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轻纺食品
一、棉纺织
宿县地区的棉纺织工业发端于1941年。这一年,宿城王可兴创办德纶布厂(开始称为“德中坊”),有四台土制织布机,12名工人,购买外省棉纱和民间土纺棉线生产土布,满足当地民需。1948年11月宿城解放后,宿县新宿毛巾厂、怀远毛巾厂、山东土布组、苻离福利棉织厂、宿城手工业管理局棉织社及合营布厂相继兴办,地区棉纺织工业得到蓬勃发展。
1957年,砀山县建立了一家规模为2000纱绽-10S纱的纺织厂,宿县地区首次出现机器棉纺织。1968年,宿县新华棉织厂等厂家更新原来的铁木织布织机,引进了日本的“丰田”“平野”单体动力布机。1973年,日本的“丰田”“平野”1511K44英寸自动布机等先进设备,已经在全地区各棉纺织厂普遍使用。1984年4月26日,宿州市纺织厂建成15 000纱绽绵纺车间试车投产。
经过1985年、1986年、1987年三年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宿县地区已发展起9家棉纺织企业,棉纺实际运行16 000纱绽,年产棉纱3111.01吨、棉纺(包括色织)年产棉布1 005.83万米,服装年产1.8万件,初步形成了棉织、服装的专业型一条龙生产。
二、丝纺织
1958年,安徽省丝绸厂在宿县新建起D201主缫60台(1200绪)和复摇机40窗的缫丝厂,1960年试产失败停产。1965年,省轻工业厅投资14.7万元,复建宿县缫丝厂,1968年底试车投产成功,到1975年已年产生丝50吨。1969年9月,泗县棉织厂兼产丝织产品,1972年秋,灵璧县二轻系统制鞋厂扩建丝绸车间,三家企业初步形成宿县地区丝织业体系。
灵璧丝绸厂(由丝织车间扩建)到1983年已发展到52台全铁丝织机,年底又扩建成一个炼染车间。同时期内,泗县丝绸厂增添了并、捻、染色、整理、浆丝等配套设备。改制原K61——145铁木丝织机成160厘米宽机,1985年后,丝织机已达215台,年产值达935.55万元。宿县丝绸厂到1987年已发展到年产丝60吨、绸缎35万米,年产值近700万元。
自1982年企业整顿后,宿县地区丝织企业产品更为丰富,已有线绨被面、软缎被面、缎被绉、电力纱、桑棉缕、羽纱、美丽绸等20几个品种花色。
三、毛纺织
1982年2月,宿县地区外贸毛纺织厂开始筹建,在1983年7月投产。因生产粗放,产品滞销,于1984年5月停产整顿。这一期间只生产粗放麦尔登呢0.8万米,亏损3.3万元。1985年5月复产,到1987年,形成了240纱绽的生产线。
宿县毛纺织厂第一期毛纺织工程于1983年底竣工,1984年1月投产。5月又安装完毕第二期工程8台毛纺织机,投入毛呢生产。1985年8月第三期工程毛纺2台套安装完毕,于10月1日投产,主要生产粗纺毛呢。
到1987年,宿县地区两家毛纺织企业已拥有4台套毛纺织设备,能够生产全毛麦尔登、海军呢、全毛混纺大衣呢和雪花呢等产品。
四、针织复制
1948年宿城解放前夕,生守良开设以针织业为主的“成记布庄”,生产土织线袜等针织品。1949年,解放区光华毛巾厂迁入宿城,不久建名为新宿毛巾厂。1953年,成记布庄改名为宿城友联针织厂,1955年7月1日,又改名为宿县公私合营针织厂。1956年至1958年间,两厂合并为新华棉织厂,设备增加到手摇织袜机36台,毛巾机和背心机4台。
发展到1987年,宿县地区针织复制工业已拥有四家针织厂、四家毛织厂、一家毛巾厂,共九家企业。除生产毛巾、袜子等传统产品外,从1981年起,又增加了沙发巾、门帘巾、床边巾、浴巾、被头巾、羊毛衫等花色品种,年产值已超过350万元。
五、酿酒
宿县地区在民国时期就有100多家酿酒作坊,建国后,国家实行酒类专酿专卖,人民政府通过赎买,变私人酒坊为国营酒厂。1949年5月,濉溪、宿县两个酒厂首先建成,以后,怀远、砀山、泗县、灵璧、萧县、五河等县酒厂陆续投产。到1966年,全地区白酒年产量达到1 512吨。70年代初,酒精降度除杂和固态增香勾兑工艺推广,使优级大曲得到开发。1975年,全地区白酒产量达到2011.38吨。1982年全地区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大曲酒厂和大曲酒车间,生产出汴河头曲等名酒。1985年以后,全地区已有大曲酒系列产品46个,产量达到6462.33吨,白酒系列产品83个,产量达20 466.87吨。
早在1934年,萧县就兴办了民生葡萄酒厂,靠手工操作酿制葡萄酒。经过建国后30多年的发展,宿县地区在1985年以后己建起五家生产葡萄酒的企业,年产葡萄酒11 184吨,果、汽酒1 491吨,100多种产品。萧县干白葡萄酒、宿县头曲,千秋馥等六种被评为国家、部、省优质产品。
啤酒业是宿县地区的新兴工业,宿县啤酒厂1981年投产,生产呵泉啤酒,1985年产4 270吨。宿州市啤酒厂1984年投产,生产黄山啤酒,1985年产4 268吨。到1987年共创利税163万余元。
六、食品
苻离集烧鸡是宿县地区的名特产。1915年,魏广明改造“红曲鸡”的制作手艺,首创“苻离集烧鸡”。1925年,苻离集经营烧鸡业的有200余家,较大作坊日产100多只。1956年5月,苻离集组建了第一家国营烧鸡加工厂,年产量13吨。当年这个厂生产的烧鸡被评为中国传统名菜,列入《中国菜谱》。1985年,全地区发展起烧鸡、罐头系列产品,年产量达751吨。
建国前,宿县地区生产糕点、饴糖、糖果多为私人作坊,建国后,各县相1982年建设宿县液体葡萄糖厂,到1985年,液糖年产量达到4 422吨。糕点除大路货外,较有名气的有酥糖、金丝糕、大系蜜、花生牛轧糖等。1958年,苻离集烧鸡加工厂开始生产烧鸡罐头和水果罐头,1960年停产。1965年,萧县葡萄酒厂生产水果罐头,1966年,宿县苻离集烧鸡加工厂恢复罐头生产。1979年以后,各县市陆续建起生产罐头产品的车间或工厂,先后有5种罐头产品被评为国家部优产品和省优产品。宿县地区齿制产品极为丰富,泗县豆瓣酱是传统地方特产,宿县的一种佐餐酱油,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第一名。
七、印刷造纸
宿县地区开始活字版印刷,是在40年代初期开始的,1943年5月,新四军《拂晓报》就是在泗县境内铅印的。1952年以后,各县陆续建起国营印刷厂,到1966年,全地区印刷行业产值已达到123万元。1980年以后,地区印刷厂先后建起胶印彩印、印塑车间,提高了书刊印刷能力。1985年以后,全地区办起了八家印刷企业,年产值达到529万元。
宿县地区造纸工业比较薄弱,到1985年仅有宿县苻离集造纸厂一家,生产卫生纸等产品。
八、日用化工
1937年,五河县兴办了五光肥皂厂,生产“五光”牌肥皂日本侵华时厂毁于战火。
建国后宿县日用化工厂在新华肥皂厂的基础上建立,以土法制肥皂、蛤蚌油、矿烛等产品,1962年宿县牙刷厂和造纸厂并入,生产牙膏、雪花膏、痱子粉、洗衣粉等产品。以后又在70年代生产硫化碱、香烟,都相继下马。1981年恢复化妆品生产。到1987年,主要产品有皮鞋油、香脂、花露水、洗发膏、矿烛等产品,年产值近150万元。
九、陶瓷、玻璃
萧县白土镇的瓷窑古名“萧窑”,是安徽省陶瓷史上三大名窑之一。建国后的1956年至1959年,淮北八县先后建起了瓷厂,1962年调整,仅保留濉溪、五河两家。1966年,萧县建立瓷石矿,1968年转产陶瓷,1970年更名为萧县瓷厂。直到1987年,产品一直是以碗、盘、杯、壶为主。
宿县地区的玻璃工业,仅有萧县玻璃厂和宿州市玻璃厂两家企业,产品主要是酒瓶、茶具。萧县厂1985年产值达190万元,宿州市厂是1984年新办厂,正在陆续形成生产能力。
十、服装、鞋帽
1956年,宿县专区建起了32个服装手工业社,组织起1 212人,生产和加工中山装、列宁服。1975年,地区手工业主管部门进行了人体调查,制定了服装型号标准,使单纯来料加工的经营方式提高到生产成衣的水平。宿县地区较大的服装企业是宿州市服装厂,1985年的产值达到278.8万元。到1985年,全地区共有12家服装厂,年产值达到968.9万元。
1953年3月,宿城13名鞋匠办起了制鞋生产合作社,当年产值仅有2 000余元。1956年添置了20台扎底机和扎帮机,使生产逐步向机械化发展,并由单一的生产布鞋发展到生产布邦皮底鞋和皮鞋。进入80年代,鞋厂添置了合布机、模压机、注塑机等设备,1985年以后,年产值已上到近140万元。泗县鞋厂在1975年研制成功的药物布鞋,被评为省优产品并在全国、全省轻工业展销会上受到用户欢迎。
1960年,砀山县被服厂分出一部分人单独建立制帽厂,一年后停产。1985年复建,因产品销路不畅再度停产。
十一、工艺美术
1952年,砀山县手工业社分出一台刺绣缝纫机,开设“新立”绣花店,1955年又在此基础上办起“五女”绣花厂,主要绣被面、枕套、花边、戏装,延续生产到1981年停产。
萧县黄口镇在1985年筹款七万元办起工艺美术厂,1986年,在全国旅游产品和工艺品交易会上展出了萧县贝雕,并和各地客户订了6000余件价值24万元的供货合同。
灵璧石雕历史悠久,1915年曾在巴黎世界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60年,灵璧工艺美术厂建成投产,产品多为石制砚、章和玉雕小摆设。70年代停产,1980年复建,这家厂开发当地大理石资源,主产大理石工艺品。1985年引进“大理石化学蚀刻”新工艺,提高了工艺品的精细度,增加了经济效益。
十二、皮革橡塑
1953年10月,宿城户皮革匠组建了宿县皮件厂,从事皮革粗加工。1954年3月,从徐州、南京请来几名技术工人,开始生产皮鞋的面革和底革。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皮革厂,生产皮鞋和劳保手套。1967年引进猪皮开剥技术,解决了原料不足。1978年该厂技术员邵子罗研制成电子量革机和皮革上包自动喷浆机,提高了产量。1985年,这家工厂的年产值已达236.3万元。泗县皮鞋厂是1980年由泗县皮鞋厂的皮革车间划出扩建的。1984年引进粘胶流水作业,年产量上升到2万双,皮革品种发展到114种。
1960年下半年,宿县橡胶厂在原综合厂的基础上建成,从事烘补和翻新轮胎,1981年更名为宿州市橡胶厂,生产三角带、铁芯轮和橡胶杂件,1985年创产值140余万元。
宿县和灵璧在1970年兴办了塑料厂,逐年添置了注塑机、焊合机,吹塑机、薄膜压机等设备,生产塑料小商品、工业配件和化肥袋。1981年,宿县塑料厂更名为宿州市塑料厂,到1985年已创产值139万元。灵璧塑料溶剂厂在1973年建成投产,生产丁醇、丙酮和乙醇。1974年生产塑料薄膜,1978年转产丁酯,到1985年,年产值已达到327万元。
十三、铁木竹器
建国以来,宿县地区铁作、木作、竹作、藤作等手工业行业,逐渐由手工业发展到小型工厂,生产一些小农具、家具、衡器及日用杂器。70年代,能够生产元钉和拉丝。发展到80年代,宿县地区的手工铁作已发展到小型机械制造水平。能够生产服装、轻工纺织、建材、农业各类机械及配件。
1987年,萧县钢家具厂被列为省轻工业厅生产钢家具的定点厂之一。每年生产钢家具两万多件,产品远销到西安、天津、哈尔滨等地。宿县地区竹作企业主要是宿州市竹器厂和泗县竹器厂两家,主要产品有矿巴、竹床、竹椅、书橱、菜橱等。
宿县地区的棉纺织工业发端于1941年。这一年,宿城王可兴创办德纶布厂(开始称为“德中坊”),有四台土制织布机,12名工人,购买外省棉纱和民间土纺棉线生产土布,满足当地民需。1948年11月宿城解放后,宿县新宿毛巾厂、怀远毛巾厂、山东土布组、苻离福利棉织厂、宿城手工业管理局棉织社及合营布厂相继兴办,地区棉纺织工业得到蓬勃发展。
1957年,砀山县建立了一家规模为2000纱绽-10S纱的纺织厂,宿县地区首次出现机器棉纺织。1968年,宿县新华棉织厂等厂家更新原来的铁木织布织机,引进了日本的“丰田”“平野”单体动力布机。1973年,日本的“丰田”“平野”1511K44英寸自动布机等先进设备,已经在全地区各棉纺织厂普遍使用。1984年4月26日,宿州市纺织厂建成15 000纱绽绵纺车间试车投产。
经过1985年、1986年、1987年三年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宿县地区已发展起9家棉纺织企业,棉纺实际运行16 000纱绽,年产棉纱3111.01吨、棉纺(包括色织)年产棉布1 005.83万米,服装年产1.8万件,初步形成了棉织、服装的专业型一条龙生产。
二、丝纺织
1958年,安徽省丝绸厂在宿县新建起D201主缫60台(1200绪)和复摇机40窗的缫丝厂,1960年试产失败停产。1965年,省轻工业厅投资14.7万元,复建宿县缫丝厂,1968年底试车投产成功,到1975年已年产生丝50吨。1969年9月,泗县棉织厂兼产丝织产品,1972年秋,灵璧县二轻系统制鞋厂扩建丝绸车间,三家企业初步形成宿县地区丝织业体系。
灵璧丝绸厂(由丝织车间扩建)到1983年已发展到52台全铁丝织机,年底又扩建成一个炼染车间。同时期内,泗县丝绸厂增添了并、捻、染色、整理、浆丝等配套设备。改制原K61——145铁木丝织机成160厘米宽机,1985年后,丝织机已达215台,年产值达935.55万元。宿县丝绸厂到1987年已发展到年产丝60吨、绸缎35万米,年产值近700万元。
自1982年企业整顿后,宿县地区丝织企业产品更为丰富,已有线绨被面、软缎被面、缎被绉、电力纱、桑棉缕、羽纱、美丽绸等20几个品种花色。
三、毛纺织
1982年2月,宿县地区外贸毛纺织厂开始筹建,在1983年7月投产。因生产粗放,产品滞销,于1984年5月停产整顿。这一期间只生产粗放麦尔登呢0.8万米,亏损3.3万元。1985年5月复产,到1987年,形成了240纱绽的生产线。
宿县毛纺织厂第一期毛纺织工程于1983年底竣工,1984年1月投产。5月又安装完毕第二期工程8台毛纺织机,投入毛呢生产。1985年8月第三期工程毛纺2台套安装完毕,于10月1日投产,主要生产粗纺毛呢。
到1987年,宿县地区两家毛纺织企业已拥有4台套毛纺织设备,能够生产全毛麦尔登、海军呢、全毛混纺大衣呢和雪花呢等产品。
四、针织复制
1948年宿城解放前夕,生守良开设以针织业为主的“成记布庄”,生产土织线袜等针织品。1949年,解放区光华毛巾厂迁入宿城,不久建名为新宿毛巾厂。1953年,成记布庄改名为宿城友联针织厂,1955年7月1日,又改名为宿县公私合营针织厂。1956年至1958年间,两厂合并为新华棉织厂,设备增加到手摇织袜机36台,毛巾机和背心机4台。
发展到1987年,宿县地区针织复制工业已拥有四家针织厂、四家毛织厂、一家毛巾厂,共九家企业。除生产毛巾、袜子等传统产品外,从1981年起,又增加了沙发巾、门帘巾、床边巾、浴巾、被头巾、羊毛衫等花色品种,年产值已超过350万元。
五、酿酒
宿县地区在民国时期就有100多家酿酒作坊,建国后,国家实行酒类专酿专卖,人民政府通过赎买,变私人酒坊为国营酒厂。1949年5月,濉溪、宿县两个酒厂首先建成,以后,怀远、砀山、泗县、灵璧、萧县、五河等县酒厂陆续投产。到1966年,全地区白酒年产量达到1 512吨。70年代初,酒精降度除杂和固态增香勾兑工艺推广,使优级大曲得到开发。1975年,全地区白酒产量达到2011.38吨。1982年全地区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大曲酒厂和大曲酒车间,生产出汴河头曲等名酒。1985年以后,全地区已有大曲酒系列产品46个,产量达到6462.33吨,白酒系列产品83个,产量达20 466.87吨。
早在1934年,萧县就兴办了民生葡萄酒厂,靠手工操作酿制葡萄酒。经过建国后30多年的发展,宿县地区在1985年以后己建起五家生产葡萄酒的企业,年产葡萄酒11 184吨,果、汽酒1 491吨,100多种产品。萧县干白葡萄酒、宿县头曲,千秋馥等六种被评为国家、部、省优质产品。
啤酒业是宿县地区的新兴工业,宿县啤酒厂1981年投产,生产呵泉啤酒,1985年产4 270吨。宿州市啤酒厂1984年投产,生产黄山啤酒,1985年产4 268吨。到1987年共创利税163万余元。
六、食品
苻离集烧鸡是宿县地区的名特产。1915年,魏广明改造“红曲鸡”的制作手艺,首创“苻离集烧鸡”。1925年,苻离集经营烧鸡业的有200余家,较大作坊日产100多只。1956年5月,苻离集组建了第一家国营烧鸡加工厂,年产量13吨。当年这个厂生产的烧鸡被评为中国传统名菜,列入《中国菜谱》。1985年,全地区发展起烧鸡、罐头系列产品,年产量达751吨。
建国前,宿县地区生产糕点、饴糖、糖果多为私人作坊,建国后,各县相1982年建设宿县液体葡萄糖厂,到1985年,液糖年产量达到4 422吨。糕点除大路货外,较有名气的有酥糖、金丝糕、大系蜜、花生牛轧糖等。1958年,苻离集烧鸡加工厂开始生产烧鸡罐头和水果罐头,1960年停产。1965年,萧县葡萄酒厂生产水果罐头,1966年,宿县苻离集烧鸡加工厂恢复罐头生产。1979年以后,各县市陆续建起生产罐头产品的车间或工厂,先后有5种罐头产品被评为国家部优产品和省优产品。宿县地区齿制产品极为丰富,泗县豆瓣酱是传统地方特产,宿县的一种佐餐酱油,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第一名。
七、印刷造纸
宿县地区开始活字版印刷,是在40年代初期开始的,1943年5月,新四军《拂晓报》就是在泗县境内铅印的。1952年以后,各县陆续建起国营印刷厂,到1966年,全地区印刷行业产值已达到123万元。1980年以后,地区印刷厂先后建起胶印彩印、印塑车间,提高了书刊印刷能力。1985年以后,全地区办起了八家印刷企业,年产值达到529万元。
宿县地区造纸工业比较薄弱,到1985年仅有宿县苻离集造纸厂一家,生产卫生纸等产品。
八、日用化工
1937年,五河县兴办了五光肥皂厂,生产“五光”牌肥皂日本侵华时厂毁于战火。
建国后宿县日用化工厂在新华肥皂厂的基础上建立,以土法制肥皂、蛤蚌油、矿烛等产品,1962年宿县牙刷厂和造纸厂并入,生产牙膏、雪花膏、痱子粉、洗衣粉等产品。以后又在70年代生产硫化碱、香烟,都相继下马。1981年恢复化妆品生产。到1987年,主要产品有皮鞋油、香脂、花露水、洗发膏、矿烛等产品,年产值近150万元。
九、陶瓷、玻璃
萧县白土镇的瓷窑古名“萧窑”,是安徽省陶瓷史上三大名窑之一。建国后的1956年至1959年,淮北八县先后建起了瓷厂,1962年调整,仅保留濉溪、五河两家。1966年,萧县建立瓷石矿,1968年转产陶瓷,1970年更名为萧县瓷厂。直到1987年,产品一直是以碗、盘、杯、壶为主。
宿县地区的玻璃工业,仅有萧县玻璃厂和宿州市玻璃厂两家企业,产品主要是酒瓶、茶具。萧县厂1985年产值达190万元,宿州市厂是1984年新办厂,正在陆续形成生产能力。
十、服装、鞋帽
1956年,宿县专区建起了32个服装手工业社,组织起1 212人,生产和加工中山装、列宁服。1975年,地区手工业主管部门进行了人体调查,制定了服装型号标准,使单纯来料加工的经营方式提高到生产成衣的水平。宿县地区较大的服装企业是宿州市服装厂,1985年的产值达到278.8万元。到1985年,全地区共有12家服装厂,年产值达到968.9万元。
1953年3月,宿城13名鞋匠办起了制鞋生产合作社,当年产值仅有2 000余元。1956年添置了20台扎底机和扎帮机,使生产逐步向机械化发展,并由单一的生产布鞋发展到生产布邦皮底鞋和皮鞋。进入80年代,鞋厂添置了合布机、模压机、注塑机等设备,1985年以后,年产值已上到近140万元。泗县鞋厂在1975年研制成功的药物布鞋,被评为省优产品并在全国、全省轻工业展销会上受到用户欢迎。
1960年,砀山县被服厂分出一部分人单独建立制帽厂,一年后停产。1985年复建,因产品销路不畅再度停产。
十一、工艺美术
1952年,砀山县手工业社分出一台刺绣缝纫机,开设“新立”绣花店,1955年又在此基础上办起“五女”绣花厂,主要绣被面、枕套、花边、戏装,延续生产到1981年停产。
萧县黄口镇在1985年筹款七万元办起工艺美术厂,1986年,在全国旅游产品和工艺品交易会上展出了萧县贝雕,并和各地客户订了6000余件价值24万元的供货合同。
灵璧石雕历史悠久,1915年曾在巴黎世界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60年,灵璧工艺美术厂建成投产,产品多为石制砚、章和玉雕小摆设。70年代停产,1980年复建,这家厂开发当地大理石资源,主产大理石工艺品。1985年引进“大理石化学蚀刻”新工艺,提高了工艺品的精细度,增加了经济效益。
十二、皮革橡塑
1953年10月,宿城户皮革匠组建了宿县皮件厂,从事皮革粗加工。1954年3月,从徐州、南京请来几名技术工人,开始生产皮鞋的面革和底革。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皮革厂,生产皮鞋和劳保手套。1967年引进猪皮开剥技术,解决了原料不足。1978年该厂技术员邵子罗研制成电子量革机和皮革上包自动喷浆机,提高了产量。1985年,这家工厂的年产值已达236.3万元。泗县皮鞋厂是1980年由泗县皮鞋厂的皮革车间划出扩建的。1984年引进粘胶流水作业,年产量上升到2万双,皮革品种发展到114种。
1960年下半年,宿县橡胶厂在原综合厂的基础上建成,从事烘补和翻新轮胎,1981年更名为宿州市橡胶厂,生产三角带、铁芯轮和橡胶杂件,1985年创产值140余万元。
宿县和灵璧在1970年兴办了塑料厂,逐年添置了注塑机、焊合机,吹塑机、薄膜压机等设备,生产塑料小商品、工业配件和化肥袋。1981年,宿县塑料厂更名为宿州市塑料厂,到1985年已创产值139万元。灵璧塑料溶剂厂在1973年建成投产,生产丁醇、丙酮和乙醇。1974年生产塑料薄膜,1978年转产丁酯,到1985年,年产值已达到327万元。
十三、铁木竹器
建国以来,宿县地区铁作、木作、竹作、藤作等手工业行业,逐渐由手工业发展到小型工厂,生产一些小农具、家具、衡器及日用杂器。70年代,能够生产元钉和拉丝。发展到80年代,宿县地区的手工铁作已发展到小型机械制造水平。能够生产服装、轻工纺织、建材、农业各类机械及配件。
1987年,萧县钢家具厂被列为省轻工业厅生产钢家具的定点厂之一。每年生产钢家具两万多件,产品远销到西安、天津、哈尔滨等地。宿县地区竹作企业主要是宿州市竹器厂和泗县竹器厂两家,主要产品有矿巴、竹床、竹椅、书橱、菜橱等。