要任务转入生产良种,但因受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左的路线干扰,对国家的贡献仍然较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承包责任制和场长负责制,增加投入,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走扩种绿肥,以地养地相结合的路子,认真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强企业管理,生产迅速得到发展,积累增多,贡献也越来越大。1987年生产良种336万斤,其中小麦良种220万斤,大豆良种116万斤,比1978年良种生产总量60万斤增加276万斤,增长4.6倍,获得纯利润10.7万元,比1978年增加14.9万元。
二、地区新马桥棉花良种场
1979年前为省办棉场,属省农牧渔业厅领导,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比较混乱,产量水平低,经济上亏损现象严重(1979年亏损额5.7万元)。1979年管理权限下放,同年6月宿县地区农牧渔业局接收以后,进行组织整顿,调整了领导班子,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从1983年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棉粮轮作,扩种绿肥,改土培肥,兴修农田水利,推广使用新品种、新农药、新技术等措施,继1984年扭转长期亏损的局面以后,1987年棉花总产量1.8万斤,平均亩产120斤,粮食总产72.2万斤,亩产460斤,提供棉花良种3万斤,小麦良种21万斤,获得利润0.99万元,与1978年相比,棉花亩产增加92.5斤,粮食亩产增加200斤,提供棉花、小麦良种增加11万斤。
该场现有职工94人,耕地1 000亩,仓库785平方米,晒场5 000平方米,宿舍和其它房屋5 340平方米,拥有拖拉机3台,收割机2台,棉花轧花机一套,固定资产47.6万元,有流动资金12.3万元,生产、职工生活和场貌在继续发展。
三、紫芦湖良种场
1962年建场,现有职工34人,耕地500亩,仓库296平方米,宿舍和其它场房1 345平方米,拥有拖拉机2台,收割机1台。固定资产价值6.4万元。该场,原属地区水利局和安徽农学院管辖,系一般性的生产农场,农作物产量水平低,年年亏损,场貌落后。1985年地区水利局移交地区农牧渔业局接收后,认真进行组织整顿,调整充实了领导班子,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万斤,亩均单产300斤,生产小麦良种9.6万斤,获得利润0.5万元,比1985年增长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